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設衛建城開始,今日的天津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天津又被稱為退海之地,400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隨著海水后退,再加上古黃河三次改道北上,都在天津附近入海,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形成沖擊平原。 所以說除了海河,黃河其實也有資格稱為天津的母親河。黃河在海河流域的重要作用,一是填海造陸,二是塑造海河干流。 南宋時,黃河河道南移,奪淮入海,天津的海岸線基本固定。 1652年(清順治九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合并成天津衛,此時以海河為界,今天的天津市區北部屬于武清縣管轄,南部屬于靜海縣管轄。 天津三衛 1725年(清雍正三年)升天津衛為天津直隸州,同時設立天津縣。1731年又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云縣、滄州(降為散州)。開始了180多年府縣并存的兩個“天津”的時代。 1860(咸豐九年)年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天津被迫開埠,各國列強紛紛在津設立租界。次年清廷設三口通商大臣,管理牛莊、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駐地天津。 1870(同治九年)年天津教案發生后,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同年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職,所有洋務、海防事宜均歸直隸總督經管,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從此直隸總督駐地從固定在保定改為天津和保定各半年,這個時候可以說天津是河北省(直隸)的半個省會了。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天津府;1913年“廢府存縣”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并圖謀復辟。其中就有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天津縣劃歸河北省。天津縣縣治遷移到灰堆,管理范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環城四區。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首次成為省級行政單位。 1930年11月,由于省會北平升格為“特別市”,河北省省會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市縣并存 1949年在建國的初期,出于管理各個大城市的需要,國家總計建立了10多個直轄市。其中,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傳統直轄市之外,廣州、南京、武漢、西安、沈陽等各省的省會城市,也曾經被提升為直轄市。 除了作為直轄市保留的天津市之外,又把河北省緊臨天津的武清、靜海、寧河、天津、大城、楊柳青、漢沽等縣、鎮合并設置天津專區,專員公署駐地在天津縣楊柳青鎮(現屬天津市西青區)。 直到1953年,這幾年時間有三個“天津”同時存在,他們分別是:天津市,管理現天津市區;天津縣,管理天津郊區;天津專區,管理河北省與天津距離比較近的縣。 天津縣1952年劃歸天津市,縣治在咸水沽(現津南區)。1953年5月,天津縣行政建制撤銷,設立了東郊、西郊、南郊、北郊4個郊區。即現在的東麗西青津南北辰環城四區。 1958年中央向地方放權,1958年2月天津直轄市再次并入河北省,省會也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又變為河北省轄市。同時撤銷天津專區,并入天津市。 1961年復設天津專區,轄寶坻、武清、靜海、薊縣、永清、安次、霸縣、文安等八縣。駐地并未遷回楊柳青鎮,而是留在了天津市區。 到了1967年,天津市又一次被提升為直轄市,河北省的省會在1966年已經提前遷回保定,后遷往石家莊。 1969年河北省天津專區的駐地從天津市區遷往安次縣的廊坊鎮,并把“天津專區”更名為“天津地區”。 1973年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寧河、武清、靜海五個縣劃歸天津直轄市,其余的安次、固安、永清、霸縣、文安、大城、三河、香河、大廠九個縣仍歸河北所有,同時“天津地區”更名為“廊坊地區”。 天津直轄市 至此“天津”一詞完全是指現在的天津直轄市了。 全文完,手機碼字不易,喜歡還請點贊轉發,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