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新聞案例: 一次泡腳引發(fā)的“災難”——雙腳差點“沒了” 近日,一位49歲的成先生因一次睡前泡腳,不僅截肢了一個腳趾頭,還差點失去整雙腳!血淋淋的教訓擺在眼前,為熱衷泡腳養(yǎng)生的朋友,提了一個大大的醒! 原來,成先生患有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病五期,還有下肢浮腫,因為長期低蛋白,下肢血管閉塞,相比健康群體來說,泡腳對他來說無疑是“乙之砒霜”,甚至可能成為“奪走生命的利刃”! 醫(yī)生解釋道: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就是微血管的病變,從而引起神經(jīng)毛細血管的阻塞,出現(xiàn)神經(jīng)傳導受阻。 這樣會降低患者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從而泡腳時很容易被熱水燙傷,進一步引發(fā)感染、潰爛、甚至引起足部壞死,嚴重者最后只能截肢。 除了糖尿病患者, 以下這幾類人群也不適合泡腳! 01 靜脈血栓患者 泡腳的時候,下肢動脈會出現(xiàn)擴張,表現(xiàn)為“皮膚充血”,當更多的動脈血液進入下肢時,靜脈的血流量并沒有“增加”,很容易加重血液凝集的問題,對于本身存在阻塞或者回流不暢的靜脈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02 痛風發(fā)作期患者 很多痛風患者都會在發(fā)作時,進行局部熱敷或泡腳,以為可以達到活血、止痛的目的。其實不然,痛風并非血瘀引發(fā),用熱水泡腳反而會引起病變部位充血、水腫,反而加劇疼痛。 03 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容易導致血液供應不足,一些患有心臟病、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經(jīng)常性頭暈的人群,在用熱水泡腳時,會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和體表,從而引起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引發(fā)不良后果,嚴重時可出現(xiàn)暈厥。 04 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多與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有關(guān),泡腳后局部血流量增加,容易增大靜脈回流的負擔,加重患者病情,甚至讓患者的雙腳“越泡越腫”,苦不堪言。 05 足癬患者 足部患有皰疹、濕疹等疾病的患者盡量避免用熱水泡腳,因為一旦將皮膚弄破,很容易造成繼發(fā)性細菌感染。而對于足部已經(jīng)破潰的傷口,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保持傷口干燥通風,不要捂著。 當然,如果你本身比較健康,沒有以上這些疾病,適度的泡腳對身體是大有裨益的。畢竟咱們“泡腳大國”的歷史記錄,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關(guān)于漢高祖劉邦的記載,民間也有“天天泡腳,勝吃補藥”的說法。 像乾隆、慈禧等皇室貴族也熱衷泡腳保健,相傳乾隆還將足部保健法總結(jié)為“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其中的“一盆湯”指的就是泡腳。 流傳千年的“泡腳文化”, 到底有哪些神奇之處? 01 提高睡眠質(zhì)量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著失眠多夢的情況,如果長期睡眠質(zhì)量不佳,對身體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用熱水泡腳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能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并使大腦血流量相對減少,使人產(chǎn)生困倦感,從而起到助眠作用。 02 改善血液循環(huán) 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通絡(luò)。從養(yǎng)生的角度來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所以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huán)不通暢,尤其是對于經(jīng)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熱水泡腳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03 緩解壓力情緒 泡腳還能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可以緩解身體疲勞,還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身體解脫了負擔,情緒上也會有良好的緩和,有助于減輕心理壓力。 泡腳雖好, 但這些操作誤區(qū)你要避開! 誤區(qū)一 時間越長越好 正解 一般泡10-15分鐘即可 其實泡腳十幾分鐘就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時間太長反而有可能引起頭暈等其它不適癥狀,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誤區(qū)二 水溫越燙越好 正解 40 ℃左右為人體比較適應的溫度 水溫不要過高,別超過45℃,以防止低溫燙傷。只要你感覺和平時洗澡的水溫差不多就行,腳溫暖舒服但不燙就好。 誤區(qū)三 “佐料”越多越好 正解 “養(yǎng)生料包”很難被吸收,作用微乎其微 藥物想通過角質(zhì)層,需要較強的脂溶性,通過后面4層,則需要較強的水溶性。也就是說只有兼具脂溶性、水溶性而且分子量較小(分子的個頭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穿過皮膚的層層屏障,被毛細血管吸收。 所以不管是加了艾草、藏紅花、當歸、枸杞還是鹽、醋、生姜汁,它們的成分幾乎都是溶于水的,缺少脂溶性,所以就算你把腳丫子泡的發(fā)紅起皺,也吸收不了多少營養(yǎng)。 正確泡腳, 記住6字口訣:適時適溫適度 看完本文的你,今天要泡腳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