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之一的張太雷通過在英文《華北明星報》服務,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張太雷在該報相關史實版本較多,且不清晰,筆者最近閱讀1925年10月2日《國立北洋大學卅周年紀念冊》(下稱《紀念冊》),并結合其他資料,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華北明星報》是當時華北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外國日報。
有關《華北明星報》的情況,英國人雷穆森的《天津租界史》介紹得十分詳細。《華北明星報》創辦于1918年8月,是當時一份價格低廉的報紙,20世紀20年代,一般報紙都是二三十元一年,“可是《華北明星報》卻只要訂戶10元一年,而且全年每天發行,不管是星期日還是全國或地方性的節假日等,一天也不停刊。” 《華北明星報》股份公司在美國內華達州注冊,公司董事會以美國人占多數,還有英國、法國和中國人。該報的所有權與報道領域是國際性的,“而且已成為華北發行量最大的外國日報了。”
報紙創辦人福克斯博士,1877年出生在馬塞諸塞州的波士頓,童年時在英國居住,后來回到美國在新澤西與華盛頓接受早期教育。青年時代在巴黎索邦大學以及日內瓦和海德堡的大學學習,1901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紐約與華盛頓的報社工作達10年之久,還在美國國民警衛隊服役8年,是一名共和黨人。“1913年來到天津北洋大學工作。福克斯博士在這所大學里教了大約六年書。”有關福克斯在北洋大學的版本較多,有說任法學系主任、有說任政治學教授,還有說是法學系教授。筆者查閱《紀念冊·本校前任職教員錄》,福克斯任“英語、法語副教員”,時間在1913年12月至1920年6月,這與《天津租界史》記載是吻合的。
在《紀念冊·畢業生名錄》中,見到張曾讓(張太雷的原名),28歲,江蘇武進人,法科法律學己班學生,1920年11月畢業。由于張太雷的英語好,才被擔任英語、法語副教員的福克斯引薦到報社兼職服務。
俄共(布)黨員鮑立維(也稱柏烈偉),有文章稱他是第三國際駐天津文化聯絡員。1918至1924年鮑立維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任教。筆者發現,鮑立維沒有北洋大學教書的記錄。查閱1925年10月2日《紀念冊·本校前任職教員錄》,沒有鮑立維任教的記錄。鮑立維原名波伏列依,烏克蘭人,在海參崴長大,懂中文會講漢語,是一位漢學家。1918年下半年,來到天津,住在特別一區。
通過查閱《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等資料,發現鮑立維并非第三國際駐天津文化聯絡員,而是一位傾向革命的左翼知識分子,由于認識李大釗等進步人士,成為俄共(布)在中國的重要聯系人,后來加入俄共(布),為俄共(布)天津局主要成員。他分別介紹布爾特曼、荷荷諾夫金以及維金斯基等俄共(布)在華聯絡人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李大釗、陳獨秀建立聯系,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貢獻。鮑立維曾在《華北明星報》發表文章,由于需要英語翻譯,福克斯將張太雷介紹給他。
鮑立維自結識張太雷后,經常去張的住處了解情況,開展工作。并通過張太雷將“秘密翻譯的社會主義革命文獻”送往北京李大釗處。后來,鮑立維將張太雷介紹給維金斯基擔任英語翻譯,并在與李大釗會談中承擔翻譯工作,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紀念冊·本校前任職教員錄》中,筆者發現馮熙運于1914年3月至1920年1月期間擔任法律經濟學教員,可見馮熙運曾是張太雷的老師;馮熙運于1920年1月至1924年8月擔任校長。有文章回憶張太雷雖然畢業沒有領到畢業證(畢業證現存天津大學檔案館),是因為他參加五四時期的驅馮(馮熙運)運動被開除。但我們從雷穆森《天津租界史》中看出,馮熙運是《華北明星報》董事會董事,如果馮熙運從中作梗,也不會讓張太雷在《華北明星報》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