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釋義:二指與三指,三指與四指,四指與五指叉縫之間各有一個穴位,總名之三叉穴。此為第三個叉穴,故定位及取穴:本穴在四五指縫接合處,緊貼第四指,握拳取穴。 解說及發揮: 1.又名脾叉,簡稱叉三穴。董師原有之三叉三穴,原系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之中央,進針亦不深,尚在驗中。余經過多年臨床,調整穴位將本穴定位在四五指間,但貼近第四指,從骨下筋旁進針,即貼筋貼骨。 2. 此穴透達中白(中渚)、下白等輸原穴之位置,又能健脾益氣。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增加免疫功能,治療上述諸癥確實有效。 按: 1.在手背第二與第三指縫接合處,為三叉一穴,又名肺叉。 引申:三個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怎樣取法? 答: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緊貼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當液門穴前,刺人后穿過渚,以及奇穴中白、下白、腕順- -穴,并可透達腕順二穴,透過穴位之多,無出其右者。可以說透過滎輸原,脈,針之與筋骨脈皆有關,透達輸原穴之肉多處,與脾亦有關,又能健脾益氣。進針時緊貼皮下進針,與肺針。這種得天獨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別的穴位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能治療許多疾病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癥肌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功能,治療上述諸癥確實有效,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