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呢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且養成之后,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例如說,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呢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頭垢面地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呢,長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聞雞起舞,那才是志士奮勵的榜樣。 我們中國人最重禮,因為禮是行為的規范。禮要從家庭里做起。姑舉一例: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這一點點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我們是否已經每日做到了呢? 我看見有些個孩子早晨起來對父母視若無睹,晚上回到家來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常常橫眉冷目,不屑搭訕。 這樣的跋扈乖戾之氣如果不早早地糾正過來,將來長大,到社會服務,必將處處引起摩擦不受歡迎。 我們不僅對長輩要恭敬有禮,對任何人都應該維持相當的禮貌。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寧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我們試自檢討一番,在別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 我們要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爭先恐后地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著,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 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于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 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么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 常聽人講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 其實人生短促極了,哪里會有多余的時間待人“消遣”? 陸放翁有句云:“待飯未來還讀書”。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 古人所謂“三上之功”,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志。 古圣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簞(dān)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態之極端的刻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惡衣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 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馬可·奧勒留,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觀當時那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這是很值得令人欽佩的。 所以我們更應該體念艱難,摒棄一切奢侈,尤其是從外國來的奢侈。亦從小就養成儉樸的習慣,更要知道物力維艱,竹頭木屑,皆宜愛惜。 以上數端不過是偶然拈來,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成之后,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02 早晨起來,盥洗完畢,就想攤開報紙看看。或是斜靠在沙發上,蹺起一條腿,仰著脖子,舉著報紙看。或是鋪在桌面上,摘下老花眼鏡,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地看。或是攜進廁所,細吹細打翻來覆去地看。各極其態,無往不利。假使沒有報看,這一天的秩序就要大亂,渾身不自在,像是硬斷毒癮,所謂“冷火雞”。翻翻舊報紙看看,那不對勁,一定要熱烘烘的,剛從報館出爐的,當天的報紙看了才過癮。報紙上有什么東西這樣攝人魂魄、令人傾倒?驚天動地的新聞、回腸蕩氣的韻事,不是天天都有的。不過,大大小小的貪贓枉法的事件、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以及五花八門的副刊,多少都可以令人開胃醒脾,耳目一新。拋下報紙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一個人一天該做的事去了。有些人肝火旺,看了報紙少不了的一些不公道的事、顢頇(mān hān)糊涂的事、泄氣的事,不免吹胡蹬眼,破口大罵。這也好,讓他發泄一下,免得積郁成疾。也有些人專門識小,何處失火、何人跳樓、何家遭竊、何人被綁,乃至于哪家的豬有五條腿、哪家的孩子有兩個頭,都覺得趣味橫生,可資談助。報紙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怎可一日無此君? 我看報也有癮。每天四五份報紙,幸虧大部分雷同,獨家報道并不多,只有副刊爭奇競秀、各有千秋,然而瀏覽一定要過則,一定要細看,差不多也要個把鐘頭。有時候某一報紙缺席,心里輒為之不快,但是想想送報的人長年櫛風沐雨,也許有個頭痛腦熱,偶爾歇工,也就罷了。過陰歷年最難堪,報館休假好幾天,一張半張地湊合,乏味之至。直到我自己也在報館做一點事,才體會到報人也需要逢年輕松幾天,這才能設身處地不忍深責。 報紙以每日三張為限,廣告至少占去一半以上,這呢也有好處,記者先生省卻不少編撰之勞,廣告客戶大收招徠生意之效,讀者亦可節省一點寶貴時間。就是廣告有時也很有趣。近來結婚啟事好像少了,大概是因為紅色炸彈直接投寄收效較宏。可是訃聞還是相當多的,尤其是死者若是身兼若干董監事,則一排訃聞分別并立,蔚為壯觀。不知是誰曾經說過:“你要知道誰是走方郎中江湖庸醫嘛,打開報紙一索便可。”可是醫師的廣告漸漸少了,藥物廣告也不若以前之多了。密密麻麻的分類廣告,其中藏龍臥虎,有時頗有妙文,常于無意之中得之。 報紙以三張為限,也很好。看完報如何打發,是一個問題,沿街叫喊“酒干倘賣無”的人好像已經不常見。外國的報紙動輒一百多頁,星期天的報紙多到五百頁不算稀奇。報童送報無論是背負還是小車拉拽,都有不勝負荷之狀。看完報紙之后通常是積有成數往垃圾桶里一丟,也有人不肯暴殄天物,一大批一大批地駕車送到指定地點做打紙漿之用。我們的報紙張數少,也夠麻煩,一個月積攢下來也夠一大堆,小小的幾平方房間如何裝得下?不知有人想到過沒有,舊報紙可以拿去做紙漿,收物資循環之效。 從前老一輩的人,大概是敬惜字紙,也許是愛惜物資,看完報紙細心折疊,一天一沓,一月一捆,結果是拿去賣給小販,小販拿去賣給某些店鋪,作為包裝商品之用。舊報紙如何打發固是問題,我家更關心的是,看報似乎也有看報的道德,無論是在什么場合,看完報紙應該想到還有別人要看,所以應該稍加整理、稍加折疊。我不希望任誰看過報紙還能折疊得見棱見角,如軍事管理之疊床被要疊得像一塊豆腐干,那是:陳義過高近于奢望,但是我也看不得報紙凌亂地拋在桌上、椅上、地上,像才經過一場洗劫。 有一陣子電視上映出兩句標語:飯前洗手,飯后漱口。實在很好,功德無量。我發現看完報紙之后也要洗手。看完報紙之后十根手指像是剛搓完煤球。外國的報紙好像污染得少一些,我不知道他們用的油墨是什么牌子的。 看報紙也常誤事。我一年之內有過因為看報,而燒黑了三個煮菜鍋的紀錄。這是我對于報紙的功能之最高的稱頌。報紙能令人忘記鍋里煮著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