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一則報道,刷新了我的三觀。 是一位小伙子結婚,他宴請了部分同事,婚禮當天到場的有20多位同事,每個人份子錢隨禮200元。 事后,同事將新婚的小伙子向公司高層舉報,說小伙子以不正當謀利,收取同事禮金結婚。公司要求小伙子退還同事禮金,并辭職。 小伙子感到最絕望地是自己清清白白地來,只希望自己清清白白地離開。 我活了30多年,這種事情真是聞所未聞。感情也好,親情也好,遇到錢的事兒,真是經不起考驗。 有人說,小伙子不該邀請他不熟悉的同事,也有人說,同事一場,樂意就隨禮,不樂意就算了。 在我看來,人情往來本是一件社交中很自然的事情,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你家有紅事,白事,我家隨禮,幫忙,反之亦然,只是以前很多需要用人情往來維持的關系,現在更多的用其他方式來代替著。 在我的周圍,份子錢給得越多,代表關系越親近,或是利益越濃厚。 只是,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我上有老下有小,有些關系不需要緊密地去維護,跟我的生活很難有實質性地掛鉤,更不值得我去隨這份禮。 以下三種份子錢,該拒絕就拒絕。 ★開篇所講述的新婚小伙子這樣的同事關系,尤其是關系很一般的同事。 在職場上,利益長存。不管是新同事也好,還是老同事也好。不管你們是同一部門,還是跨部門,跨公司。只要你們是同一個老板,你們就是競爭對手。 試想一下,你真心希望你的同事快點漲工資嗎?你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希望他升職嗎?如果你有此愿望,那么你們多半是親人,甚至是夫妻。 在職場上,你的工資也不是公司給予你的,而是你創造的,你和公司是價值交換。想要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你往高處走的時候,或是跌落的時候,同事眼里都跟明鏡似的。記得我曾經一次開過100多萬的單子,還是陌生客戶。領導讓我分享經驗,讓其他同事也成長起來。 分享經驗可以,但我絕不會把最核心的那一步告訴其他人,畢竟是我吃飯的家伙。對于我來說,同事只不過是大家在一個平臺共事,指不定哪天就人走茶涼。 我剛工作那會兒,遇到有個同事辦小孩百日宴,那時候順口問了同辦公室的一個姐姐,我們送禮送多少。她撇了我一眼,說:“要去你自己去。”全辦公室的人都嫌棄我太年輕不懂事。 后來那位同事姐姐私下告訴我,以前在其他公司,每年給同事隨禮都不少,還有極個別還是實習期結婚的,一張請帖甩給她,收完禮就辭職。 所以,有了我的前車之鑒,其他新人都很知趣,把我當成反面教材執行。 對于同事的交情,不是特別深那種,份子錢該拒絕就拒絕。 ★挖苦你,嘲笑你,不友好的親戚,該劃清界限也別猶豫。 有一句古詩“笑問客從何處來”,記憶猶新,貌似說的就是我。 我有一次回我爺爺奶奶家,在農村。我那一次回去的時候我已經在省城工作了,但是還沒有在省城買房。 左鄰右舍都特別好客,更好奇,問的問題都是你買房了嗎?你工資多少啊?你們在省城待的人都是有錢人! 總之,什么問題忌諱問什么。在他們眼里,你在大城市工作,你就應該有幾百萬的存款。 在我們那一片,只要你在外面工作,沒買房,一堆人看不起你。哪怕你是在小鎮上打零工,你也應該在小鎮上買房。 正因為如此,就有親戚來找我借錢,隔得太遠的就拒絕了,從此不搭理我了。近距離的親戚,在不影響我生活的情況下,適當地借了一點出去,至今未收回,還到處說我沒幫他的忙。 即便是現在很少回去了,但是現在聯系起來方便了,有什么紅白喜事都在群里面通知,意在隨份子錢。說實話,現在有必要的宴請我會參加,人不到,禮數也會到。 但有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話里話外都是刺,該遠離就遠離。 ★遠距離的朋友。 我有一個老同學,那會兒我們可好了,我們一起上下學,一起到食堂打飯。直到我們工作,結婚,關系都特別好。 我先于她結婚,我們在不同的城市,只是相距不遠。我們都互相請假參加了對方的婚禮。 有一次她聯系我說她搬新家了,說她周天請客,那天是周六的早上。 當時我正在帶我的小孩就醫,孩子特別鬧騰,人多環境又特別吵,我說我晚點聯系她。等我忙完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了,我第二天聯系的她,已經是周天了。 結果她冷不丁來一句:“我們這都吃過飯了。”我還是給她轉了一個紅包,結果她主動斷聯。 多年的老同學,老朋友就這樣遠去了。因為距離,對方變成了什么樣,看不見,摸不著。 你給的份子錢,不一定換來別人的真心。 結語: 隨份子錢是一種禮尚往來的規矩,有的人只往不來,這種關系是不平等的。我對你好,你對我不好,多有幾次這樣的方式,是無法繼續交往下去的。 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的交往,跟夫妻關系類似,都是講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 只是,現在的份子錢更多的是為了面子,維持表面上的關系,或是斂財。 人到中年了,自己有錢,家庭幸福才是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