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擁有最多“觀眾”的畫家,他筆下的毛主席惟妙惟肖,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主席畫像就是由他繪就;他是將根深深扎進黃土地的人民藝術家,黃土地的厚重博大在他的筆墨之間揮灑;他一生勤儉,筆耕不輟,教書育人,以一生的踐行成為藝術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你要創作嗎?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嗎?到人民中去。他們會告訴你路該怎么走?!比绻腥藛査摹俺晒χ馈?,這便是他的回答——劉文西,一位不會被人民和歷史忘記的人民藝術家。 作為踐行黨的文藝路線杰出的美術家代表,劉文西一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終身扎根西北黃土地,創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藝術形象與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對我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綿延的紅色展墻上,集中呈現了這位人民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和珍貴文獻200余件,“滿腔真情繪領袖”“筆墨丹青為人民”“深入生活求創作”3個展覽單元,以形似陜北窯洞的空間布局相連通,輔以紅、黃為主色調的色彩設計,完美地融合了黃土高原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特色,讓觀眾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藝術家對黃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沉、持久的愛。 ▲ 毛主席與牧羊人(素描) 1957年 劉文西 “ “這幅(《毛主席與牧羊人》)是我1957年大學畢業時創作的。那時我畢業實習到陜北楊家嶺,在那里住了很長時間。我經常到延河邊寫生,會遇到一些老漢趕著羊在放牧。我想到毛主席也會常到這里散步和他們聊聊天、談話?!?/p> ——劉文西 在劉文西的藝術創作生涯中,領袖題材的美術作品占有重要分量。其中,尤以描繪毛澤東主席藝術形象的作品成就最為突出。早在1949年,劉文西的家鄉浙江嵊縣慶祝全國解放的活動上,主席臺懸掛的毛澤東像和朱德像就是由劉文西畫的,盡管此時畫得還不成熟,卻讓劉文西受到莫大鼓舞。1957年,劉文西在浙江美術學院創作的畢業作品《毛主席與牧羊人》可謂轟動一時,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這件作品,畫面中的老農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在毛主席面前無拘無束,侃侃而談;而毛主席面帶微笑、神情專注地傾聽著老農的絮語,就連指間的煙灰都忘了彈。毛主席看了這幅畫說:“文西畫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畫家?!鳖I袖的贊揚與認同極大地增強了劉文西創作的積極性。 ▲ 毛主席到陜北(國畫) 1964年至1965年 劉文西 “ “原來只是把學畫當作一種興趣,一種愛好,并不知道文藝是什么。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我才知道畫畫要與工農兵結合,與工農兵交朋友。十年八年不行,我要一輩子像毛主席說的那樣,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服務。” ——劉文西 自從畢業創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來到延安深入生活,劉文西就被腳下的這片黃土地深深的吸引。此后,一生扎根于這片雄渾深沉的熱土,深耕不輟,與陜北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他的創作中力圖刻畫他們特有的氣質和性格。他曾近百次去陜北深入生活,足跡幾乎踏遍陜北所有的鄉鎮,結交了數百個農民朋友。他在高原上與陜北老鄉扭秧歌、唱信天游,在窯洞的炕頭上包餃子、喝米酒,和老鄉們一起過大年。很多陜北農民都能一眼認出他,親切地叫他“老劉”?!翱梢哉f,我的血液里有一半的血液曾來自陜北,我的藝術細胞中絕大部分的營養都是陜北那塊土地為我供養的。”劉文西說。 ▲ 支書和老貧農(國畫) 1963年 劉文西 ▲ 溝里人(國畫) 1982年 劉文西 在劉文西的畫作中勞動人民的形象最多,有飽經滄桑的陜北老農、勤勞儉樸的綏德漢子、開朗樂觀的米脂婆姨、淳樸靦腆的陜北姑娘、天真無邪的陜北娃娃……他曾用筆記錄了一個人從5歲到52歲不同階段的樣貌,也創作出了《支書和老貧農》《溝里人》《山姑娘》等經典作品。而他最為經典的作品《祖孫四代》,則是表現一家祖孫四代辛勤耕作后在田間地頭休息的瞬間,濃縮了中國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的歷史時代,既是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具像畫,也是一個時代群體的縮影。 “ 深入生活,不是要跑很多地方,也不是了解一兩個老百姓,而是長期深扎在一個地方,深入了解當地民眾,于長期積累和不斷深耕中了解典型。只有生活的“銀行庫存”豐富,才能比較和選擇,才能集中和創造典型,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劉文西 藝術大家的出現離不開超常的藝術天賦,更離不開堅定的藝術思想與持之以恒的藝術探索。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常和劉文西一起參加藝術活動的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回憶說:“令我感佩的是,他背起行李來參加會議,放下行李就到外面寫生。他的勤奮,他對深入生活的重視和長期的堅持,在當代藝術家中是少見的。劉文西的藝術很土,又很現代,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傳達出現代精神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薄斑@種深扎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旅游式的寫風景,而是一生一世浸泡在一個地方的那種決然,是生命與大地、個性與史詩互相的塑造和淬化。” 許江說。 ▲ 黃土情(國畫) 1989年 劉文西 抓住個體性的、偶然性的瞬間畫面來表現一個時代,表現一種宏大的敘事,劉文西善于通過透著時代氣息的典型形象、典型情節來進入繪畫的敘事。他的群像代表作《祖孫四代》《同歡共樂》《陜北秋收》《解放區的天》,尤其是他的巨構《黃土情》《陜北人》,長度達28米以上,所繪近百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人物的表情、動作、體態、正反背側以及人物之間的呼應、人與景之間的關系,乃至群像所連成的動態變化,人物的疏密起伏與姿勢表情,都構成了戲劇的情節、內在的張力。 如何深入生活,把握好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之間的關系,塑造今天的人民形象,對于新時代主題性繪畫創作而言,劉文西無疑是一個教科書式的范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表示:“劉文西先生的主題繪畫,不再只是對生活的一般描摹,而是理解,是對于生活的理解,是對于人物形象、性情、氣概的理解,其實主題性創作也是理解的藝術,而不是對于圖像簡單的復述和拷貝。歷史和生活的溫度怎么通過一個畫面甚至一個符號傳遞出來,形成一種共鳴性、共情性,這也是當下主題性創作的問題和難點所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號,怎么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能夠理解,能夠有共情,這非常重要?!?/p> “ 只有生活素材,不能達到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創作精品仍是一句空話。筆墨就好比一件衣服,其形式和藝術語言要符合描寫對象和內容。比如我畫陜北人,我的筆墨比浙派人物畫要強硬有力,這是為了配合和適應人物個性的描寫。 ——劉文西 “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是劉文西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他一生創作智慧的結晶。他將中國畫的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結合起來,在造型上吸取西畫中素描和色彩的精華加進民間藝術中清新健康的樸素格調,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的“黃土畫派”,這一畫派不僅強調學院畫派的綜合素養,還直接促進了社會上黃土文化意識的廣泛覺醒,并催生出一大批優秀的黃土題材的繪畫作品。 如果將劉文西的人物畫溯源分為三個維度:蘇式的素描系統、浙派的水墨系統、傳統的工筆重彩系統。那么,他在晚年歷時13年艱苦創作而成的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則回到了工筆重彩這樣一個傳統的語言當中,??苏\說:“這件百米長的史詩巨作,基本上是采用放大的白描線條,畫面不過多呈現像浙派那樣的水墨趣味,而是強調線條的堅實感,就像土地上犁出來的一道道溝痕,為了更準確地訴說它的輪廓和人物的結構,而這恰恰與劉文西所強調的'嚴造型’相吻合。所以,我們看到他的長卷筆墨非常干凈,卻營造出一種非常喜慶、非常熱烈的氣氛。” 用來自于生活的寫生和速寫,通過線描、白描回到了中國畫的本體,以此來改造西方學院教育以素描為基礎的造型系統,創建中國的學院教育系統和人物畫的發展方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認為,這是一種具有超前意識的探索和實驗?!拔覀儧]有意識到中國畫自身的造型根本是什么,但是劉文西在實踐中不僅認識到了,而且用他的創作實踐證明了這條路應該是中國畫的'正路’,是一個大道。因此,研究劉文西就要對傳統中國畫的線造型、寫意性進一步加深認識,怎樣才能創造劉文西所說的有血有肉有生命里的人物,這就是生活和寫生?!?/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