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西澤保彥曾說: 所謂“一定距離”,可以解釋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邊界,限制我們不要隨意侵入他人的領地,同時保護我們自己不被打擾。 比如,我們都不喜歡被別人問到工資、情感狀況等個人隱私;當自己的喜好、感受被別人嘲諷、否定時,覺得很不舒服;當別人不顧我們自己的意愿,勉強我們做一件事時,會感到憤怒······ 這個原則,在親子關系中同樣適用。 遺憾的是,在中國家庭中,有邊界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部分父母,常常以“愛”之名,不斷侵入孩子的邊界,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豆瓣上有一個帖子:“你見過或經歷過哪些令人窒息的愛?” 一個網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有限管教》一書中提到:99%的養育問題,源于父母缺乏邊界感。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常見的表現為: 一、隨意打罵傷害孩子,侵犯孩子的隱私,忽視孩子的感受。 二、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盡量不讓孩子感到任何不適。 但他們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出發。比如,每天要求孩子吃一個蘋果、一個雞蛋,孩子反抗不被允許;孩子說自己不冷,還是要讓他添衣服······ 三、無法忍受孩子的平庸,苛刻地挑剔孩子的不足,不允許犯錯,希望孩子是完美的、成功的。 四、控制欲強,根據自己的想法打造孩子的人生軌跡,替孩子做選擇和決定,不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 究其根源,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續,而非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平等個體。 在他們的觀念里,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他們活著、付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于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訴求就是孩子的訴求,“我感覺冷,代表孩子也會冷”;孩子的成功標志著自己的成功,他們的失敗同時也是自己的失敗,因此會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和要求。 由于缺乏界限感,父母和孩子活成了一種“共生”關系,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脫離了父母的控制,或者成就不如別人,父母就會感覺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綜藝節目《大聲說出來》中,曾有這樣一對母女: 丈夫去世,這位媽媽對女兒的要求極度嚴格。 女孩上學時,媽媽不允許她做與讀書無關的事,不準她穿漂亮裙子、打扮自己。 因為在媽媽看來,這樣會“分心”。 如她所愿,女兒一路讀到博士,成績很優秀。 等到三十多歲,媽媽又開始要求女兒:快點去相親,快點結婚,這個時候你該嫁人生子了。 可是,她中意的男孩看不上她,因為她不漂亮,而且“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 這個時候女孩才驚覺,這么多年來,母親對她的控制,已經到了不允許她有任何自己想法的地步。 她滿眼淚水,向媽媽說出自己的心聲: 在節目中,女孩的言行舉止,根本不像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一個三四歲、被媽媽批評了,不知所措的小女孩。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過度包辦、干涉孩子的事情,導致孩子長大后無法獨立、缺乏主見、事事依賴父母,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嬰幼兒階段。 父母自以為“為孩子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控制孩子,忽視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只會讓孩子感到壓抑、窒息,無法活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縱向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認為父母在心理上控制較少、更關心自己的人,長大后可能會更快樂、更滿足。 另一方面,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更好地運用了心理控制的人,在他們整個成年生活中表現出明顯較低的心理幸福感。 如果孩子的邊界不斷被父母侵入,他長大以后可能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邊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或者也成為一個缺乏邊界感的人,影響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作家胡適在給孩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屬于自己的天賦與使命。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顧,這時不需要邊界感,給孩子面面俱到的照料是正當的。 但從孩子兩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區分“你”“我”,產生物權意識,強調“你的”、“我的”,此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注意“邊界感”,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動孩子的東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樹立邊界意識,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慢慢地,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尤其是進入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有些家長反映,孩子上了初中開始,就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有時候沒敲門進孩子房間,或者查看孩子的物品,孩子就會生氣,和自己吵架。他們感到有些失落。 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標志,生氣、反抗是孩子對自主空間的保護和爭取,要求父母尊重和理解自己。 因此,家長應當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行為,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哪些是父母的責任,逐漸放手,不過度包辦。 比如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學會獨立、自理;學習、作業上的問題主要讓孩子自己負責,承擔行為后果。 此外,多傾聽、重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 有邊界感的父母,能夠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無關,不會把情緒都發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有邊界感的愛,不是冷漠地不管孩子,而是以一種更成熟、睿智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和孩子各自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不互相干涉、糾纏,親子關系更健康、和諧,雙方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人生幸福感也會更強。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008孩子會上癮的行為錢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