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讀《藏海詩話》,看到關于杜甫詩的一段評論:
老街注意到老杜的《春水生二絕》都是古絕句。例如這句“一夜水高二尺強”,屬于孤平未救。 唐人五絕中,古體絕句和近體絕句數量差不多。但是七絕大多是近體(律絕句),七言古絕很少。 老街順便看了看杜甫的其他七絕作品,發現有不少七言古絕和折腰體古絕。選錄幾首,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杜甫的七言古絕句1、仄韻詩 只要是仄聲韻的絕句,都歸為古絕句,杜甫的七絕中,也有仄韻。 例如《三絕句 其一》:
這首詩很有意思,不但押仄韻,還有意重復押韻。杜甫的五古也有這種現象,例如這首《杜鵑》:
《三絕句·其二》也是押仄韻的詩,這首是押入聲韻:
2、一個字出律的古絕 平聲韻的古絕中,有一些僅僅一個字出律,例如《漫成一絕》:
這首和大家熟知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似,李白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也是整首詩一個字出律。 3、三平調 三平調是近體詩的大忌,只要是三平調(又叫做三平尾),一定是古絕句。例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
上面引用過三絕句的前兩首是仄韻詩,《三絕句·其三》則有三處三平調:
4、半古半律的絕句 《春水生二絕》都是古體絕句。不過,這兩首絕句有個共同的特點,前兩句都是古體句式,后兩句都是近體句。 例如第一首
又如第二首:.
上面說三平調舉例的《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也是半古半律的七絕。半古半律的詩,最有名的是崔浩《黃鶴樓》,上半首古體,下半首律體。 5、方言與古絕 這首《詠春筍》很有意思,第一句明顯是古體句式,所以整首詩是古絕句。
不過可能有人說,會須上番看成竹,也是古體句式,因為“番”字平聲也出律。不過古人早就注意到這個字很特殊。 清朝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說:
'古人考證,上番是唐朝四川方言,番讀去聲。所以“會須上番看成竹”是符合格律的。 二、折腰體整首詩都是律句,但是有失黏的毛病,這種詩稱之為折腰體。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到:
八句折腰體,是指五律或七律,例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就是折腰體七律。王維的《渭城曲》、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就是折腰體七絕。 杜甫也有幾首折腰體七絕,例如《戲為六絕句》第二首:
第二句的第2字【薄】是仄聲,第三句的第2字【曹】是平聲,失黏。首句不押韻的絕句失黏,有點像人走路順拐,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句式完全一樣: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又如《奉和嚴大夫軍城早秋 》:
三、新韻與古韻假如不熟悉古韻,欣賞古詩的時候,很難分清古體詩和近體詩。例如杜甫《絕句四首》之一:
這首詩中,【別、熟、吃】,新韻是平聲,但是古韻為仄聲,都是入聲字。而【論】在古韻中平仄兩讀。 杜甫作詩用唐韻,我們現在用宋朝的平水韻,平水韻是唐韻的改編合并版,可以反應唐朝人的用韻情況。【論】,作動詞用屬于上平十三元,是平聲韻;用作名詞時,屬于《去聲十四愿》,屬于仄聲。 上面這首七絕用普通話來讀,似乎出律了。但實際上是一首律絕句,格律嚴謹無誤。 又如絕句四首之二:
又如《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其三》:
又如《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結束語絕句,是四句的詩,以五言、七言為主,較少有六言。 五言絕句流行很早,在格律詩定型之前就有很多五絕作品了。七絕流行比較晚,是和格律詩差不多同時成熟起來的,所以七絕大多是近體絕句。仔細找一下的話,非但杜甫,其實李白的七絕中,也有不少七言古絕,您知道是哪幾首嗎? @老街味道 云隨宛溪水,雁過敬亭秋,老街游宣城小記 詩尋秋浦岸,酒問杏花村,老街游池州小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