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并不得謂之貳臣。——乾隆 在明清的歷史上,吳三桂是一個很“尷尬”的人物,他是明朝山海關的“大將”,也是打開山海關的“罪臣”,更是清朝時期的“反賊”。 那么,吳三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曾經,有人在日本發現了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檄文原版,而其中的內容則揭示了當年的事實。 大明滅、大順生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生異象,據文獻記載:當日京城飛沙走石,咫尺不見人影,日無光,整個北京城籠罩在眾人恐懼之中,非現在霧霾能比之。 古人對反常的天氣格外敏感,也注定了有大事發生。果不其然,不久后李自成率領大軍來到了北京城下。 當時,李自成給崇禎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大致的意思就是要“割據稱王”,與崇禎皇帝平起平坐。 這等屈辱崇禎皇帝自然不會答應,一方面是因為一山容二虎,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等祖制。 只是,崇禎皇帝手上并無太多王牌,但這一戰已蓄勢待發。可想而知,結果便是朱由檢自殺而亡,李自成打入了北京城,建立了大順政權。 再來說說清王朝,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隊野心勃勃,一心想攻入明王朝,從而趁機撈一把。 奈何,山海關之內一直有吳三桂在把守,其手中更是有著數萬的“關寧鐵騎”,讓八旗士兵聞風喪膽。 因此,這個時候,李自成最應該做的是,對內穩定政治局勢,對外收降吳三桂,因為他是唯一能夠抗衡清軍的人。 據《明史》記載:初三桂奉召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簡單來說,吳三桂起初已經答應李自成的勸降了,哪知李自成急不可耐,直接綁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甚至他的手下還霸凌了他的小老婆陳圓圓。 吳三桂與清廷吳三桂堂堂三軍之將,如此屈辱豈能忍受!按照既定的計劃,吳三桂本想獨自率領大軍剿滅李自成,可局勢卻不允許他這么做。 最后,他選擇打開了山海關,讓清軍進入了關內。沒幾天,李自成便被清軍擊敗了,大順政權也徹底結束。 此后,吳三桂便成了清朝的大將,率領大軍一路南下,擊敗了各個地方的殘余勢力,也為大清朝的成立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當時,為了穩定吳三桂這個“軍閥”,清廷還讓他駐守云南、世襲罔替,儼然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 然而,自古以來君權是不容侵犯的,隨著吳三桂的尾大不掉,康熙皇帝登基后,便向他揮動了手中的屠刀——裁軍、裁權。 對于康熙皇帝的種種作為,吳三桂當然不能忍,于是著名的反清復明旗號正式打響。他不斷向周邊的省份發起進攻,還策反了許多人,大清朝岌岌可危。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清廷北方有察哈爾的壓力,南部有三藩的威脅,形勢非常的不利。幸運的是,吳三桂的“不渡長江”給康熙帶去了喘息的機會,讓他實現了絕地反殺。 先是察哈爾王被殺,隨后吳三桂在長江的進攻受阻,士氣低迷,緊接著另外“兩藩”又投靠了清廷,吳三桂可謂是大勢已去。 此后,清軍一路南下,不斷收復大量的失地,吳三桂從起兵到最后一共四個月,只得到了“大敗而歸”四個字。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吳三桂作為明朝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反對李自成是“沖冠一發為紅顏,”反對清朝的統治則是“反清復明”。 那么,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有意思的是,日本曾發現過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檄文原版,此檄文中揭開了兩件事情的真相。 吳三桂起兵的檄文原版檄文的內容大致是這么寫的: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干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以謝先帝之靈。 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吳三桂之所以反對李自成,不是因為沖冠一怒為紅顏,而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以謝先帝之靈。 報仇之后,他便會立朱家的皇子為君王(正欲擇立嗣君)。可惜的是,清軍入關之后,直接竊取了漢人的果實(變我中國冠裳)。 簡而言之,按照吳三桂的說法,他是想“借刀殺人”,然而再另立皇帝,但卻變成了“引狼入室”,在此情況下,才有了后來的反清復明(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 除了這封檄文之外,當年在中華的朝鮮使者也有一封類似的書信,其名字叫做《尚善寄吳三桂書》。 信中是這么寫的:“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于明室矣。” 這封信也表明,吳三桂請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的,算是盡了臣子“忠君愛國”的本分。只是,后來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了,才有了“平西王”、“反清復明”事件。 既然吳三桂是這樣一個人,為何他在歷史上會被很多人視為“奸臣”呢?這或許又是政治上的一種需求。 清軍入關后,政治局勢非常不穩定,而且滿族人少、漢族人多。如何穩定這樣的局面呢?轉移輿論焦點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吳三桂則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選。 在此情況下,吳三桂成為了漢家江山的“奸臣”,遠在北京的滿清朝廷,則穩坐釣魚臺,逐漸掌控了全國的大局。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吳三桂引狼入室,滿清無限抹黑吳三桂等人,其實都是各取所需罷了,歷史沒有對錯,只有成敗論英雄。 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中華上下五千年,出了不少謀略家軍事家,吳三桂絕對算得上一號人物,縱使其“影響”不是很好,但也無法抹除他那不凡的能力(能讓清軍聞風喪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