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農歷十月份,我的老家湖南就非常冷了。小時候到了這個時候,有可能已經下了開春來的第一場雪。如今獨在異鄉,想起已歸“老家”的父母,他們在“那邊”冷不冷?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燒衣節”“授衣節”等,民眾亦稱其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 這天,大家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以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子女把冥衣焚化給先人,叫做“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中國一年之中三大“鬼節”。 后來,在湖南的一些地區,“燒寒衣”的習俗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錢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漢族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的這天,用黍矐祭祀祖先。祭祖有家祭、也有墓祭,南方、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關于“祭祖節”,還有一個東漢蔡倫造紙和蔡莫(蔡倫之兄)燒紙的傳說,以及秦朝孟姜女給丈夫千里送棉衣的傳說。蔡倫是湖南耒陽人,孟姜女是湖南常德人。孟姜女以其美色能讓秦皇嬴政著迷,自然是傾國傾城,常德當地至今還有不少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花鼓戲、民間小調等文藝作品,膾炙人口,流傳千載。小時候在湖南鄉下老家,還經常唱到有孟姜女的那首“正月里來是新春, 家家戶戶點紅燈, 別家夫妻團團圓, 孟姜女丈夫造長城……”,不過現在很多記不得了。 常德美貌少婦孟姜女新婚燕爾,她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千里迢迢往北疆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爬山涉水,歷盡艱辛,只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還被湮埋在城墻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而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相傳此習俗起源于先秦的迎冬禮儀。據《禮記·月令》記載,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之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已形成,那就很難對后來那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農歷十月在古代也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同時,這一天也是冬季的第一天,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夫妻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因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此文2018年11月8日(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發于新湖南客戶端,點擊量6.3萬多。】 |
|
來自: lcyteacher > 《文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