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企業的宗旨是創造客戶,所以企業具有兩項基本職能:市場營銷和創新。可對內部審計來說,基本職能是監督和咨詢,為什么說營銷和創新是內部審計部門長期規劃的兩大主題詞呢? 在很多企業,按照離市場的遠近,把銷售等部門作為一線部門,把生產、運營等部門作為二線部門,把人事、財務、行政等部門作為三線部門。那么,內審部門呢?可能連三線也不是,是四線部門。內審部門自己評價自己為:風險的最后一道防線。當然,現在也叫第三道線了。對于獨立而審慎的部門,營銷和創新與其工作有多大關系呢? 內審部門的宗旨肯定是為企業創造價值。那價值體現在哪里呢?內部審計的價值一定不會產生于內部審計的專業性上,也不會產生于內部審計部門的架構中,還不會內部審計的制度和流程上。內審部門的價值是產生于內審部門外部,是產生于管理層接受審計建議而提高風控能力和組織效率上,是產生于審計報告上反映的關鍵問題能夠得到有效整改,是產生于由于內部審計活動而企業的治理和控制文化得到改善上,是產生于由于內部審計工作而使內控和制度逐步的完善上。內審部門要想獲得價值體現、獲得資源支持,內部審計師要想獲得企業的認可和個人發展,必須要把審計產品“推銷”出去。不然的話,內部審計師無論多么愿意或者能夠努力,也無論具備多高的專業素質,審計成果只是停留在審計報告中,審計工作仍然不能被理解和支持。 一、營銷 營銷對于內審部門的意義在于:讓內審部門知道他們的價值存在于部門外部;讓內審部門走出去,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制定規劃;讓內審部門具有產品思維。內審部門要讓企業里其他部門或機構知道審計活動是什么,能夠滿足什么樣的管理需求,能夠為其他人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內審部門的服務對象有很多:股東、董事會、管理高層、經營層、監管機關、第三方機構等等。內審部門只有具有營銷意識,才會清楚自己服務的主要客戶有哪些,要讓哪些主要客戶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審計理念。 首先,內審部門也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內審部門要了解董事會和管理高層對內審的要求,要了解經營層對內審的需求,要了解企業里哪些問題需要內審部門及早關注與解決。甚至,內審部門要從企業外部來了解更多的行業信息和監管形勢。 其次,內審部門要確定自己的審計產品。只有企業需要的審計產品,以及依靠現有的審計能力能夠生產出的高質量審計產品,才是內審部門要著力開發和生產的。所謂不斷拓展審計的深度和廣度也是受資源限制的,也是要講究投產比的。把審計成果作為審計產品,不僅要求審計產品的高質量,還需要內部審計師去設計產品,把審計產品設計為客戶愿意購買的產品。 再次,內審部門要能夠把審計產品“營銷”出去。即使審計產品再有潛在的價值,如果不能引起董事會、管理高層、經營層的注意,如果董事會和管理高層對審計的理解與內審部門不一致,那么,注定部分審計產品要成為“存貨”,并逐漸失去使用價值。把審計產品營銷出去,不僅需要短期的營銷技巧,還需要內審部門打造組織上下都認可的審計文化,讓審計產品越來越受到客戶的歡迎。 二、創新 沒有一位內部審計師會否認創新的作用。所有的內審部門的規劃里都會出現“創新”的字眼。沒有創新,內審部門不僅不會前進,還會倒退,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如何理解內審活動或內審部門的創新呢? 第一,創新需要組織。創新需要有組織地來進行。這種組織,還包含機制的意思。有組織的創新,不是規定按照什么樣的方式和流程來創新,而是從創新的提出、實踐、推廣、轉化等要有人去組織開展。例如,一名內部審計師提出新的數據分析方法,那么,內審部門就要有人協助檢驗并轉化為審計工具。 第二,技術創新和思想創新都重要的。一提起創新,很多人都會想到技術創新,想到要如何把信息技術、職能技術等運用到審計工作中。但是,內部審計屬于廣義的管理范疇,審計思想的創新往往會指導方法的創新,從而帶來技術的創新。 第三,創新更需要集體參與。內部審計活動不是基礎科學研究,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創造發明就能改變整個學科。內審活動更多地是需要內部審計師們集體協作,密切配合。每一位內部審計師都需要具備創新的意識,都需要接受和敢于創新。只有集體參與創新,才能使內審部門有創新的土壤。 第四,創新需要有成效。創新是為內審活動服務的。既不能有的創新只是表面工作,華而不實,不能有效幫助審計效率的提高,又不能有的創新成果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對創新,要有配套的實施方案,要能使創新落到實處而不是停留在總結的文字里。對創新,還要有評估機制,要有取舍地選擇能夠在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可以獲得成效的創新。 第五,創新需要試錯、容錯和糾錯。創新不會每次都成功,需要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中找到實現創新思想的路徑。即使是復制別人的成功經驗,也可能會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內審部門要敢于試錯,并建立起容錯和糾錯機制,使創新能夠一直不斷地持續下去,成為推動審計向前發展的動力。 本文首發于2017年6月,此次發布略有完善。 |
|
來自: 陽光男孩007007 > 《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