作為家長,我們都深知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懂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涵義,也理解“好的書籍是人類最好的營養品,而良好的閱讀便是從中汲取養分的唯一通道”的意義。 所以,我們這一代父母,越來越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越來越注重適齡書籍的選擇。當然,也必須承認,在內卷愈演愈烈的今天,家長們越來越看重“早期閱讀”的力量,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也卷到了剛出生,甚至孕期。 不過,近幾年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研究發現,開展零歲起步的早期兒童閱讀活動,可以從小培養兒童閱讀興趣和愛好,讓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他們成長為一個良好的終身學習者打下堅定的基礎。 從這個研究結果來看,從0歲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不算內卷,當做興趣和愛好來培養,還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從0到6歲,如何有效的開展親子閱讀,如何將閱讀變為悅讀呢? 從我們的閱讀習慣養成的過程來看,可以將0到6歲分為兩個階段,即0到3歲和3到6歲,分別為興趣培養階段和習慣建立階段。接下來,具體談一談每個階段的培養方式和注意事項。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歷了從出生到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是認知飛速提升的階段。家長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書籍,那么對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將有大有裨益。 很多新手媽媽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孩子拿著書就啃,咬,讓我如何讀書?這就是“破萬卷書嗎?” 孩子翻著翻著就把書給撕了,這還怎么讀?太傷親子關系了。 孩子一直亂翻書,根本不按順序讓我讀,怎么破? 孩子完全坐不住,讀不了兩頁就跑了,為什么呀? 其實上述現象,我在陪恬恬讀書的過程中,全都經歷過。我也不止一次的自問:這么不愛書的孩子,如何培養閱讀興趣? 不過后來我看了一些關于孩子行為特點發展方面的書,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歲以前,孩子還處于口欲期,所以書對他們而言就是“美食”。同時,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學會用嘴巴去感受這個世界,比如喝奶。所以,咬書,啃書的行為就屬于這個時期的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無關愛好。 而1歲左右的孩子,慢慢開始用手去觸摸和感受他所看到的一切,他們對新鮮的事物,都喜歡用手搖一搖,敲一敲,晃一晃,甚至撕一撕。這種能發出聲音所帶來的愉悅感正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享受的,也無關興趣。 當孩子長到2-3歲時,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如果感到內容沒興趣,情節沒有吸引力,或者爸爸媽媽講的故事太平淡,孩子可能就會選擇離開,不再繼續聽。因為在他們看來,閱讀并沒有帶來快樂,所以不會勉強自己繼續聽下去。 所以,家長要在0到3歲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就要找準孩子的興趣和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 在開展0到3歲幼兒的親子閱讀時,我們家長需要思考兩個問題:孩子為什么要閱讀?我們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目的是什么?這兩個問題會鞭策我們將親子閱讀進行到底。 經過很多研究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0到3歲的孩子最喜歡圖畫書,基本會無視文字,閱讀習慣以圖像閱讀為主。比如孩子在閱讀圖文并茂的繪本時,0到3歲的孩子,會將目光更多的停留在圖片的觀察上,而無視文字。 所以,在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時,家長需要思考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幾個字,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掌握繪本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而僅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給0到3歲孩子閱讀圖畫為主的繪本時,用什么方法比較好呢? 比較常見的方法有3種,大家可以自行對比,看看自己用了哪種方法,或許就能找到孩子不愿意聽或者坐不住的原因了。 1)照本宣科式 這是直男最喜歡的方法,就是把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落的讀下來。沒有感情鋪墊,沒有情緒起伏,更沒有抑揚頓挫,僅僅將文字完整的讀下來。 這樣的閱讀,孩子無法融入親子閱讀中,只是家長單方面的輸出,孩子連個看客都算不上。自然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更無法跟父母產生共鳴,對繪本產生興趣。 這樣的親子閱讀關系并沒有發揮幫助孩子,支持孩子持續閱讀的作用。 2)機械提問式 如果說照本宣科是讀繪本的一種極端,那么機械提問則是另一種極端。家長在跟孩子親子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問。“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 幾乎讀一句,就要問一個問題。過多的互動提問,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無法集中精神閱讀繪本。 而且,低水平,高頻率的提問,對孩子來說過于簡單,幾乎都屬于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答案,孩子覺得回答問題過于簡單,毫無挑戰性,閱讀興趣也就越來越低。 這種只需要孩子機械回答是與否的互動,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閱讀的提升毫無幫助。 3)偏題主題式 隨著“拓展”一詞的大熱,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親子閱讀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拓展,而導致親子閱讀時的互動提問跟繪本主題漸行漸遠,逐漸偏離主題。 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當家長跟孩子親子共讀一本書時,家長無視或者忽視繪本中的文字,引導孩子過度關注繪本中的細枝末節,或者隨意、過多的展開與主題無關的想象。表面上看,家長在跟孩子就書中的某個細節探討,實際上已偏離主題,完全背離了主線。 親子共讀,需要圍繞繪本主題進行討論互動,同時要注意繪本內容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家長圍繞一個無關緊要的點進行過多的延伸和拓展,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并不會有太多的幫助,甚至會導致孩子讀不懂繪本,抓不住重點。 4)合作互助式 合作互助是一種家長和孩子圍繞繪本內容本身展開的有效的親子閱讀方式,也是最理想的親子閱讀方式。 按親子閱讀全流程,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閱讀前:家長和孩子在翻開繪本前,就書的封面,書名,作者及封面配圖等內容簡單做討論和了解; 閱讀中:家長根據孩子的反應,及時調整閱讀的語氣,語調,通過有效的提問,讓孩子猜測繪本中角色的結局,觀察孩子對繪本內容的理解。 閱讀后:家長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回憶繪本內容,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將繪本中所發生的事與自己的生活建立鏈接。 合作互助式的親子閱讀,在家長適宜的幫助下,對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養成,認知能力的提升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給0到3歲孩子閱讀圖畫為主的繪本時,家長們也需要注重一些技巧。 1)引導孩子觀察圖畫中的人物,角色,通過細致的觀察來達到閱讀的目的; 常用話術:這是什么(人或動植物)?它是什么顏色,形狀的?跟其他類似的事物有哪些不同? 2)引導孩子對圖畫中的角色動作、表情進行細致觀察和理解。 常用話術:他在做什么動作?為什么會做這個動作?它是什么表情?這個動作或者表情,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3)引導孩子通過閱讀繪本的圖片來理解繪本的內容。 常用話術:這個圖片是什么意思?猜猜看下一頁會出現什么內容? 4)引導孩子通過角色之間的聯系進行閱讀和理解。 常用話術:為什么主人公會有這樣的結果呢?跟之前的行為有關系嗎? 有閱讀技巧,自然就有閱讀誤區。這也是很多新手媽媽容易出現的問題,今天我一并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1)閱讀興趣養成階段,以識字為目的的閱讀。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早日能自主閱讀,所以在閱讀早期,興趣養成階段,就開始刻意給孩子識字,甚至要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逐字閱讀。 過早機械、枯燥、無趣的識字活動,不僅會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傷害孩子與生俱來對閱讀的熱愛。在一遍遍糾正漏字、錯字的朗讀中,孩子沒有收獲到閱讀的快樂, 反而讓孩子充滿挫敗感和壓力,甚至對閱讀產生恐懼,這對孩子的長遠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2)閱讀目的過于功利,只讀家長認為有意義的書。 前面我提到過,家長需要思考孩子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但有些家長為了以后的應試,給孩子從小就選擇比較功利的書,即對學習有幫助或者迎合考試機制的書。他們排斥一切對孩子成長“不會帶來收獲”的書,比如玩具書,布書,立體書等。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多元化的閱讀類型,尤其是0到3歲,更要選擇適合孩子生長特點的閱讀材料的書,比如愛啃書的階段,可以選一些布書,愛撕書的階段,選一些玩具書等。讓孩子盡可能的接觸多元的題材和類型,拓寬孩子的視野,擴大孩子的閱讀興趣范疇。 3)閱讀一定要有收獲,強行道德灌輸。 這一點是第二點的延伸和后續。即家長功利的選書,與孩子親子閱讀后,一定要讓孩子“總結”出自己的收獲。常用“這本書告訴我們XX道理”,“這本書表達了XX中心思想”,或者“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學到XX知識”,諸如此類的總結概況。 家長的初衷或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總結概括能力,亦或是希望孩子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有收獲。這樣過于功利的做法,其實就是強行給孩子進行道德灌輸,希望通過閱讀達到德育的目的。 “潤物細無聲”的道理我們都懂,孩子讀完一本書的收獲并不在于語言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和道理”,而是通過閱讀符合其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優秀的繪本,來提高認知,提升審美以及感到快樂。只有當孩子感到快樂了,才會將閱讀繼續進行下去,才能收獲更多的體驗和快樂。 0到3歲的孩子,最適合讀圖畫書,家長不用過于追求一個“早”字,也不必因為孩子超過3歲尚未開始而焦慮。孩子都有其生長特點,家長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最關鍵的是用對方法,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親子閱讀。讓孩子在每一次親子閱讀中,都有新的發現,都有新的收獲。 以上就是0到3歲的閱讀興趣培養階段的全部內容,3到6歲的習慣養成內容我會在后一篇詳述,盡請期待。 愿我的分享,與你有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