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點速記 2.文學語言直接目的是 構筑虛擬的藝術世界 。 3.中外優秀作家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文學語言的表意追求 含蓄性。 4.文學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產物,寄托著作家的主觀情思,因此具有主觀性。 5.文學作品的三個層次 文學語言層 .文學形象層 .文學意蘊層 。
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語言,是對日常語言的提煉與加工,是經過作家精心選擇和加工、用來創造藝術世界、具有藝術魅力的語言。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結構層次,是一種具有表現目的和個性特征的整體性語言構造。
文學形象是由文學語言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中的具體生活畫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體形象及其構成的整體形象。文學形象可分為一般文學形象和理想藝術形象兩個層面。
情境一般是指敘事作品或戲劇中的事件、場景、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及其總和。有時作品中的某一局部場面也可稱為情境。在戲劇中,根據矛盾沖突的性質,還有喜劇情境和悲劇情境之分。 文學語言的直接目的是構筑虛擬的藝術世界。 2服從的真實標準不同。 日常語言一般要服從于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實性,有真假正誤之分。 文學語言則服務于藝術世界的虛擬性,因而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內心真實感受和體驗進行虛構。 3語言意義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語言往往以意義的表達和接受的暢通為基礎,基本要求是準確、鮮明。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想向別人表達什么意思,他必須明白無誤的表達;如果他想旁敲側擊,也必須以別人能夠領會為度。所以,日常語言的意義一般是遵循語義邏輯生成的,意義比較單一、直接。 文學語言意義的生成方式多是間接的,文學語義往往并不直接產生與語言的詞典意義和語法規則,而是生成文字語言所構造的藝術形象世界,讀者需要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逐漸領悟其全部意義。 1所謂“合理",是指文學形象要符合客觀規定性。這個“理”,是指現實世界里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或者如恩格斯所說的是人類社會真實的“現實關系”不論讀者面對多么荒誕虛妄的文學形象,仍然可以用自己在現實世界中領悟和體驗到的“理”加以衡量。如果合“理”,這個文學形象就是真實的,否則便不真實。 3“合情”是指文學形象必須反映人們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情感和真誠的意向。在塑造文學形象時,要求情與理的統一;而當情與理發生矛盾時,就要牽理就情。根據這個原則,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讓竇娥死前發出的三樁誓愿都化為現實:血濺白綾、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充分體現了“感天動地竇娥冤”的主旨;湯顯祖在《牡丹亭》里讓杜麗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表達了愛情的崇高與真誠。讀者明知這些不可能實現,但卻不以為非,反而認為是藝術的佳構。文學形象就這樣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內,實現了假定與真實的統一。
3. 簡要說明文學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現。 (1)單個形象與整體形象 (2)實象與虛象
(1)塑造生動的生命形式 1文學語言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學作品. 蘇珊·朗格說:“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藝術品的結構,你就會愈加清楚地發現藝術結構與生命結構的相似之處……正是由于這兩種結構之間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畫,一支歌或一首詩與一件普通的事物區別開來——使它們看上去像是一種生命的形式?!?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2文學語言自身也是一種生命形式,存在于文學的藝術世界中。文學語言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每一字句都要如天造地設般地自然貼切,甚至達到“一字不易”的地步。我國古代詩論中的“一字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宋代文論家胡仔說“詩句以一字為工”,清代袁枚說“詩改一字,界判人天”,說的都是應該注重語言的錘煉。 3文學語言還要能夠生動地表現出生命形式的質感和神韻,有氣韻生動之美。王安石寫《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到江南岸”時,詩句已經具備了生命質感和神韻,所以還不是最理想的表達。當他終于改成“春風又綠江南岸”時,便達到了藝術表達的理想境界:一個“綠”字,頓感滿眼生氣,春意蔥蘢,把春的質感、神韻和魅力都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文學語言,它本身就是生命形式的一部分,展現著生命之美。 如蘇軾的《題西林寺壁》:
文學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產物,寄托著作家的主觀情思,因此具有主觀性。同時,作家塑造文學形象又必須有一定現實根據,因此文學形象又具有一一定的客觀性。 清代學者章學誠一方面認為文學形象是“人心營構之象”,肯定文學形象是人心的產物,具有主觀性;另一方面又認為“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強調作為“人心營構之象”的藝術形象是在自然物象基礎上塑造的。 2假定性與真實性的統一。 假定與虛擬是文學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徑。 在文學作品中,草木蟲魚可以通人性,屈原可以上叩天庭之門,但丁可以下睹地獄之苦,孫悟空可以從石縫生出、大鬧三界。讀者非但不指責其虛妄,反而被所謂的“ 滿紙荒唐言”感動。相反,假如哪位作家為生活記了筆流水賬,人們反要責怪他。這表明了讀者對文學形象假定性的認同。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讓竇娥死前發出的三樁誓愿都化為現實:血濺白綾、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充分體現了“感天動地竇娥冤”的主旨;湯顯祖在《牡丹亭》里讓杜麗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表達了愛情的崇高與真誠。讀者明知這些不可能實現,但卻不以為非,反而認為是藝術的佳構。文學形象就這樣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內,實現了假定與真實的統-。
文學形象是用語言塑造的,不是直觀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因此,文學形象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統一的特征。一方面,文學形象必須具備些確定的因素, 成為讀者理解文學形象的基本依據;另一方面, 文學形象也必須具備不確定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從不確定中去想象豐富多樣的藝術世界。 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她具有許多僅僅屬于她的確定特征:是林姑媽的女兒,是賈寶玉的表妹,是一個美麗、聰慧、纖弱、多愁善感的少女;但是林黛玉具體怎樣美麗,具有怎樣的相貌、氣質和神韻,作者的描寫又極不確定。 4個別與一般的統一。 科學概括往往是摒棄個別,直取一般;而作為藝術概括的文學形象,則始終不離個別,而且還要強化、突出個別性,從而更顯著、更充分地表達出“一般”。元代作家馬致遠的時代整個知識階層前途渺茫、歸宿不定的痛苦;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形象,概括了舊中國千千萬萬勞動婦女悲慘命運之一幕。這種“以少總多”、“萬取一收”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文學形象個別與一般相統一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