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1738~1801年),原名文酕,字實齋,號少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杰出的史學理論家和方志學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 曾援授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并為南北方志館主修地方志。 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志追求學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余年從不中斷。章學誠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志十余部,如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志,并參與《湖北通志》的修訂。于此,撰寫了大量的志評著作。修志的過程也是章學誠史學理論逐步成熟的過程,因其提出較為系統的方志學理論而被梁啟超稱為中國方志學的創始人。章學誠方志編纂思想的重心有過兩次大的轉變,從關注方志的藝文著錄轉向關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從企圖在方志書志部分保存掌故轉向方志“志”體與掌故分立。他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義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書的主張。《方志立三書議》可以說是章學誠所創立的方志學之精義所在,它的提出,標志著其方志理論的成熟、修志體例的完備和方志學的建立。 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共9卷(內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