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擔負穿插作戰任務的連隊,我們一般叫前衛連或尖刀連,當然這不是固定的,而是選擇團營建制內戰斗力強的連隊擔任。 這樣的連隊不會只有一個,而是要準備兩個到三個,以便隨時接替前進,所以會簡稱為是尖刀連、第二尖刀連。當然這個第二尖刀連不是指第2連,而是第一個尖刀連被敵人纏住后,繼續接替擔負尖刀任務的連隊,它可以是第4連,也可以是第5連。 尖刀連由于擔負了前導穿插作戰任務,所以在武器裝備和人員配置上都是得到加強的,是一個加強連隊,我們這篇文章就來聊聊志愿軍在穿插作戰中的尖刀連。 1950年志愿軍入朝參戰后,步兵連的一般編制是3個步兵排外加1個60毫米迫擊炮排。 其中每個步兵排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裝備1挺輕機槍(輕機槍組編有4人,攜彈800發),2到4支沖鋒槍,其余裝備步槍(沖鋒槍和步槍數不得少于8支)。步兵除自身裝備、口糧外,還要各帶30發輕機槍彈,單兵負重在36到40公斤之間。 連屬迫擊炮排一般配備3門60炮,每門炮編制10人,攜帶彈藥36到40發。擲彈筒有彈藥者保留,無彈者取消。 另外加強偵察分隊武器配備,偵察班多配1具擲彈筒、偵察排增配2挺輕機槍和1具火箭筒、偵察連增配3門60炮,戰時要求偵察連具備獨立殲滅美軍一個步兵排的能力。 在長期的殘酷戰爭中,鍛煉出了我軍強悍的步兵戰術,而且我們也深知火力支援的重要性,所以擔負尖刀任務的連隊還會進行指揮人員和武器上的加強。我們所熟知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穿插作戰,其實都是由這樣的前衛連去做先導的。 比如在抗美援朝前三次戰役時,志愿軍38軍各部在穿插戰斗中,其前衛連的基本武器配置和隊列順序便是: 尖兵班配2挺輕機槍在前面開路,之后緊跟著尖兵排,尖兵排之后則是火力組,配備連屬的60炮2門和營屬機炮連加強的2挺重機槍,之后則是連的另外兩個排,再之后則是營屬火力加強的火力組。 在戰斗中一旦遭遇敵人的話,前衛分隊立即以猛烈的火力打擊敵人,然后以一個組到一個排的兵力展開占領敵人陣地或驅離敵人。 由于擔負穿插任務,所以部隊不能戀戰,不能因敵小部隊而遲滯部隊行進。一般由尖刀班排驅離敵人時,別的班排則繼續擔任尖刀任務,繼續向前穿插。 如果遇到敵人尚未發現我軍而沒有展開的情況,則步兵直接從正面或側翼猛沖過去,用沖鋒槍和手榴彈殲敵,以繳獲武器,捕捉俘虜。 其實除了38軍之外,志愿軍各部在對美軍作戰時都會有穿插任務,通過穿插到敵后,打擊其指揮、炮兵、后勤,側擊和斷敵退路,顯然要比跟敵人正面頂牛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志愿軍對穿插戰斗的組織是非常重視的,各種兵力、火力的配屬也都逐漸明確。 比如在第五次戰役時,志愿軍某部前衛部隊的組織構成是這樣的: 尖刀班:11人組成,裝備1挺輕機槍、4支湯姆遜沖鋒槍、1支卡賓槍、2支半自動步槍、1具擲彈筒,分為2個突擊組和1個爆破組。 排火力組:尖刀班之后跟著排火力組,配備連屬的2門60炮、營屬的2挺重機槍,此外還有6個槍榴彈筒,一旦遭遇敵人的話,則以這樣的機槍、迫擊炮火力直接支援前面一個班的兵力。 尖刀排:除了尖刀班之外,尖刀排還有另外兩個步兵班,在火力組之后跟進,一旦前方發生戰斗,尖刀排視情況投入戰斗,如果僅是小股敵人,則由尖刀班驅離殲滅,第二尖刀班轉為擔負尖刀任務,繼續向前穿插。 連火力組:尖刀排之后是連火力組,其實是團營級火力下放,具體編有營屬的2門81毫米迫擊炮、1挺重機槍和團屬的3具90毫米火箭筒,即便是尖刀班排遭遇坦克后,也可迅速作出反應,進行反坦克作戰。 尖刀連:連火力組之后是第二尖刀排和尖刀連內的預備隊排,必要時接替尖刀排任務。 營火力隊:尖刀連之后是營火力隊,編有團屬的2門92式步兵炮,還有無后坐力炮和營屬的其余重機槍。 到現在為止,前衛其實只有1個步兵連的兵力,但實際上卻是連營團三級火力來提供直接支援。 在營火力隊后面,則是第二尖刀連和預備隊連,同樣也是起到交替擔任尖刀作戰任務的作用。 在火力下放加強的同時,指揮也要提前一級。 排長下到尖刀班,連長下到尖刀排,營指揮所在尖刀連后,團指揮所在尖刀營后,師指揮所則在前衛團后,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集中指揮。 所以志愿軍到底是怎么打仗的?真以為是影視劇中那樣的一大群人沖就算了?那顯然是不對的。 戰爭是很殘酷的,尤其面對強敵更是如此。對于志愿軍而言,任何戰斗的組織都非常講究精細化。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很大的損失。只不過這個戰斗組織的過程,很少有影視劇能夠展現出來。大多影視劇都是側重精神方面,對于細節化的東西卻較少觸及。 最近的電視劇《功勛》李延年篇,為什么大受好評呢?就是因為這部劇把我軍當時的戰斗組織流程給再現出來了。 不需要多么藝術化的創作,只要在真實戰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影視化改編,那就可以了。 我們在這部劇中,終于看到了戰前任務的分配和組織,看到了我軍指導員是如何做政治工作和戰前動員的,看到了我軍發起進攻前的偵察工作,看到了志愿軍謀略的體現,看到了戰斗發起后各級指揮員的任務和位置。 打仗是怎么打的?那就是這么打的啊! 一個營、一個連的進攻戰斗,戰前就部署好了,不是說一群人一擁而上那就叫沖鋒,也不是說連長什么都不做,帶頭沖鋒,其他人就自主知道攻擊方向了,戰斗是要組織,是要指揮的。 連長的任務是指揮全連,而不是振臂一呼沖就算了,每個排的任務是什么,炮火該如何組織支援,遇到阻礙后該如何清除,這些都得靠各級的指揮。 在《功勛》中,一位班長脫離崗位,自己獨自拼殺去了,縱然是取得了很大戰果,那也是要被批評的。因為你這個班沒了班長,其他戰士們誰來指揮?副班長來指揮?那是在班長已經傷亡的情況下,既然班長還在,那就不能脫離自己的崗位,這就是軍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要求。 所以在部隊傷亡減員后,我們要進行建制合并,指揮員傷亡后要有指定代理人補位,為的就是發揮組織的威力,通過有效的指揮最大程度發揮出現有人員的戰斗力。 我們看前面所介紹的前衛連配置,除了武器裝備的加強外,就是指揮上的靠前一級,經驗更豐富的上級指揮員加強到本級,以強化指揮能力,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要是亂打一氣,那還要什么指揮啊? 其實不光是穿插作戰如此,任何戰斗中都是不能忽視指揮作用的,有的影視劇中那種密集沖鋒都到了人擠人的地步了,部隊火力怎么發揮?重武器陣地如何選擇?指揮員如何掌握自己部隊?戰士們如何找到上級位置?這其實都是沒法做到的。 而且那么密集的隊形,一發榴彈下來就得傷亡半個連,可在真正的戰斗中,都是力避一顆手榴彈殺傷兩個人的。如果是一顆榴彈殺傷了三四個人那就要被批評為是密集隊形,而有些影視劇中所表現的密集隊形,跟我軍總結中密集隊形的概念,那可不是一回事啊! 當然有人會說了,人太少的話不好看,可是戰斗組織的表現和沖鋒場景的再現,人家《功勛》就拍得很好啊!既然是戰爭劇,就別搞得像兒戲一樣,有點章法顯然是更好的。 比如在長津湖戰役中,27軍80師239團第4連被授予“新興里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這個連其實就是穿插尖刀連。 不過在新興里的穿插屬于戰斗級的,不是戰役級的穿插,所以部隊具體的編組情況跟上面提到的那種配置有些不同。 4連當時除了本級的火力外,也加強了營屬的重機槍。在接到任務后,連長李昌言、指導員莊元東、副連長王祥林及全連干部及戰斗骨干開會研究作戰部署。 由指導員莊元東帶1排,加強1挺重機槍;連長李昌言帶2排,加強1挺重機槍;兩個排在前方展開后,3排在副連長王祥林率領下跟進,三個排呈后三角隊形搜索前進。另外8班在最前面偵察,連屬60炮在后方支援。 這個連穿插進去后,直接干掉了美軍在新興里的指揮所,連指導員莊元東還扯下了美軍北極熊團的團旗裹在身上,不過當時不知道這面旗子到底是干啥的,只是太冷了御寒。 隨后美軍發起反擊,指導員莊元東扔掉了這面旗子加入戰斗,之后壯烈犧牲。后面是3營通信班長張積慶繳到了這面旗子,當時張班長并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的團旗,只是覺得這塊布料子不錯,可以當包袱皮。 戰后部隊在咸興休整時,營部炊事員在繳獲物品中想找一塊布當籠屜布,通信班長張積慶即向營長畢序陽報告自己那里有一塊好布。畢序陽一看這布不簡單,遂送到團部讓劉翻譯看看這究竟是什么,結果最終確認就是北極熊團的團旗,如今這面團旗已經成為了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軍事博物館中,成為了志愿軍最著名的戰利品之一。 莊元東帶1排打響戰斗后,遭到美軍圍攻,壯烈犧牲,連長李昌言則帶2排、3排迅速投入戰斗,除了搗毀美軍指揮所,還把其榴彈炮陣地給端了,激戰一夜斃傷美軍300余人,自己犧牲13人、負傷54人。因任務已經完成,而且部隊減員也不小,便撤了回來。 戰斗結束后,4連被授予“新興里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而這個連也是《長津湖》中穿插7連最重要的原型。 穿插部隊不僅刀子要快,而且還要足夠硬,因為穿插進去后,必然會遭到敵優勢兵力的圍攻,所以經常會減員過半,甚至是更多。 所以在我軍的榮譽單位中,有很多就是擔負尖刀連穿插任務的,比如“勇猛穿插尖刀連”、“穿插英雄連”、“尖刀五連”、“突破臨津江英雄連”、“道峰山營”、“尖刀英雄營”等等。 在這些榮譽稱號的背后,既彰顯著顯赫的戰績,但同時也凝結著烈士們的鮮血,我們今天的人們,應該知道這些尖刀英雄們,更應該明白他們是如何當尖刀,打勝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