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雄者都虎奮鷹揚地從歷史長河上一掠而過,留下來的惟有他們的兵書著作。 01 春秋戰國的軍事家們究竟寫出了多少兵書?秦火焚書,項王一炬,造成先秦以來的典籍文獻嚴重散失。西漢求遺書于天下,韓信在被軟禁期間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182家,他們取舍選擇定著35家。這些軍事著作,其中包括韓信撰寫的三篇兵書,后來大部分被呂后家族專權時盜取散失。 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籍(包括民間獻書),總覽群書而編定《七略》,其第五略即《兵書略》。河平三年,詔步兵校尉任宏,按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校勘兵書共53家,這也是后來《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所列之目。現今除了孫武、孫臏,吳起、尉繚等人的兵家著作,其他如范蠡、項笈等人的兵書都已亡佚。 春秋戰國時期,孫武、孫臏,吳起、尉繚所著兵書,對后世影響極大。 孫子名武,生于春秋時代。他原是齊國人,因逃避家禍,到吳國隱居,期間寫就《孫子兵法》。后經伍子胥極力舉薦,他向吳王闔閭獻兵法十三篇,再后與伍子胥將兵伐楚,五戰五勝,以兵三萬破楚二十萬,占領楚國都城郢城,遂“威服齊晉,名顯諸侯”。他功成不肯為官,又見吳王荒淫,便飄然高隱,不知所終。 《孫子兵法》,首篇總論軍國大計;二至四篇論軍事與經濟、外交、內政的關系;五、六兩篇論作戰指揮;七至九篇論戰場機變;十、十一兩篇論軍事地理;十二、十三篇論特殊戰法。總之,前六篇屬于論戰略原則,后七篇屬于論戰術問題。同時他對各種問題,都有實際而全面的分析,用最精練深刻的辭句,提出了較系統而帶有規律性的判斷。 孫子看重戰爭各種因素的整合與轉化,兵法十三篇貫穿著深刻的辯證思維。他要求將帥在戰前必須了解敵我雙方的政治、將帥、法制、地利、天時等多方面情況;同時提出在戰爭中各種矛盾的雙方都是相反相成的,如虛實、強弱、眾寡,主客、利害、攻守、遷直、奇正、分合、逸勞、治亂以及得失勝敗等等對立范疇,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必須因勢利導,化不利為有利。 孫子所著《孫子兵法》被公認為百代談兵之祖,千古武學之圣。后人談兵,言必及孫武;后代兵書無不發端于《孫子兵法》。據統計,古往今來,為《孫子兵法》做注疏的名家就有二百余家。曹操首為孫子作注,深得“兵法”真髓,更馳聘其說,自著《續孫子兵法》、《兵法接要》等書。唐太宗李世民對名將李靖說;“膚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 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讀罷歷史,總結說《孫子兵法》:“古之名將,用之則勝,違之則敗;稱為兵經。”孫子的戰略原則與戰術原理,歷代名將在軍事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而決勝的戰例,真是不勝枚舉。項羽破簽沉舟的巨鹿之戰,韓信破趙的背水一戰,都是運用“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法門。戰國時趙國李牧守邊,按兵不動數年,最后一舉擊敗匈奴,則是運用“用而示之不用”的原理。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的后代。他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后來出仕魏國,孫臏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孫臏最初的名字不詳,后來的人名因臏刑而起),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孫臏在“田忌賽馬”典故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孫臏當年策劃過很多出色的戰例,如減灶誘敵的馬陵之戰,就是運用“能而示之不能”,“五十里而趨利,則瘢上將軍”的原理。 孫臏深得先祖孫武的真傳,并著有《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最早記載孫臏著有兵法的是《史記》,《孫臏兵法》失傳了二千來年,1972年,該書簡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 《孫臏兵法》對其《孫子兵法》,大部分是繼承性發揮,孫臏和孫武不同的一點,就是孫臏比較重視攻城。這是由于當時城市已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人力和財富大量集中到城市,城市已成為必爭之地。同時由于兵器和攻城器具進步,為攻城戰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孫臏把難攻的城稱為¨雄城”,易攻的城稱為“牝城”。《雄牝城篇》就論述了“雄城”和“牝城”在地形上的特點。 吳起,戰國初期卓越軍事家,他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強魏扶楚,在魏創立武卒制,奪秦之河西之地。他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史稱《吳子》),它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有關思想,在歷史上曾與《孫子兵法》并稱為“孫吳兵法”。 《吳子兵法》主張在軍隊實行“進有重賞,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嚴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實現軍隊的優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五慎”條件,掌握氣機、地機、事機、力機四個關鍵的因素。《漢書·藝文志》稱“吳起四十八篇”,今存六篇,恐非原書。 尉繚,戰國時期魏國人,據說是鬼谷子的弟子,后來投奔秦國被任為國尉,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尉繚子》是尉繚所撰兵書,具有戰國后期的時代特點。《尉繚子》從人性論的視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國思想,如“民非樂死而惡生也”,“委積不多則士不行;賞祿不厚則民不勸;武士不選則眾不強;器用不便則力不壯;刑罰不中則眾不畏”,后一句話可以作為尉繚子經國治軍思想的總綱領。 過去疑古派一直認為《尉繚子》是偽書,《尉繚子》也被長時期的冷落,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尉繚子》并非偽書。但這本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史學家眾說紛紜。 02 漢代以后二千多年來,由于封建正統學說的影響,多因諱言兵而忘戰。隋唐以后,兵書附庸全書之類的子部,地位明顯下降。太平日久,文官諱言兵,武將不知學,又昧于孫、吳之法,朝廷之上很少見獨立思想的軍事著作。 唐宋時期,有兩本為隱居于山澤草莽之中的奇人所著兵書值得一提。 一本是唐代李簽所撰《太白陰經》,李簽幼讀儒書,后為《孫子》作注,亦得兵家真髓,又處于道教盛行的唐代,他的思想較雜,反映到他的著作,兵儒兼用,后半部又雜以陰陽術數,這也是他的時代局限性。但總觀其書,采其精英,不但不失為唐代言兵者一大家,也是中國軍事學史上一個光輝的篇章,頗受后世重視。 另一本是宋代許洞所撰《虎鈴經》。許洞真宗咸平三年進士,后棄官改姓名,隱中條山。他積四年書成《虎鈴經》,全書二十卷,前半部精辟闡明孫子兵法要義,并參以己意。后半部由于時代的局限,對《太白陰經》的陰陽術數之類,不但沒有揚棄,反而增補集其大成,這是此書美玉有瑕之處。軍閥吳佩學,號稱小諸葛,在他的《政治全集》自序說:“舉凡所經驗之進戰退守,與夫所應付之方略處置,無時無地無事而不得力于《虎鈴經》一書,是《虎鈴經》一書,為將者終身行之可也。” 有趣的是,《太白陰經》及《虎鈴經》類似兵書為民間高手所著,但藏之于名山古洞,很久不得刊行問世,無怪乎有人偶得之竊以為“天書”。宋元以來,歷次白蓮教起義,宋江之夢九天玄女之傳,王則之得白猿洞中之授,以及“石厘,石厘開”等等神話傳說,皆所謂見天書三卷,揭開其神秘的外衣,但研究其內容與形式,無非《太白》、《虎鈴》等經而已。 宋代自仁宗后,天下承平日久,朝乏帥才,將昧兵法。待到西夏李元昊入侵,守邊將領數敗,朝廷開始注意武事。北宋康定年間,朝廷命曾公亮等人采集古代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編篡《武經總要》,但曾公亮既不熟兵法將略,又不熟悉邊疆形勢,其書繁瑣猥雜。 宋神宗于元豐年間,以《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稻》匯集成兵學史上著名的《武經七書》,在軍隊中頒行,而且凡是武舉考試,皆以《武經七書》為考試內容。 《孫子兵法》《吳子》《尉繚子》,前邊已經介紹。 《司馬兵法》據傳是由夏商周時期歷代司馬編纂而成,姜太公是周朝的第一任司馬,故夏、商之后,周朝的《司馬兵法》便是由姜太公編纂的;《李衛公問對》,唐代軍事家李靖應對太宗李世民論兵之語,后人錄以為書。史稱《李靖兵法》,世無完書;《三略》相傳源于姜太公,圯上老人黃石公曾以此書贈授張良;但又傳說張良藏其書而不傳;此書始見于“隋志”,文意不古,或為后人偽托;《六稻》,又稱《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總之,武經雖言七書,除《孫子兵法》早被公認為武經之冠冕,名符其實,其他六書雖亦各有可取之處,但與《孫子兵法》真偽并列,魚龍混雜,難免相形見絀。 明代初期又頒刻《武經七書》,劉寅集諸家說而作直解,隨文解義,時稱善本。當時學者游士,多喜談兵,兵書的輯寨撰述共有二百六十余種,但因受宋代《武經總要》的影響,往往雜采子史,輯錄諸家舊說,很少創見發明。 明之中葉,武備廢弛,邊疆周遭多有匪患及倭患,明朝官兵十戰九敗,故邊防將吏撰述兵書,多以選練為先,兼及邊防方略舟車火器。其中兵書代表作是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所撰的《練兵實紀》。戚繼光治兵,精于訓練,臨戰則英勇善戰,當世稱為戚家軍。此書乃紀錄其練兵實效,在他的前作《紀效新書》推演而成,當時非常實用。 明代兵書著述,除上述匯編、紀實等書外,真正深思熟慮,立一家之言而后來居上的,還有一部杰出巨著是《草廬經略》。《草廬經略》,為明末黃啟瑞所撰寫,全書三百余篇,大意本于孫吳兵法,但有深刻己見發揮,大小綱目,一目了然,每一篇篇尾,援引戰例以相印證,很有啟發性。可惜此書僅存稿本,未印刷于世。直到1941年,陸達節教授校勘標點此書,更名為《中國兵學通論》出版。 ,清代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因沿襲晉、隋四部體例,把兵書隸于子部,只收錄兵家二十種,外附存目四十七種,一切注本,概未收錄,選審極其嚴苛,實際上對兵書是變相查禁。尤其對明代兵書著述焚禁甚多,淘汰惟恐不盡;實為繼暴秦之后,中國古書又遭一場浩劫。清代中后期八旗子弟入關的銳氣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凈,藝業荒于嬉游,根本不知兵法為何物。清代雖亦有兵書著述,但有價值的極少。 清代后期,海禁開放,西風東漸,洋務派醉心于戰具技巧,把中華民族古代兵法束之高閣。他們不知道中國古代兵書其精義,往往與近代西方戰術暗合。若把中國的孫武、孫臏、吳起、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李靖、岳飛、戚繼光、李自成、陳玉成等與外國的愷撒、拿破侖、克勞賽維茨、毛奇、庫圖佐夫、福熙等這些歷代中外的兵家名將聚于一堂,講到料敵練兵與奇正攻守等軍事原則,英雄所見,自當略同,而且大家可能還要尊孫武為百代談兵之祖。 03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孫子兵法》更是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比歐洲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早2300年,《孫子兵法》不但在我國軍事學史上占據極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榮譽。他的精辟論斷,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及避實就虛、集中優勢兵力、以逸待勞等等名言警句,已經成為古今中外軍界人士的座右銘。 《孫子兵法》早在唐代就流傳到日本,被推崇為“世界第一兵家名書”,孫武也被尊為“武圣人”,“東方兵家的鼻祖”。日本的古代兵書,如《甲陽軍鑒》《兵法秘傳》等書,都是祖述《孫子兵法》,至于譯述注解《孫子兵法》的就更多了,據統計,從16世紀以來,日本的各種《孫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種。日俄戰爭的勝利者東鄉元帥說:“那次的戰勝,都是應用《孫子兵法》的原理,尤其是從'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這兩句話中領悟出來的”。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孫子兵法》流傳到歐洲,先后被譯為各種文字。據說拿破侖在縱橫歐陸的戰陣中,常常閱讀《孫子兵法》。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皇威廉二世失敗后,在沒落的僑居中才讀到《孫子兵法》,他慨嘆地說:“可惜二十年前沒有看到這本書。”德國軍事學家克勞賽維茨所著《戰爭論》不但其本國人奉為圭皋,其他外國將軍也都以此書為近代西方兵書的經典,然而考究其戰爭攻守原則,多不出《孫子兵法》的范圍。以色列當代戰略學者克里費德之言可以代表國外的總評:“所有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the best(最佳),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據說清末民初,中國曾派留學生到德國去,德國人問來學什么?他說:“來學戰略戰術”。德國人笑著說:“我國軍事學院的主要教材,就講你們國家的《孫子兵法》,何必遠到西方來取經呢! 《孫子兵法》深深扎根于中國的主流哲學,以客觀規律為基礎,以“成就人、成就事”為目標的應用科學。時至今日,這部名著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軍事著作,更是成為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被廣泛地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它是影響通用汽車CEO羅杰·史密斯、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等人一生的書。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軟銀總裁孫正義,他是第三代韓裔日本人,而孫家祖先原來從中國遷移到韓國。孫正義說,他就是孫子的后裔,他的血管里流著孫子的血液,“如果沒有《孫子兵法》就沒有我孫正義!”孫正義對《孫子兵法》的創新性應用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他獨創了一套“孫孫兵法”,名字的由來是自己也姓孫,將“孫子”的“孫”與自己的“孫”相乘;也有人戲稱為“子孫兵法”,一則孫正義是日本網絡巨子,二則他是孫子的子孫。 以上我們對中國歷代兵書做了匆匆一瞥。 古人軍事思想中所蘊含的智慧,乃博大精深,如何更好地汲取其精華,努力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讓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繼續發揚光大,這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