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文/丁憶坤 01 預測未來沒那么容易,這是先知干的活,隨著形勢的變化,太多人對未來發表看法,或悲觀,或樂觀,都有部分道理。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有人會失去財富,失去穩定的生活,也一定會有人在危機中把握住新的機會。 普通人沒必要太過焦慮,回望過去,不管是個體還是國家,我們都經歷過更糟糕的局面。如果感到迷茫,不如靜下心來了解一下歷史。 整體而言,我們這代人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個人的生活環境相比祖輩和父輩要好太多了,以1945年為起點,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在近代中國史上,改變國運的有幾個關鍵點,解放戰爭一定有它的位置。那場戰爭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看歷史書我們容易以為解放軍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看電視劇似乎一切都在我黨的掌握之中,但回到那個時間點,國共雙方和外部勢力都不是這么認為的,真實的歷史比書上和電視劇里殘酷得多。 一開始共產黨人積極配合美方的調解,準備用和平的方式為自己的政黨和軍隊取得合法的地位,美國派來的代表馬歇爾在延安得到了熱情的招待。甚至在簽署了《關于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后積極行動,軍隊大規模復員,嚴重影響了作戰能力。 但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和合作,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利益等諸多領域的矛盾不可化解,最后還是必須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戰爭初期,即使是毛澤東這位一貫樂觀的領導人給出的預測也是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勝利。后來戰爭的進程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測,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后,共產黨就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事實上,在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后,勝利的天平就已經向他們傾斜了。 前期解放軍不論從軍隊數量、裝備、占據的土地、人口都處于劣勢。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于扭轉了戰爭態勢,最后取得了勝利。 02 回顧當時的每一場戰斗,每個人在他的位置,都不會覺得容易,以幾大野戰軍里戰果最為豐碩的四野為例。 蘇聯對日宣戰后,國共兩黨幾乎同時下達了收復東北的命令??谷諔馉幒笃?,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大部分在西南,只能依靠美國軍艦和飛機運送兵力,而共產黨抗日戰爭中建立了一些敵后根據地,最近的離東北不過一百公里,得以快速進入東北。 他們的司令林彪這年38歲,在接到去東北的命令時,身邊沒有任何一支部隊,他將在少數官兵的護送下北上,去收復廣大的東北地區。 一開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既沒有人員和裝備,也沒有提供補給的根據地。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進入東北后,對共產黨人不能有什么支持,只是不干涉他們的行動。人員、槍支彈藥、食品衣服都需要自己想辦法。 即使如林這般天縱英才也經歷過失敗。四平之戰讓東北民主聯軍遭受了重大損失,共產黨的軍隊一直撤退到了松花江以北。原本杜聿明有機會乘勝追擊,但蔣介石的到來打亂了他的作戰計劃,林彪的部隊就這樣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多年以后,國民黨軍將領只要一提起內戰,依舊慨嘆當年放走了林彪,以致最終使國民黨政權自東北開始傾覆。” 當國民黨政府大員和軍隊將領忙著進城“接收”財富的時候,共產黨人提出的口號是:“走出城市,丟掉汽車,拖下皮鞋,換上農民的衣服”,他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敲開了農民的家門,給他們做宣傳工作,分配土地。 歷史證明,共產黨人在東北地區開展的大規模土地改革,對東北地區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共產黨人在松花江北岸建立了北滿根據地,東北產糧不產棉,年輕的官兵要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穿著單薄的衣服行軍打仗,非戰斗死亡的人員很多很多。 一場接一場的戰斗,生與死,勝與敗都在轉瞬之間。 當四野轉戰在黑山白水間時,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在山東,江蘇,河南等地,西北野戰軍在黃土高原都要面對大量敵人的圍追堵截。 分開看,幾乎每一只部隊早期都是疲于應對,不斷地損兵折將,不斷地撤退,不斷地放棄地盤,甚至連延安都被放棄了。 在胡宗南幾十萬大軍的追擊下,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指揮中心的艱辛和危險,是各個戰區的共產黨將領和它的對手國民黨都無法想象的,有時候他們離敵軍不過幾公里的距離,經常命懸一線。 戰術上失敗了,在戰略上卻取得了成功。每一只部隊都完成了中央軍委的部署,如劉鄧大軍成功挺進了大別山,并堅守在那里。 03 轉機發生在東北,一旦林在東北取得了勝利,戰爭局勢就發生轉變。但當時普通的中國人,普通的解放軍指戰員,他們有這些信息嗎,他們能看得這么遠嗎?如此奮不顧身,只有簡單的信念在支撐著他們,農民要土地,戰士想在勝利后回到自己的家鄉,娶妻生子。 “生來就一無所有的他們在向戰場走去的時候鎮定而從容?!?/p> 但是這場戰役打得也很艱難,1948年,國共兩黨都開展了新的決策部署,國民黨方面的問題是要不要放棄東北,僅靠沈陽、長春、錦州幾個大城市是守不住東北的,不如把幾十萬軍隊撤到關內。如果不撤,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城市之間的兵力應該怎么部署?但是直到戰斗結束,蔣介石和東北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之間也沒達成一致意見,而衛立煌和他的幾個軍長之間也沒達成統一意見。 而共產黨這邊,林對主動發起進攻也疑慮重重,畢竟共產黨是靠游擊戰起家的,對大規模軍事作戰和攻城戰沒有經驗,此外,此時他的人員,裝備也都處于劣勢。 “東北戰區的共產黨人以超人的毅力經受住了空前嚴酷的政治和軍事考驗,他們的政治堅定性是非凡的,他們所面臨的決戰是解放戰爭中全國戰場上的第一次。作為戰區最高軍事指揮員,林彪的任何謹慎都是合理的。大軍出動,將士用命,林彪承擔了外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p> 最后中央軍委終于確定了置長春和沈陽守軍不顧,以錦州為目標的作戰計劃。 共產黨高層迅速統一意見,制定出合乎實際的決策,顯示其擁有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上下一致,官兵一心。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拂曉,蔣介石在他日記本上寫道:東北全軍,似將陷于盡墨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 國民黨東北的六十萬軍隊不乏精銳,但由于將帥意見不統一,各將領之間也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最后國民黨被包圍消滅在了東北,這成了他們失去中國的開始。 此后四野沒休息太久,就攜帶著充足的物資跨入了山海關,用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的話說“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會入關,他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超過關內共軍。” 他們配合關內的解放軍,取得平津戰役的勝利。 此后他們繼續南下。 四野跨過長江后,一路向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都是它的囊中之物。 在中南這塊土地上,林的對手是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他手里有幾十萬人馬,最后也成了林的手下敗將。因為在解放戰爭中和蔣離心離德,并在后期和其他桂系勢力一起逼蔣下臺,白崇禧在臺灣過得并不好,有傳言他最后死于中毒。 防守海南的人是薛岳,這個人在抗戰中建立過威名,五次長沙保衛戰就是他指揮的,但瓊州海峽沒能難倒林。 他用一支陸軍和陸軍裝備打贏了一場海島登陸戰。 有些人天生就是為完成不可能任務誕生的。 04 遼沈戰役結束后,中原大地上另一場戰役也即將展開,這就是淮海戰役。 此時,在西北地區,西北野戰軍也發動了攻勢,胡宗南幾十萬部隊被他們消滅了很多,然后繼續西出玉門關,穿越星星峽,一路走到了天山南北,王震將軍帶著他的部下留在了新疆,屯墾戍邊,由此而來。 1949年4月23日,三大野戰軍打過了長江,攻占了總統府。二野轉戰西南,三野轉戰東南,最后打到了福建沿海地區。 他們在攻打金門島時犯了一些錯誤,太多的勝利沖昏了他們的頭腦,客觀上的困難也是存在的,沒有戰艦,就是靠普通的漁船運送人馬到岸邊,然后一路沖鋒,沖上去的部隊得不到任何后勤補助,而后面的隊伍沒有船只不能渡海,那些勇敢的士兵上岸后面對十幾倍于自己的敵軍,孤軍奮戰了兩個月,最后全軍覆沒。 這場失敗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的,主要原因是輕敵和急躁。這個失敗影響了解放臺灣的計劃,影響持續到了今天。 歷史不是跳躍式發展的,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05 對一窮二白的中國而言,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它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國際上被封鎖,國內經濟一塌糊涂,在保證六億人吃飽飯的前提下,還要做發展經濟,建立國防工業,普及教育、興修水利,建立醫療衛生體系,修橋修路等等很多事情。需要很多的資金、人力、物力,這些問題全部都擺在當時的人們面前,一代人完成了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任務。 1950年到1953年,人們記得最清楚的是朝鮮戰爭,但那時國內還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剿匪。全國各地盤踞了幾百萬土匪和國民黨的殘余部隊,這些人不處理就不可能有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另一件是土改。 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剿匪斗爭以新中國成立前的1949年5月起到1953年止,人民解放軍共消滅土匪260余萬(1949年5月前不含),為根治匪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消滅了匪患。 每一件事在如今的人們看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剿匪,現在新jiang一地的幾個暴恐分子就能牽動全國人民的心,能想象當時全國有幾百萬的武裝土匪嗎? 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仗可怕嗎,可怕。 跟幾百萬的武裝土匪作戰可怕嗎,可怕。 看書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如果我在那個時代,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抱怨和指責,還是懷著熱情勇敢地投入生活? 在部隊南下打仗時,需要不斷地占領和接管城市和鄉鎮,每一個地方都需要建立新的政權機構,中央開始招募年輕的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去建設解放了的城市和鄉村,有些年輕的女學生,被這些一臉朝氣的軍人打動,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家鄉,從此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另一個陌生的城市,這就是上萬南下干部的由來。 個體被裹挾在時代的洪流當中,有人在49年加入了共產黨,也有人在49年加入了國民黨,還有人把手里的土地全部賣出,有人以低價買進了很多的土地,命運從此截然不同。不僅僅影響了自己的人生,也影響了下一代的人生。 國內確實發展不均衡,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貪污,比如環境破壞等等等,但整體而言建國后幾十年我們取得的成績還是遠大于失誤。 一個個體必須在有物質保障的前提下,才去思考詩和遠方,一個幾億,十幾億人的國家呢,更應該如此,所以建國后全力發展國防工業,建立完整工業基礎是必須的,也確實讓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天上不會掉餡餅,必須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一個人沒有捷徑可走,一個國家更沒有。 回望歷史,我們有理由對未來充滿信心,畢竟更難的路都走過來了。 文中資料來自王樹增《解放戰爭》 ![]() 左岸記:電視劇《功勛》中,深藏功名64年,95歲高齡的老黨員張富清為了完成黨組織交給他的任務,他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張爺爺,聽說您不愛看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媒體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也許,媒體朋友的本意是想把話題引到張富清的部隊生涯。 畢竟他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這樣的光輝事跡差一點被埋沒了。 但是,張富清的回答深深震撼到了我,他的答案讓我真正意識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條件遠比想象中的艱苦,同樣地,現代很多的戰爭劇有點偏離方向了。 張富清說:“黨員沒有衣服穿,新軍裝先讓給新兵穿,黨員都是從戰場上找衣服穿得,戰場上的衣服都能招虱子,戰場上,干凈的軍裝是不存在的。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有敵人死的場景是不可能存在的,戰場上的勝利不是光喊口號就能得到,是用生命換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