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沖破清軍西江防線 宋德云 都城墟(歐松年繪) 在一片血雨腥風中,咸豐四年結束,這一年是農歷甲寅年,西寧縣和都城墟都經歷了重大的動亂,都城作為天地會活動的中心,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甲寅年大年三十,當子時最后一聲更聲敲響后,西寧和都城墟都進入了咸豐五年。這一年,知縣徐良梅因為平亂有功,升任羅定州代理知州。黃家仁代理西寧縣知縣。正月十五日,按照知縣黃家仁的指示,十三都白花、十五都七堡,集合了幾千名團練,協同官軍會剿都城西江的水上天地會成員。由于修泰鄉的天地會已被重創,無力與西寧和西江水上的天地會呼應,西江水上的天地會成員開始還利用水上優勢進行頑抗,但很快就潰敗逃散。天地會再也沒有能力威脅都城墟了。 正月十七日,梧州府知府陳某派遣委員帶領2營潮勇巡視邊境到達都城。 潮勇是清代末年的雇傭軍,主要由廣東潮州府人組成,故稱之為“潮勇”,俗稱“撲撲仔”,他們人手一支短槍,每次遇到戰斗,他們都會蹲在地上,用兩條腿夾住槍,點燃引信,子彈射出去后就立即臥倒在地,以避免敵人向自己射擊。潮勇勇敢善戰,天地會的人十分害怕他們樣,那是因為他們的槍法非常精準。 劉委員率領潮勇到都城,一是震懾殘余的天地會分子。二是與西寧縣和七堡團練局商議,調集七堡團練會同劉委員率領的潮勇討伐梧州屬下各鄉的天地會據點。 三方很快達成共識。 正月十九日,七堡團練與劉委員的2營潮勇討伐吉陽鄉、冠蓋鄉等地的天地會據點。二十日長行鄉的天地會成員從樓塘峽到大坡山之間與潮勇交戰,七堡團練攔腰攻擊,殺死天地會成員100多人。二十二和二十三日兩天,進剿長行鄉各個天地會的據點,天地會成員敗走,潮勇和團練殺死天地會成員70多人,被俘后殺掉的天地會成員有100多人。第二天,七堡團練和潮勇又討伐了冠蓋鄉的水尾、古羅等天地會據點。 至此,與七堡相鄰的土匪逐漸被消滅! 農歷二月初六,黃家仁知縣調白花鄉團練會同七堡團練,對都城瓦荷包和西江水上天地會殘余進行最后清剿,把他們全部消滅。隨即,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在都城設立聯防團局,共同應對動亂。 從咸豐四年(甲寅年)七月陳瀚洸駐扎連灘開始,到咸豐五年二月初結束的西寧天地會之亂,史稱“甲寅之亂”,這是繼清初動亂之后,西寧、都城又一次驚心動魄的動亂,而且是西寧歷史上最為血腥的動亂! 甲寅之亂平定后,縣里的人向縣衙上報,廖履貞被追認為義勇,進入縣里的義勇祠接受祭祀。廖履貞的兒子廖嗣忠,當時已經是縣學的廩生,對父親被殺害感到十分悲痛,也十分自豪。 西寧的天地會動亂結束了,但廣西蒼梧縣的天地會動亂還沒有結束。農歷四月,修泰鄉天地會首領在紙牌山聚集了1000多名成員,依恃險阻,搶奪鄉村。官兵多次征討都失利。為了消除身邊的隱患,五月初一,七堡派出大批團練,會同封川縣的官兵、鄉勇和吉陽鄉的團練,三路夾攻,把紙牌山的天地會成員全部消滅,上打死天地會成員200多人,但鄉勇、團練死傷也有七八十人。在搜山中,抓獲土匪200多人,全部押解到西寧縣城,由黃家仁知縣依法懲辦。 至此,西寧終于迎來了太平。這一年的秋天,西寧城的何其彬因事到都城。站在江邊,他心潮澎湃,寫下了《甲寅初秋江城被寇》詩: 風颯蕭森露氣清, 狼煙四起滿江城。 雁鴻流落哀鳴苦, 兒女仳離泣哭聲。 砧月無聞樓迥澈, 風霜未染血揮成。 干戈忽警橫銀漢, 搔首長空祝太平。 如今回頭說廣東天地會圍攻省城廣州失敗的情況。咸豐五年一月廿七日,清軍分13路同時進攻佛山鎮,使得起義軍首尾不能相顧,只能各自突圍。陳開率部向南海縣的九江退卻后,與李文茂部會攻三水縣城不克,于是一齊西進肇慶。 這一年的九月中旬,陳開、李文茂率領幾千名起義軍、100艘左右的戰船來到了肇慶,在塔腳后街瓊花會館與以伍百吉為首的肇慶起義軍歡慶和商討軍事。十一月,伍百吉起義軍大敗清軍于七星巖水月宮。十二月中旬,肇慶起義軍以伍百吉為首,分成15支隊伍,在東教場召開迎春盛會。咸豐五年三月,起義軍分頭出兵攻打高要祿步、大灣、新橋、白土、廣利,取得了勝利。四月六日,清軍都司黃彬、千總蘇海率兵從南海九江驅艦西上,進攻肇慶紅巾軍。與此同時,清軍也開始了追擊。四月十三日,廣西按察使張敬修部攻占了德慶城。五月中旬,廣東鹽運使沈棣輝部攻占了九江、三洲等據點,并于羚羊峽外擊敗起義軍的水軍。廿一日,乘大霧迷漫之際,官軍搶占起義軍的羚羊峽炮臺,指揮戰船沖過峽口,直駛肇慶。 面對不利的形勢,陳開、李文茂等接受對廣西情況非常熟悉的梁培友的建議,決定放棄肇慶,向廣西轉移。 咸豐五年的五月,正是西江洪水暴漲的季節,西江水面比平時加闊了近三分之一。渾濁的江水夾雜著從上游沖擊下來的斷樹、破家具,漂浮在河道中。 夜已深,但德慶州衙知州大堂的汽燈還亮著,張敬修正對他所率領的水師布置戰術。他首先介紹說:“為了為拒敵于廣西之外,也為盡快在廣東境內消滅陳開、李文茂的起義軍,我們在廣東設置了兩道防線,一道在德慶州,一道在封川縣?!?/span> 張敬修水師的千總、把總參加了這一戰術布置會議。張敬修向他們明確:“德慶防線第一道卡設在回龍墟,戰船200艘,水師1000人。目前西江水漲,水流湍急,逆流而上的敵人行駛相當吃力,200艘戰船,每艘配上弓箭手5人,只要敵人進入射程范圍,就發箭。第二道卡設在都城下游的潴仔峽。我們在潴仔峽兩岸分別設置炮臺,如果陳開、李文茂起義軍沖破第一道卡,當他們來到這里,兩岸炮臺同時開炮。江岸兩邊再設伏兵1000人,艇仔30只,用于抓捕棄船逃跑的敵人。 張敬修的戰術布置非常有針對性,無奈德慶州里有不少人已加入了天地會,他們都是陳開、李文茂起義軍的內應。早在伍百吉、碧青和尚攻打肇慶府的時候,德慶州知州吳保楨就派曾信、梁英、郭三慕軍增援,但曾信等人一向與陳開、李文茂有聯系,于是勾結東安黃灣、德慶舊墟、西寧簕頭沙等艇匪,共幾百人攻入德慶州城,把州署的匾額砸爛,懸掛起“洪順堂”的牌匾,自封為元帥都督。因此,張敬修的戰術布置,陳開、李文茂很快就掌握到,并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安排。 咸豐五年六月下旬,在西江水上天地會首領梁培友的帶領下,陳開、李文茂起義軍的1000多艘戰船溯西江揚帆直上。將近回龍墟,起義軍以100只艇仔為先鋒,上面各扎5具草人。艇仔后部豎起一塊床板,擋住清軍水師射來的箭矢。 清軍水師見敵人的艇仔進入射程,于是一齊發箭。西水天,水氣霧氣很大,遠處江面的情況并不是看得很清楚。清軍水師發現箭矢無法阻擋敵艇前進,敵人中箭后也屹立不倒,似有神助。而這時船上的箭矢也差不多用完了,清軍水師很快就亂了陣腳。起義軍令旗一揮,1000多艘戰船立即全速前進,沖破了張敬修的第一道防線的第一道卡。清軍水師慌忙棄船登岸,逃回德慶州城,關起城門不出來。 起義軍無心攻城,趕緊通過德慶州江段,來到了豬仔峽。 聽說第一道防線的第一道關卡被沖破,在豬仔峽設卡的清軍水師心里已慌亂了八分。看見敵艦漸近,正待發炮,竟然下起了雨,火藥、引信全部澆濕,起義軍1000多艘戰船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安然通過了德慶峽第二道防線,很快就來到西寧的羅旁水口,西寧城內的官兵生怕起義軍前來攻城,早早關起城門,把吊橋懸起。幸好,起義軍沒有轉入文昌江,而是繼續西進,進入了都城江段。 西寧官軍在羅旁水口、都城完全沒有設防,都城的百姓早已躲到了附近的山里。有不怕死的人走上象山,伏在草叢中看那西進的1000多艘戰船,在圓頭沙對出江面上,猶如螞蟻一般,密密麻麻,其壯觀的景象,為西江水戰史上所沒有。前后各船士兵的口令聲,吶喊聲,更是響徹上空。面對此情此景,對岸的華表石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雄姿。 張敬修雖然在封川沉下了6條船,并在兩岸布置了兵力,但他的第二道防線同樣無法阻擋起義軍1000多艘戰船向廣西進發。 起義軍來到梧州,在進攻梧州不克后,直逼潯州府城(今桂平)。 潯州城三面臨水,起義軍戰船分泊南、北兩河,發炮轟城,步軍則在東、西兩門外扎營安炮,從陸路進攻。潯州知府劉體舒督率清軍、團練閉門堅守。起義軍在屢攻不克的情況下,一面派兵控制交通要隘,一面在城外筑墻設壘,阻擊清軍的援兵,切斷城內的糧餉接濟,實行長期圍困。七月廿三日和八月廿八日,起義軍兩次采用穴地攻城法轟塌南門城墻,但缺口很快被清軍封閉,未能突入城內。 廣西巡撫勞崇光因無兵可調,貴縣勇練的增援亦為起義軍所阻,只得把希望寄托在業已進至梧州的張敬修身上。可是,張敬修所部不僅兵力有限,而且士氣低落,并需換乘適應淺水作戰的戰船,籌措欠發的糧餉,因而進展十分遲緩。為此,葉名琛不得不于8月中下旬先后派參將尹達章率淺水船80只、兵勇3000名,已革職的知縣謝效莊率團練千余名,前往梧州,補充張敬修的隊伍,令其立刻水陸并進,解潯州之圍。但清軍戰船駛至石咀時,被扼守大黃江口的起義軍擊敗,紛紛逃回梧州。 潯州城內的清軍糧盡援絕,士氣更加低落,起義軍乘機發起總攻,由南城登梯緣墻,一舉攻入城內,俘殺了知府劉體舒和桂平知縣李慶福等人。 占領潯州城后,起義軍宣布建立大成國,改元洪,改潯州城為“秀京,并蓄發易服,頒發制度,分官設守,開爐鑄錢(稱“洪德通寶”),開始進行政權建設。 梧州城也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池,咸豐七年閏五月初七,陳開率領大成國義軍萬余人,從水陸兩路圍攻梧州城。義軍到達蒼梧戎圩(今蒼梧縣龍圩),清軍屯兵三角嘴,筑炮臺以頑抗。陳開戰船順流揚帆,蔽江而下,銳不可擋。第二天攻至東較場,占領三角嘴,居高臨下,炮擊梧州城。接著,占領了梧州對岸的戎墟鎮(今蒼梧縣),其水軍戰船還控制了廣東封川至德慶間的江面,從而封鎖了水陸交通,完成了對梧州城的包圍。 梧州城內有按察使黃鐘音、知府陳瑞芝、副將蔣福長等統帶的潮勇、香山勇1200多人,加上當地團練,共有3000兵力左右。葉名琛得悉梧州被圍后,一面命令肇羅道張承修、肇慶府知府史樸加強肇慶方向的防御,一面派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率綠營兵5000人,派水師守備蘇海率戰船90余只,前往增援梧州。閏五月十三日,昆壽命令水師守備蘇海等率領水師守在都城下游的潴仔峽,把部隊布置在德慶州東面3里多的地方,前面第一排的小船用鐵鏈鎖起來,像大雁張開的翅膀一樣,橫斷西江,讓大成國義軍的的戰船不能靠近。 完成了潴仔峽的布防后,蘇海率清軍水師從豬仔峽出發,溯流而上,前往梧州增援。咸豐七年六月九日,蘇海率清軍水師來到都城。90多艘戰船剛在白木大榕樹外的簕頭沙停泊好,在岸上負責警戒的士兵即升起號旗,向主帥艦上的主帥蘇海報告有敵情。蘇海走到船頭向上游遠看,只上游螞蟻般的船只正順風而下,前鋒已經接近長崗頭。蘇海即扯起帥旗,讓號兵吹號迎戰。50艘戰艦駛出江中一字型排開,形成一道水上防線。戰艦上的弓弩手和炮手各就各位。當上游船只越過長崗頭后,來船旗幟上的“大成國“字樣依稀可見。蘇海下令:敵船未進入炮擊的射程不許發炮,敵人未進入弓弩的射程不許發箭弩。 大成國的戰船越來越近,蘇海發現前面是近50艘較大的戰艦,后面則是大批小艇。大約離水師30丈遠的時候,蘇海號令一揮,戰艦上大炮齊鳴,炮石一下子把順流而下的大艦全部擊沉了,幾百名被炮石擊中的義軍士兵,頭斷身爛,慘死江中,鮮血染紅了渾濁的江水…… 敬告讀者 《都城墟那些遙遠的事兒》是以明、清、民國縣志和1995年《郁南縣志》所載事實為基礎,通過藝術加工而創作的一部文學作品。作品以展現都城這個千年商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畫卷為宗旨,宣傳都城的歷史文化,為都城當前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盡一點綿薄之力。但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諒解、指正。 《都城墟那些遙遠的事兒》歡迎讀者轉發。但如果在本公眾號外的其他公眾號和載體轉載、使用,必須獲得作者本人的書面授權,否則視為侵權。 本系列文章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