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了解夏、商、周代的文化除了《史記》就是《竹書紀(jì)年》比較權(quán)威了,今天特意總結(jié)分享下,《竹書紀(jì)年》全文及翻譯的內(nèi)容。 備注:五帝部分不可考,多為后人添加,建議從夏開始看 《竹書紀(jì)年》全文及翻譯 黃帝軒轅氏 【原文】 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 弱而能言,龍顏,有圣德,劾(hé)百神朝而使之。 應(yīng)龍攻蚩尤,戰(zhàn)虎、豹、熊、羆(pí)四獸之力。以女魃(bá)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畢臻。 有屈軼(yì)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jìn)。 【譯文】 黃帝的母親叫做附寶,她看見一道壯觀的閃電繞北斗星劃過,電光照耀原野,附寶心靈受到震撼,她懷孕了。 二十五個(gè)月后,附寶在壽丘生下黃帝。 黃帝很弱小就能說話,他長著龍的容顏,而且具有神圣的品德,他能管制各種神而調(diào)遣他們。 黃帝命令神龍應(yīng)龍進(jìn)攻蚩尤,大戰(zhàn)最有力量的虎、豹、熊、羆四種野獸。 他又命令旱神女魃止住不斷降下的淫雨。 天下安定,黃帝神圣的光華照耀大地,各種吉祥的好事接踵而來。 有屈軼草生長在朝堂之上,如果有巧言諂媚心術(shù)不正的人來到朝堂,屈軼草就會(huì)指著他,所以這些人都不敢進(jìn)來。 【原文】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云見,以云紀(jì)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shí)見于攝提,名曰景星。 帝黃服齋于宮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于阿閣,或鳴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 【譯文】 黃帝元年,黃帝登上國君之位,管理有熊之國。 這一年,黃帝開始制定朝服的式樣。 黃帝二十年,祥瑞的云彩出現(xiàn)在天空,于是,黃帝就以云來命名官職。 出現(xiàn)了祥瑞的的云彩,赤色南方的云霧與青色東方的云霧相連,南方有兩顆星,東方有一顆星,一共三顆星,都是黃色,在天空晴朗時(shí)出現(xiàn)在攝提星座,名字叫做景星。 黃帝穿著黃色的朝服在宮中齋戒,在玄扈河和洛水河邊處理國事。這時(shí)候,鳳凰聚集而來。鳳凰不吃活的蟲子,不踐踏嫩草。有的停在黃帝宮的東苑,有的在閣樓上筑巢,有的在朝堂間鳴叫,雄凰引頸高歌,雌鳳翩翩起舞;麒麟漫游于園囿之中,神鳥神情高雅,儀態(tài)萬方。有像羊那么大的的螻蛄和像彩虹那么長的蚯蚓都聚集在那里。 黃帝是以土的德行而取勝,所以,就以土的德行而稱王。 【原文】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 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于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yán)教以賜帝,帝勿犯也。” 召史卜之,龜燋(jiāo)。 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圣人。” 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 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圣智,故燋。” 霧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jià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得圖書焉。 《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于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 【譯文】 黃帝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日,鳳鳥飛來,黃帝在洛河邊祭祀天地。 庚申這一天開始,天降大霧三日三夜,白天也像夜晚一樣黑暗。黃帝詢問天老、力牧和容成三位大臣說:“這對于國家來說,預(yù)示著什么?” 天老回答說:“我聽說,國家安定,國君一定喜好文化,那么鳳凰就會(huì)到來。國家混亂,國君一定喜好武力,那么鳳凰就會(huì)離去。如今,鳳凰在東邊的郊野中歌唱,它鳴叫的音律符合十二音律中的夷則之律,夷則之律與秋七月相配,象征著陰氣開始盛行,所以鳳鳥的叫聲與天意相合。如此看來,上天要給您一個(gè)嚴(yán)厲的警示,您不能觸犯呀。” 黃帝又召來史官占卜,占卜用的龜蓋被燒焦了。 史官說:“為臣沒法占卜,請您詢問圣人吧。” 黃帝說:“我已經(jīng)詢問過天老、力牧和容成了。” 史官面向北朝拜說:“龜蓋不敢違背圣人的智慧,所以燒焦了。” 大霧散去之后,黃帝在洛河邊郊游,突然看見一條大魚,黃帝命令殺掉五牲牛、羊、豬、犬、雞來祭祀,天就下了大雨,七日七夜沒有停止,大魚就游到海里去了。 黃帝得到了圖書,《龍圖》從黃河中浮出,《龜書》從洛河中飄來,都是用紅色的篆字書寫。有人把《龍圖》和《龜書》交給軒轅黃帝,黃帝于是把萬神恭敬地迎接到明庭這個(gè)地方,明庭就是今天的塞門谷口縣(今天陜西省禮泉縣,我的家鄉(xiāng))。 【原文】 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chǎn)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譯文】 黃帝五十九年,胸口上有洞的貫胸氏前來做客,長著長大腿的長股氏也來做客。 黃帝七十七年,黃帝的兒子昌意在陜西洛河支流弱水降生。后來,昌意又生下乾荒帝,也就是顓(zhuān) 頊(xū)帝。 【原文】 帝王之崩皆曰陟(zhì),《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yīng)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幾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歲時(shí)朝焉。 【譯文】 帝王去世都稱作“陟”,(陟的原意是登高,引申有升天的意思,石注)。《尚書》說“新陟王”,就是說王剛剛?cè)ナ馈|S帝因?yàn)榫哂悬S土那樣厚德載物的偉大品德而成為“王”,他也因?yàn)榇蟮亓验_而升天。黃帝安葬后,大臣中有一個(gè)叫做左徹的人,被黃帝偉大的品德所感動(dòng),他常常思念黃帝,于是就取黃帝的衣服、帽子和手杖,埋于地下,建廟祭祀,各個(gè)朝代的諸侯大夫每年都要朝拜祭奠。 黃帝的兒子昌意以諸侯的身份到弱水畔居住,生下了兒子乾荒,乾荒后來繼承了帝位。 帝王去世都稱作“陟”。 (王國維案:此句是昌黎(韓愈)概括《竹書紀(jì)年》的記載,并不是原文。) 黃帝去世之后,有個(gè)名叫左徹的臣子,用木頭削成了黃帝的像,率領(lǐng)各國諸侯朝拜事奉。 黃帝死了七年之后,黃帝的臣子左徹于是立顓頊為帝。 顓頊生兒子伯鯀,這就是若陽,居住在天穆高原的南面。 帝堯元年是丙子年。 舜囚禁了堯,并為難丹朱,使丹朱不能見到其父 后稷把帝丹朱放逐到丹水之濱。 命令咎陶制作刑法。 三苗即將滅亡的時(shí)候,天下起了血雨,夏天出現(xiàn)了冰,大地開裂深達(dá)地下的泉水,黑龍生神廟,每日夜間出動(dòng),白日隱藏于神廟之中。 原文: 昌意降居若水,產(chǎn)帝乾荒。(《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 帝王之崩曰陟。(《韓昌黎集·黃陵廟碑》) 國維案:此昌黎隱括本書之語,非原文如是。 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太平御覽》七十九引《抱樸子》曰:“汲郡中竹書”云云。今《抱樸子》無此文。) 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路史·后紀(jì)》六。) 顓頊產(chǎn)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 帝堯元年丙子。(《隋書·律歷志》引,丙作景,避唐諱。《路史·后記》十引,無帝字。) 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正義》引《竹書紀(jì)年》)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注。《史記·高祖本紀(jì)》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紀(jì)》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北堂書鈔》十七。)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nèi)詹怀觥#ā锻ㄨb外紀(jì)》一注引《隋巢子》、《汲冢紀(jì)年》。《路史·后紀(jì)》十二注云《紀(jì)年》、《墨子》言“龍生廣,夏冰,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晝不見”,與《外紀(jì)》所引小異。) 禹 從黃帝到禹,前后共計(jì)三十世。 ( 王國維案:這也是羅長源(即《路史》的作者羅泌)概括《竹書紀(jì)年》的記載,并不是原文。) 益侵奪啟的帝位,啟殺了他。 九年,舞蹈時(shí)用九韶之樂伴奏。 二十五年,征伐西河。 啟即帝位三十九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王國維案:《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jì)》:“啟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鑒外紀(jì)》:“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則《世紀(jì)》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紀(jì)年》而誤題《世紀(jì)》也。此與《真誥》所引“啟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紀(jì)年》“啟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在這里失去了國家。 仲康 相 (王國維案:《通鑒外紀(jì)》:“相失國,居商邱”,蓋亦本《紀(jì)年》。《通鑒地理通釋》四云:“商邱當(dāng)作帝邱。”) 元年,征伐淮夷、畎夷。 二年,征伐風(fēng)夷及黃夷。 七年,于夷來歸順。 帝相居住斟灌。 少康 杼 柏杼子征伐東海及三壽,得到一只九尾的狐貍。 芬 后芬在位四十四年。 荒 后芒(荒)死于帝位,年五十八歲。 二十一年,后泄去世。 扃 廑 胤甲即帝位,十個(gè)太陽同時(shí)出現(xiàn),這一年胤甲死去。 昊 發(fā) 后發(fā)即帝位,元年,在王門接待各方夷族朝見,在上池會(huì)見再國之君保雍,各方諸侯國進(jìn)獻(xiàn)舞樂。 后發(fā)兒子即位,這就是桀。 桀 畎夷進(jìn)入豳、岐之間居住。 后桀征伐岷山,岷山向桀進(jìn)獻(xiàn)兩個(gè)女子,一個(gè)叫做琬,一個(gè)叫做琰。桀接受了這兩個(gè)女子,兩個(gè)女子都沒有給桀生下孩子。桀把兩個(gè)女子的名刻在名為苕華的玉石上,苕玉上刻的是琬,華玉上刻的是琰,而把他的元配妃子末喜氏丟棄在洛邑。末喜氏與商湯的大臣伊尹結(jié)交,于是為商國作間諜來顛覆夏朝。 建筑傾宮,裝飾瑤臺。 夏桀末年,社壇迸裂,這一年夏桀被當(dāng)湯放逐。 湯于是滅掉夏朝,桀逃往南巢氏。 從禹至桀歷十七世,將有王與無王合起來計(jì)算,共計(jì)四百七十一年。 原文: 禹 黃帝至禹,為世二十。(《路史·發(fā)揮》三。) 國維案:此亦羅長源隱括本書之語,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啟 益干啟位,啟殺之。(《晉書·束晳傳》。《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益為后啟所誅”。)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啟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經(jīng)》注引“夏后開舞九招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書鈔》十三引“啟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紀(jì)》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紀(jì)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誥》十五。《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國維案:《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jì)》“啟升后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鑒外紀(jì)》引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則《世紀(jì)》不得有“啟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紀(jì)年》而誤題《世紀(jì)》也。此與《真誥》所引“啟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紀(jì)年》啟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鄩。(《水經(jīng)·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jì)》正義引傅瓚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紀(jì)》十三注。) 仲康 相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覽》八十二。) 國維案:《通鑒外紀(jì)》“相失國,居商丘”,蓋亦本《紀(jì)年》。《通鑒地理通釋》(四)云:“商丘當(dāng)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漢書·西羌傳》引“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紀(jì)》十三“征淮、畎”,注:“準(zhǔn)夷、畎夷,《紀(jì)年》云元年。”) 二年,征風(fēng)夷及黃夷。(《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二年征風(fēng)、黃夷”,注:“并《紀(jì)年》。”《后漢書·東夷傳》注及《通鑒外紀(jì)》二均引“二年征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jì)》十三注。《通鑒外紀(jì)》二引“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經(jīng)·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路史·后紀(jì)》十三引臣瓚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 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此下有“獻(xiàn)其樂舞”四字,疑涉帝發(fā)時(shí)事而誤。) 杼 帝●[宀一]宣居原,自原遷于老丘。(《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御覽》作“自遷于老丘”。《路史》注“●”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注。《太平御覽》九百九引“夏伯杼子?xùn)|征,獲狐九尾”。《路史·后紀(jì)》十三:“帝杼五歲,征東海,伐三壽”,注:“本作王壽,”《紀(jì)年》云:“夏伯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又《國名紀(jì)》己云:“后杼征東海,伐王壽。”) 芬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通鑒外紀(jì)》二、《路史·后紀(jì)》十三。《御覽》“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十九字,郝蘭皋曰:“疑本注文,誤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注。) 荒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于河,命九東狩于海,獲大鳥。(《北堂書鈔》八十九。《初學(xué)記》十三引“珪”作“璧”,“鳥”作“魚”,無“命九東”三字。《太平御覽》八十二引“荒”作“芒”,“鳥”作“魚”,無“命九”二字。國維案:“九”字下或奪“夷”字,疑謂后芬時(shí)來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泄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后漢書·東夷傳》注。《通鑒外紀(jì)》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從”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紀(jì)》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為帝扃。(《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注云:“《紀(jì)年》云六十九陟。”) 扃 厪 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覽》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注、《太平御覽》八十二、《通鑒外紀(jì)》二。《開元占經(jīng)》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覽》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注、《開元占經(jīng)》六、《太平御覽》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經(jīng)》注無“天”字,《占經(jīng)》無“妖”“十”二字。《通鑒外紀(jì)》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紀(jì)》十三:“胤甲在位四十歲,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東陽,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紀(jì)年》。”案《路史》此條或有增字。又《御覽》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yùn)照無窮”十三字,則恐是注文也。) 孔甲 昊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發(fā) 后發(fā)一名后敬,或曰發(fā)。(《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三:“帝敬發(fā),一曰惠。”注曰:“見《紀(jì)年》。”)
其子立為桀。(《太平御覽》八十二。) 桀 (居斟鄩。)(《水經(jīng)·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jì)》正義。) (畎夷入居豳岐之間。)(《后漢書·西羌傳》。案《西羌傳》三代事多本《汲冢紀(jì)年》,而語有增損。) 后桀伐岷山,進(jìn)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五。《藝文類聚》八十三引無末四句,《御覽》八十二引無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進(jìn)女于桀二人”,《類聚》引作“岷山莊王女于桀二人”,《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覽》八十二作“桀愛二人”。“琰”,《御覽》引皆作“玉”。“刻其名”,《類聚》及《御覽》八十二引皆作“斵其名”,《北堂書鈔》二十二亦引“斵苕華”三字。) 筑傾宮,飾瑤臺。(《文選·吳都賦》注。《文選·東京賦》注引作“夏桀作瓊宮、瑤臺,殫百姓之財(cái)”,《太平御覽》八十二引“桀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太平御覽》八百八十。《路史·后紀(jì)》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覽》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覽》八十二。《文選·六代論》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記·夏本紀(jì)》集解引末二句,《通鑒外紀(jì)》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紀(jì)》十三注:“《紀(jì)年》并窮、寒四百七十二年。”) 小甲 雍己 大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征伐藍(lán)夷,又征伐班方. 祖乙 祖辛 開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殷在鄴州南三十里。 (王國維案:這七字是注文。) 從盤庚遷至殷都,至紂滅亡,計(jì)七百七十三年,再也沒有遷過都。 ( 王國維案:這句話也是注文,或者是張守節(jié)概括《竹書紀(jì)年》的記載。)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和甲西征,獲得一座丹山。 (王國維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紀(jì)年》系之陽甲,乃有“陽甲名和”之說矣。) 馮辛 武乙 三十四年,周王季歷征伐鬼戎,俘虜了二十個(gè)翟王。 大丁 三年,洹河水一天斷流三次。 四年,周人征伐居住在余無的戎族,取得了勝利。周王季受命為殷王朝牧師。 七年,周人征伐居住在始呼的戎族,取得了勝利。 十一年,周人征伐居住在翳的戎族,俘獲戎族三個(gè)大夫。 文丁殺掉了周王季歷。 帝乙 帝乙居住在殷都。 二年,周人征伐商朝。 帝辛 帝辛受居住在殷都。 六年,周文王初次在畢地祭祀宗廟。 畢地在豐都西三十里。 殷紂王建筑瓊室,樹立玉門。 天空昏暗,陰風(fēng)四起。 湯滅亡夏朝傳至受,歷經(jīng)二十九王,計(jì)四百九十六年。 原文: 湯 外丙 仲壬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尚書·咸有一德》疏、《通鑒外紀(jì)》三引《紀(jì)年》,《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尚書·咸有一德》琉、《通鑒外紀(jì)》三。《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汲冢瑣語》同,但無“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大甲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fù)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尚書·成有一德》疏、《通鑒外紀(jì)》三。《外紀(jì)》“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選·豪士賦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殺伊尹”九字。) (十二年陟。)(《史記·魯世家》索隱:“《紀(jì)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 沃丁絢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庚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甲 小中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雍己 雍己伷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大戊 仲丁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于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征于藍(lán)夷。(《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 外壬 外壬居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河亶甲 河亶甲整即位,自器遷于相。(《太平御覽》八十三。) 征藍(lán)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乙 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jì)》丁引“滕”作“勝”。) 祖辛 開甲 帝開甲踰即值,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丁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南庚 南庚更自庇遷于奄。(《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jì)》丁。) 陽甲 陽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覽》八十三。) 盤庚 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覽》八十三。《水經(jīng)·洹水注》引無“旬”字,《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索隱、《殷本紀(jì)》正義均引作“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虛”,《尚書·盤庚》疏引“盤庚自奄遷于殷”七字,《路史·國名紀(jì)》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代鄴南三十里。(《尚書·盤庚》疏。《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索隱引作“南去鄴三十里”,《殷本紀(jì)》正義引作“南去鄴四十里”。)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記·段本紀(jì)》正義。案“七百”朱輯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紂時(shí)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jù)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二十三字,蓋誤以張守節(jié)釋《史記》語為《紀(jì)年》本文也。) 國維案:此亦注文,或張守節(jié)隱括本書之語。 小辛 小辛頌即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乙 小乙斂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武丁 祖庚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甲 帝祖甲載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注。) 國維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紀(jì)年》系之陽甲,乃有陽甲名和之說矣。 馮辛 馮辛先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庚丁 庚丁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武乙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王賜地三十里,玉十玨,馬八匹。(《太平御覽》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鑒外紀(jì)》二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鑒外紀(jì)》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絕。(《太平御覽》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后漢書·西羌傳》注。《文選·典引》注引“式乙即位,周王季命為牧師”,與此異。)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漢書·西羌傳》注。) 十一年,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漢書·西羌傳》注。) 文丁殺季歷。(《晉書·束皙傳》、《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北堂書鈔》四十一引《紀(jì)年》云“文丁殺周王”云云。) 帝乙 帝乙居殷。(《大平御覽》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大平御覽》八十三。) 帝辛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禴于畢。(《通鑒前編》。《唐書·歷志》“紂六祀,周文王初禴于畢”,雖不著所出,當(dāng)本《紀(jì)年》。) 畢西于豐三十里。(《漢書·劉向傳》注。) 殷紂作瓊室,立玉門。(《文選·東京賦》注及《吳都賦》注。) 天大曀。(《開元占經(jīng)》一百一引“帝辛受時(shí)天大曀”。) 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史記·殷本紀(jì)》集解。《文選·六代論》注引“殷自成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鑒外紀(jì)》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武王 周王率領(lǐng)西夷各國諸侯征伐殷商,在牧野打敗了殷商。周王在南單之臺親自擒獲了殷帝紂,此時(shí)天剛剛黎明。 武王五十四歲。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去世。 晉侯建筑的宮殿美麗,康王派臣下責(zé)備康王。 成王、康王統(tǒng)治之際,天下太平安寧,刑罰閑置不用達(dá)四十年。 昭王 昭王十六年,征伐楚國,涉過漢水,遇到犀牛。 十九年,天空昏暗,陰風(fēng)四起,野雞野兔都驚恐四竄,周朝軍隊(duì)葬身于漢水。 昭王末年,夜色晴朗,有五色光橫貫紫微垣。這一年,昭王南巡而再也沒有回來。 穆王 穆王元年,在南鄭建筑祗宮。 從周受天命代替殷商,傳至穆王已經(jīng)百年。 從穆王以后,周朝以西鄭為都城。 (王國維案:以上二條,都是束晳、臣瓚概括《竹書紀(jì)年》的記載。據(jù)第二條,按《紀(jì)年》的體例穆王、共王、懿王元年都應(yīng)書寫“王即位居西方鄭”。穆王的居住場所是鄭宮、春宮。) 北唐國的君主來朝見,進(jìn)獻(xiàn)一匹深黑色的馬,穆王的八駿之一的騄耳就是這匹馬所生。 穆王北征,行經(jīng)千里流沙之地、跨越布滿鳥羽的千里之地。 西征犬戎,俘獲犬戎五個(gè)戎王返回。穆王于是把犬戎遷往太原。 十三年,西征,達(dá)到青鳥止棲的三危山。 十七年,西征昆侖邱,會(huì)見西王母,西王母勸止周軍西進(jìn),說:“有一種鳥很嚇人。” 西王母國使者來朝見,在昭宮舉行接見禮儀。 三十七年,征伐越國,發(fā)動(dòng)九師之眾,向東達(dá)到九江,令命癩頭黿等浮出水面為橋梁。 穆王南征,品德高尚的人變成鶴,行為卑劣的人變成貓頭鷹。 穆王東征遠(yuǎn)至二億五千里,西征遠(yuǎn)至九萬里,南征遠(yuǎn)至一億七百里,北征遠(yuǎn)至二億七里。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在鄭國,太陽升起后消失,隨后又出現(xiàn)。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天降大冰雹,牛馬死亡。長江、漢水都封凍。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進(jìn)獻(xiàn)瓊玉,祭祀河神,用大圭沉河。 三年,夷王召集各國諸侯,用鼎煮了齊哀公。 在桂林狩獵獲得一只犀牛。 命令虢公率領(lǐng)六師,征伐居住在太原的戎族,達(dá)到俞泉,俘獲一千匹馬。 七年冬天,天降冰雹,雹大如石磨。 厲王 淮夷入侵掠奪,夷王命令虢仲征討淮夷,沒能取勝。 共伯和侵犯王位。 共和十四年,天大旱,大火焚燒房屋,伯和篡位自立為王。秋天又大旱,這一年,周厲王死去,宣王即位。 四年,宣王命令秦仲征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殺害。 秦國沒有年歷記載,是周王朝的陪臣。在秦仲以前,沒有年歷世紀(jì)的記載。 ( 王國維案:這也是注文。) 宣王召秦仲兒子莊公,交給他七千士兵,征伐戎族,打敗戎人。 三十年,在鎬京城內(nèi)有兔子跳躍舞蹈。 三十一年,宣王派兵征伐居住在太原的戎族,沒有取勝。 三十三年,有馬變?yōu)楹偂?/p> 三十六年,宣王征伐條戎、奔戎,王朝軍隊(duì)?wèi)?zhàn)敗。 三十八年,晉人在汾隰打敗北戎。 戎人毀滅姜侯的城邑。 三十九年,宣王征伐申戎,取得勝利。 原文: 武王 十—年庚寅,周始伐商。(《唐書·歷志》。) 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水經(jīng)·清水注》。) 王親禽帝受辛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jīng)·淇水注》。《初學(xué)記》二十四引“周武王親禽受于南單之臺”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發(fā)揮》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太公呂望墓表》。) 晉侯作宮而美,康王使讓之。(《北堂書鈔》十八。) 成康之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選·賢良詔》注。《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 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咒。(《初學(xué)記》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初學(xué)記》七。《開元占經(jīng)》一百一、《太平御覽》九百七引無末句。)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四。《路史·發(fā)揮》三注引“清”作“有”。) 穆王 穆王元年,筑祇宮于南鄭。(《穆天子傳》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晉書·束皙傳》。) 穆王以下都于西鄭。(《漢書·地理志》注臣瓚曰云云,不言出何書,然其下所云鄭桓公滅鄶居鄭事皆出《紀(jì)年》,則此亦宜然。) 國維案:上二條皆束皙、臣瓚隱括本書之語。據(jù)第二條則《紀(jì)年》穆王、共王、懿 王元年,均當(dāng)書“王即位居西鄭”矣。 穆王所居鄭宮、春宮。(《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初學(xué)記》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騮馬,是生綠耳。(《穆天子傳》注、《史記·秦本紀(jì)》集解。“騮馬”集解引作“驪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注。《穆天子傳》注引“穆王北征,行積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王遂遷戎于太原。)(《穆天子傳》注引“取其五王以東”六字,《后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王遂遷戎于太原。”考《西羌傳》前后文皆用《紀(jì)年》,此亦當(dāng)隱括《紀(jì)年》語。) 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藝文類聚》九十一。《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青鳥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人。”(《穆天子傳》注。《藝文類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記·周本紀(jì)》集解、《太平御覽》三十八引至“見西王母”,又二書“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jīng)》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傳》注引“其年來見”,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則《山海經(jīng)》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黿、鼉以為梁。(《文選·恨賦》注。“三十七年”,《文選·江賦》注、《藝文類聚》九、《初學(xué)記》七、《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二、《通鑒外紀(jì)》三引同,《御覽》三百五、《路史·國名紀(jì)》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廣韻》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御覽》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書鈔》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類聚》九、《外紀(jì)》三引作“伐楚”,《御覽》三百五引作“伐紂”,《路史·國名紀(jì)》己作“伐紆”,“紂”乃“紆”之訛,“叱”,《類聚》、《初學(xué)記》均引作“比”,《書鈔》引作“駕”,《御覽》七十三及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選·江賦》注引作“叱”,與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鸮。(敦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里,北征二億七里。(《開元占經(jīng)》四。《穆天子傳》注引“穆王西征還里天下億有九萬里”十三字。)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天再旦丁于鄭。(《太平御覽》二、《事類賦注》一。《開元占經(jīng)》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啟”。)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八引《史記》,案《史記》無此事,殆《紀(jì)年》文也。)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xiàn)瓊玉,賓于河,用介珪。(《北堂書鈔》三十一、《太平御覽》八十四。)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太平御覽》八十四。《史記·周本紀(jì))正義引作“三年致諸侯,翦齊哀公昴”。) 獵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覽》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后漢書·西羌傳》注見《紀(jì)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學(xué)記》二、《太平御覽》十四。) 厲王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漢書·東夷傳》。案此條章懷太子注不云出《紀(jì)年》,然范史四裔傳三代事皆用《史記》及《紀(jì)年》修之,此條不見《史記》,當(dāng)出《紀(jì)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記·周本紀(jì)》索隱。《莊子·讓王篇》釋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厲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覽》八百九十七引《史記》,然《史記》無此文,當(dāng)出《紀(jì)年》。) 宣王 四年,使秦仲伐西戎,為戎所殺。(《后漢書·西羌傳》。) 秦?zé)o歷數(shù),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初無年世之紀(jì)。(《廣弘明集》十一。) 國維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年,有兔舞鎬。(《太平御覽》九百七。《初學(xué)記》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鎬”,《通鑒外紀(jì)》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鎬京”。) (三十一年,)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jīng)》一百十九。《占經(jīng)》作“周靈王三十三年”,“宣”“靈”形相近,字之誤也。《御覽》八百八十七、《廣韻》四十祃均引“周宣王時(shí)馬化為狐”,《御覽》九百九引“宣王時(shí)烏化為狐”’“烏”亦字誤。) (三十六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后漢書·西羌傳》。) 戎人滅姜侯之邑。(《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獻(xiàn)公二年,周惠王居住在鄭地。鄭人進(jìn)入王府,很多人掠取了王府的寶玉。寶玉變成能含沙射人的蜮,射人。 十七年,衛(wèi)懿公與赤狄在澤洞交戰(zhàn)。 鄭國拋棄了他的軍隊(duì)。 十九年,獻(xiàn)公會(huì)合虞國軍隊(duì)征伐虢國,攻破下陽,虢公逃往衛(wèi)國。獻(xiàn)公命令把虢國都城作為瑕父呂甥的封邑。 二十一年,重耳出逃。 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侵伐晉國,有白兔在周的街上跳躍舞蹈。 惠公 晉惠公二年,天下黃金雨。 秦穆公十一年占領(lǐng)靈邱。 六年,秦穆公越過黃河攻打晉國。 惠公被秦軍俘虜。 十一年,從天上掉下五塊隕石落在宋國。 十五年,秦穆公率領(lǐng)軍隊(duì)護(hù)送公子重耳。從河曲渡過黃河,包圍令狐、桑泉、臼衰,令狐、桑泉、臼衰都向秦軍投降。狐毛與先軫抵御秦軍,達(dá)到廬柳,上報(bào)說秦穆公派公子縶來晉軍陳述利害,晉軍后退,駐扎在郇地。秦、晉兩國在軍中訂立了盟約。 五年,周襄王在河陽會(huì)見各國諸侯。 文公在荀地長城。 襄公 晉襄公六年,洛水在[氵向]絕流。 靈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齊國國佐來進(jìn)獻(xiàn)玉磬、紀(jì)公之甗。 厲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晉昭公元年,黃河水從龍門起有三里變成紅色。 六年十二月,桃樹、杏樹開花。 頃公 定公 晉定公六年,天空中看不見天河。 十八年,出現(xiàn)彩虹。 淇水在舊衛(wèi)絕流。 二十年,洛水在周約流。 二十五年,西山有一個(gè)女子變成男人,給他娶妻,能生孩子。這一年鄭國有一個(gè)女子生四十個(gè)孩子。 三十一年,筑頓邱城。 三十五年,宋國在丹水上殺死了大夫皇瑗。 出公 晉出公五年,澮水在梁國絕流。 丹水?dāng)嗔魅欤铀涣鳌?/p> 六年,齊國、鄭國征伐衛(wèi)國。 荀瑤筑宅陽城。 宅陽又叫做“北宅”。 (王國維案:這句也是注文。) 十年十一月,越王勾踐去世,號為菼執(zhí),依次王子鹿郢即位為越王。 衛(wèi)悼公在越國去世。 十二年,黃河在扈絕流。 十三年,智伯瑤筑高梁城。 十六年,越王鹿郢去世,王子不壽即位。 荀瑤征伐中山國,攻占窮魚的山地。 十九年,韓龐攻占廬氏城。 燕孝公去世,成侯載即位。 二十二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一起殺死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出公逃往楚國,于是立昭公的孫子為王,這就是敬公。 敬公 三年,越王不壽(在位十年)被殺,這就是所說的盲姑,依次朱勾即位。 六年,魏文侯剛即位。 十一年,田莊子去世。 十二年,田悼子即位。 燕成公(十六年)去世,燕文公即位。 幽公 幽公三年,魯國季孫在楚邱會(huì)見晉幽公,攻占葭密,理是筑城。 七年,天大旱,田地產(chǎn)生鹽堿。 九年,丹水泛濫,波濤相互沖擊。 十年九月,桃樹、杏樹結(jié)果。 十二年,天空無云卻響起雷聲。 十四年,越王滅亡滕國。 燕文公(二十四年)去世,簡公即位。 十五年,越王朱勾滅亡郯國,俘虜郯王鴣歸國。 秦靈公去世。 十七年,越王朱勾去世。 十八年,晉幽公夫人秦嬴在寢宮殺害幽公。 烈公 晉烈公元年,趙獻(xiàn)子筑泫氏城。 韓武子以平陽為都城。 三年,楚人侵伐我南部邊境,進(jìn)入到上洛。 四年,趙國筑平邑城。 五年,田公子居思攻打邯鄲,包圍平邑。 (王國維案:田居思即《戰(zhàn)國策》之田期思,《史記·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訛。《水經(jīng)·濟(jì)水注》引《紀(jì)年》作田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jì)年》謂之徐州子期。而據(jù)《濟(jì)水注》:“齊田期伐我東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尚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疑《河水注》所引“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也。) 六年,齊簡公(九年)去世,依次敬公即位。 九年,三晉以所據(jù)封邑被命為諸侯。 十年,齊國田肦與邯鄲(趙國)的韓舉交戰(zhàn)于平邑,趙國軍隊(duì)?wèi)?zhàn)敗,齊軍俘虜了韓舉,奪取了平邑新城。 十一年,田悼子去世,依次田和即位。田布?xì)⒋蠓蚬珜O孫,公孫會(huì)憑借廩邱反叛了趙國。田布包圍廩邱,翟角、趙孔屑、韓國軍隊(duì)救援廩邱,與田布在龍澤交戰(zhàn),田布敗逃。 十二月,齊宣公去世。 十二年,周威烈王命令韓景子、趙烈子、翟員征伐齊國,進(jìn)入長城。 (王國維案:此司馬貞據(jù)公孫據(jù)《紀(jì)年》為說,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去世。 十六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出生。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去世,于是惠公即位。 二十二年,國都刮大風(fēng),從早晨到中午,天空昏暗。來年,太子喜出逃。 (王國維案:《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jì)年》“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則烈公當(dāng)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為三家所遷。是當(dāng)時(shí)以桓公為未成君,故《紀(jì)年》用晉紀(jì)元,蓋訖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文侯之八年,則以魏紀(jì)元矣。《御覽》引晉烈公二十二年,知《紀(jì)年》用晉紀(jì)元訖于烈公之卒。《史記·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的、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無七年以前年數(shù),知《紀(jì)年》以魏紀(jì)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則惠成王元年之誤也。說見后。) 原文: 晉 殤叔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紀(jì)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dú)紀(jì)魏事。”案殤叔在位四年,其元年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為幽王元年,然則《竹書》以晉紀(jì)年,當(dāng)自殤叔四年始。) 文侯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濟(jì)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后漢書·西羌傳》。)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水經(jīng)·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厲”之訛。又《漢書·地理志》注引臣聯(lián)瓚曰:“鄭桓公寄奴與財(cái)于虢、會(huì)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huì),四年而滅虢,居于鄭公之丘,是以為鄭。”傅瓚親校《竹書》,其言又與《洧水注》所引《紀(jì)年》略同,蓋亦本《紀(jì)年》。然臣瓚以伐鄶為在幽王既敗二年,《水經(jīng)注》以為晉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為太子。(《太平御覽》八十四。《御覽》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服”作“盤”。) 平王奔西申。(《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shí)。(《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盤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二十—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昭侯 孝侯 曲沃莊伯 晉莊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案《史記》無此語,又不以莊伯紀(jì)元,當(dāng)出《紀(jì)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晉郊。(《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 八年,無云而雷。十月,莊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水經(jīng)·澮水注》。《水經(jīng)注》引此條不系年,然首句與上條《御覽》所引《史記》同,知在是年,又足證《御覽》所引《史記》實(shí)《紀(jì)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為文公。(《水經(jīng)·澮水注》。) 魯隱公及鄭莊公盟于姑蔑。(《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據(jù)《后序》在莊伯十二年正月。) 武公 晉武公元年,尚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經(jīng)·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經(jīng)·涑水注》。) 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水經(jīng)·河水注》、《路史·國名紀(jì)》戊。) 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水經(jīng)·河水注》、《路史·國名紀(jì)》戊。) 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郊。(《水經(jīng)·河水注》、《路史·國名紀(jì)》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郟”。) (十三年,)楚及巴滅鄧。(《路史·國名紀(jì)》戊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齊襄公滅紀(jì)郱、鄑、郚。(《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正義。) 二十九年,齊人殲于遂。(《唐書·劉貺傳》。) 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水經(jīng)·汾水注》、《漢書·地理志》注。《文選·北征賦》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點(diǎn)”。) 獻(xiàn)公 獻(xiàn)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為蜮射人。(《開元占經(jīng)》一百二十、《太平御覽》九百五十。) (十七年,)衛(wèi)懿公及赤翟戰(zhàn)于澤洞。(《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后序》云“洞”當(dāng)為“泂”。) 鄭棄其師。(《唐書·劉貺傳》。) 十九年,獻(xiàn)公會(huì)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丑奔衛(wèi),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水經(jīng)·河水注》、《路史·國名紀(jì)》戊注。《春秋后序》引“晉獻(xiàn)公會(huì)虞師伐虢滅下陽”十一字,“下陽”《路史》注作“夏陽”。)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疑古篇》。) 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經(jīng)·涑水注》。) 惠公 晉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秦穆公(十二年。)取靈丘。(《古文苑》注一引王順伯《詛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晉。(《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惠公見獲。(《史通·疑古篇》。) (十一月,)隕石于宋五。(《史通·惑經(jīng)篇》。) 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經(jīng)·河水注》。)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御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水經(jīng)·涑水注》。) 文公 (五年,)周襄王會(huì)諸侯于河陽。(《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 文公城荀。(《漢書·地理志》注。《文選·北征賦》注引作“郇”。) 襄公 晉襄公六年,洛絕于◆[氵向]。(《水經(jīng)·洛水注》。) 靈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齊國佐來獻(xiàn)玉磬、紀(jì)公之甗。(《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 厲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晉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龍門三里。(《水經(jīng)·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華。(《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頃公 定公 晉定公六年,漢不見于天。(《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青虹見。(《太平御覽》十四。) 淇絕于舊衛(wèi)。(《水經(jīng)·淇水注》。) (燕簡公卒,次孝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王邵案《紀(jì)年》,筒公后次孝公,無獻(xiàn)公。”據(jù)《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絕于周。(《水經(jīng)·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為丈夫,與之妻,能生子。其年,鄭一女而生四十人。(《開元占經(jīng)》一百十三。) 三十——年,城頓丘。(《水經(jīng)·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經(jīng)·獲水注》。) 出公 晉出公五年,澮絕于梁。(《水經(jīng)·澮水注》。) 丹水三日絕不流。(《水經(jīng)·沁水注》。) 六年,齊、鄭伐衛(wèi)。(《水經(jīng)·濟(jì)水注》。) 荀瑤城宅陽。(《水經(jīng)·濟(jì)水注》。) 宅陽一名北宅。(《史記·穰侯列傳》正義。) 國維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于粵子句踐卒,是為菼執(zhí),次鹿郢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衛(wèi)悼公卒于越。(《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悼公五年本”,索隱引《紀(jì)年》云:“四年卒于越。”據(jù)《左氏·哀二十六年傳》,悼公四年,當(dāng)晉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絕于扈。(《水經(jīng)·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水經(jīng)·汾水注》。) (十六年,于粵子鹿郢卒,次不壽立。)(《史記·越世家》索隱引《紀(jì)年》“鹿郢立六年卒”。)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jīng)·巨馬水注》、《初學(xué)記》八、《太平御覽》六十四。) 十九年,晉韓龐取盧氏城。(《水經(jīng)·洛木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載立。)(《史記·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韓、趙、魏滅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隱曰:“《紀(jì)年》智伯滅在成公三年。”又曰:“案《紀(jì)年》成侯名載。”今據(jù)此補(bǔ)。) (二十二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并其地。)(《史記·晉世家》:“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并其地。”索隱:“如《紀(jì)年》之說,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據(jù)補(bǔ)。)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為敬公。(《史記·晉世家》素隱。) 敬公 (三年,)于粵子不壽(立十年。)見殺,是謂盲姑,次朱句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隱引《紀(jì)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則文侯初立當(dāng)在敬公六年,《索隱》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誤離為二也。) (十一年,)田莊子卒。(《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jì)年》:“齊宣公十二年田莊子卒。”案宣公十二年當(dāng)晉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記·晉世家》索隱。) 幽公 幽公三年,魯季孫會(huì)晉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經(jīng)·濟(jì)水注)。《太平寰宇記》曹州乘氏縣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長生鹽。(《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擊。(《水經(jīng)·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實(shí)。(《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無云而雷。(《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十四年,)于粵子朱句(二十四年。)滅滕。(《史記·越世家》索隱。)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簡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 (十五年,)于粵子朱句(三十五年。)滅郯,(《史記·越世家》索隱。)以郯子鴣歸。 (秦靈公卒。)(《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肅靈公”,索隱曰:“《紀(jì)年》及《系本》無“肅”字,立十年。”) (十七年,)于粵子朱句(三十七年。)卒。(《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晉夫人秦嬴賊公于高寢之上。(《史記·晉世家》索隱。) 烈公 晉烈公元年,趙簡子城泫氏。(《水經(jīng)·沁水注》。) 韓武子都平陽。(《水經(jīng)·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經(jīng)·丹水注)、《路史·國名紀(jì)》己。) 四年,趙城平邑。(《水經(jīng)·河水注》、<初學(xué)記》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水經(jīng)·河水注》。) 國維案:田居思即《戰(zhàn)國策》之田期思,《史記·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訛。)《水經(jīng)·濟(jì)水注》引《紀(jì)年》作田期,《史記·田敬仲世家》引《紀(jì)年》謂之徐州子期。而據(jù)《濟(jì)水注》,“齊田期伐我東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此時(shí)三家尚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疑《河水注》所引“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也。 (六年,)秦簡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記·秦本紀(jì)》索隱。) (九年,)三晉命邑為諸侯。(《史記·燕世家》索隱。) 十年,齊田肦及邯鄲韓舉戰(zhàn)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jīng)·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田布?xì)⑵浯蠓蚬珜O孫,公孫會(huì)以廩丘叛于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zhàn)于龍澤,田布敗逋。(《水經(jīng)·瓠子水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huì)以廩丘叛于趙”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據(jù)索隱補(bǔ)。) 十二月,齊宣公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水經(jīng)·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記·韓世家》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jù)《紀(jì)年》為說,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十六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記·秦本紀(jì)》索隱。) 二十二年,國大風(fēng),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今《史記》無此文,當(dāng)出《紀(jì)年》。) 國維案:《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jì)年》,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則烈公當(dāng)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為三家所遷。是當(dāng)時(shí)以桓公為未成君,故《紀(jì)年》用晉紀(jì)元蓋訖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則以魏紀(jì)元矣。《御覽》引晉烈公二十二年,知《紀(jì)年》用晉紀(jì)元訖于烈公之卒。《史記》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無七年以前年數(shù),知《紀(jì)年》以魏紀(jì)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則惠成王元年之誤也。說見后。 武侯 武侯十一年,筑洛陽及安邑、王垣城。 十七年,越王翳將都城遷往原來的吳國境內(nèi)。 十八年,田侯郯即位。 二十年,七月,越國太子諸咎把國君翳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諸咎,越國滑吳的人推立其子錯(cuò)枝為越君。 二十一年,越國大夫寺區(qū)平定越國內(nèi)亂,擁立無余之為越君。 齊田午殺害齊國國君及孺子喜而自立為公。 王國維案:《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紀(jì)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又據(jù)《索隱》引《紀(jì)年》齊宣公薨與公孫會(huì)之叛同年,而據(jù)《水經(jīng)·瓠水注》引,則公孫會(huì)之叛在晉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則康公元年當(dāng)為晉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當(dāng)為魏武侯十八的。此事又后十年,當(dāng)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當(dāng)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訛。)則桓公(即田午)十八年當(dāng)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當(dāng)在是年矣。年代參錯(cuò),未知孰是。 韓國滅亡鄭國,韓哀侯進(jìn)入鄭國。 二十二年,晉桓公將鄭作為哀侯的封邑。韓山堅(jiān)殺其君主哀侯,韓若山即位。 趙敬侯去世。 二十六年,武侯去世。 燕簡公(四十五年)去世。 元年,韓共侯、趙成侯把晉桓公遷往屯留。 白天昏暗。 封公子緩爵位。趙侯種、韓懿侯進(jìn)攻我國,占據(jù)了蔡地。惠成王進(jìn)攻趙國,包圍濁陽。 鄴的軍隊(duì)在平陽打敗邯鄲的軍隊(duì)。 二年,齊國田壽率領(lǐng)軍隊(duì)進(jìn)攻我國,包圍觀城,觀城冠軍投降。 魏國大夫王錯(cuò)出逃韓國。 三年,鄭國筑邢邱城。 秦子向被命令為藍(lán)田君。 四年,黃河龍門段的河水變紅三天。 五年,公子景賈帥軍進(jìn)攻鄭國,韓明在陽地作戰(zhàn),我軍敗逃。 六年,四月甲寅這一天,把都城遷往大梁。 越國寺區(qū)的弟弟思?xì)⑺涝酵趺О玻o顓為王。 七年,公子緩到邯鄲發(fā)動(dòng)叛亂。 郢地降玉石雨。 地忽然增長十多丈,增高半尺。 八年,惠成王進(jìn)攻邯鄲,占領(lǐng)列人。進(jìn)攻邯鄲,占領(lǐng)肥城。 齊地降黍雨。 赤髀降骨雨。 齊桓公(十一年)殺害齊侯母親。 九年,把榆次、陽邑交給趙國。 晉攻取泫氏。 梁惠成王在巫沙會(huì)見鄭釐侯. 十年,引黃河水入圃田,又挖大溝引圃水. 瑕陽人渡過青衣水至岷山至秦國,又從秦國來梁. 十一年,鄭釐侯派許息來進(jìn)獻(xiàn)土地,有平邱、首垣諸邑以及鄭國的馳道。我國取軹道,把鹿城交給鄭國。 東周惠公杰去世。 十二年,龍賈率領(lǐng)軍隊(duì)在西部水淹長垣城外。 鄭國攻取屯留、尚子、涅。 十三年,梁惠成王在巫沙與鄭釐侯盟誓,以解宅陽之圍,把釐地歸還鄭國。 齊威王即位。 十四年,魯共侯、宋桓侯、衛(wèi)成侯、鄭釐侯來朝見。 越王無顓(八年)去世,這就是所說的菼躅卯。 十五年,魯共侯來朝見。 邯鄲成侯在安邑會(huì)見燕成侯。 派遣大將龍賈修筑陽池城,用來防御秦國。 鄭國自亥谷以南修筑長城。 十六年,秦國公孫壯率領(lǐng)軍隊(duì)修整上枳、安陵、山氏城。 趙國進(jìn)攻衛(wèi)國,攻取漆富邱,筑城。 齊國軍隊(duì)與燕國軍隊(duì)在泃水交戰(zhàn),齊國軍隊(duì)敗逃。 邯鄲發(fā)生四次白天昏暗的現(xiàn)象,房屋毀壞,很多人死去。 十七年,宋國景善攵、衛(wèi)國公孫倉會(huì)合齊國軍隊(duì)包圍我國的襄陵。 齊國田期進(jìn)攻我國東部邊境,在桂林交戰(zhàn),我國軍隊(duì)?wèi)?zhàn)敗。 東周把高都、利劃給鄭國。 鄭釐侯來到中陽朝見。 有一只鶴在郢城上空翱翔盤旋三周。 十八年,梁惠文王依靠韓國軍隊(duì)在襄陵打敗諸侯的軍隊(duì)。 齊侯派遣楚國景舍來求和。 梁惠成王解齊國、宋國的包圍。 趙國在桂陵打敗魏國。 十九年,晉國攻取玄武、濩澤。 二十年,齊修整大堤作為長城。 二十四年,楚國進(jìn)攻徐州。 二十五年,絳中地裂,與西邊的汾水?dāng)嘟^。 二十六年,在馬陵打敗韓國。 二十七年,十二月,齊國田肦在馬陵打敗梁國。 二十八年,穰苴率領(lǐng)軍隊(duì)與鄭國也夜在梁赫交戰(zhàn),鄭國軍隊(duì)敗逃。 二十九年,五月,齊國田肦與寧人進(jìn)攻我國東部邊境,包圍平陽。 九月,秦國衛(wèi)鞅進(jìn)攻我國西部邊境。 趙國進(jìn)攻我國北部邊境。 梁惠成王攻打衛(wèi)鞅軍,我國軍隊(duì)?wèi)?zhàn)敗。 秦孝公在逢澤會(huì)見諸侯。 三十年,修整濟(jì)陽城。 秦把鄔地封給衛(wèi)鞅,將鄔孜名為“商”。 三十一年,三月,在外城的北面挖大溝,用來引導(dǎo)圃田的河水。 邳遷往薛,改名為徐州。 三十二年,在岸門與秦國交戰(zhàn)。 三十六年。 一年。 二年,鄭昭侯武去世,威侯即位。 九年,鄭威侯(七年)與趙國包圍襄陵。五月,梁惠王在巫邱會(huì)見威侯。十月,鄭宣王來梁國朝見。 十年,齊國田肦在平邑與趙國韓舉交戰(zhàn),趙國軍隊(duì)敗逃,俘虜韓舉,攻占平邑、新城。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經(jīng)注》引作晉烈公十年。《索隱》云:'《紀(jì)年》敗韓舉當(dāng)韓威王八年’,計(jì)相距七十八歲,不應(yīng)有兩田月分,兩韓舉。考《趙世家》云:'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zhàn),死于桑邱。’肅侯元年當(dāng)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的,為肅侯之二十五年也。至《韓世家》以韓舉為將,則更舛矣。 十一年,在平阿會(huì)見韓威侯、齊威王。 十三年,在甄地會(huì)見齊威王。 四月,齊威王把薛地封給田嬰。十月,齊國筑薛城。 始把彭城封給田嬰。 (王國維案:此司馬貞據(jù)《紀(jì)年》為說,不是《竹書紀(jì)年》原文。) 十四年,薛子?jì)雭沓姟?/p> 十五年,齊威王去世。 十六年,惠成王去世。 今王 四年,鄭侯派韓辰歸還晉陽及向。二月,修筑晉陽城、向城,把晉陽改曰名為河雍,把向改名為高平。 碧陽君的侍女生了兩條龍。 五年,燕國子之殺死了公子平。 齊國人逮捕了子之并把他剁成了肉醬。 趙國立燕公子職為燕王。 六年,秦國占領(lǐng)我國焦城。 齊國某地的土地突然增長一丈多,增高一尺。 七年,韓明率領(lǐng)軍隊(duì)進(jìn)攻襄邱。 秦王來蒲坂關(guān)相見。 四月,越王派公孫隅來進(jìn)獻(xiàn)名為始罔的乘船及三百艘船、五百萬只箭、犀角象齒。 齊宣王(八年)殺死了王后。 楚國景翠包圍雍氏。 秦國幫助韓國共同打敗楚國的屈匄。 韓宣王去世。 齊國、宋國包圍煮棗。 八年,翟章進(jìn)攻衛(wèi)國。 秦國褚里疾包圍蒲城,沒有攻克,而秦惠王去世。 九年,洛水沖進(jìn)成周,山洪泛濫。 五月,張儀去世。 楚國庶章率領(lǐng)軍隊(duì)來與我軍會(huì)合,駐扎在襄邱。 十年十月,連降暴雨,刮狂風(fēng),黃河水溢出至酸棗城。 十二年,秦國公孫爰率領(lǐng)軍隊(duì)進(jìn)攻我國,包圍皮氏,翟章率領(lǐng)軍隊(duì)解救皮氏之圍。西風(fēng)猛烈。 十三年,修筑皮氏城。 十四年,秦國內(nèi)亂,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被殺。 十六年,秦國攻占我國蒲坂、晉陽、封谷。 十七年,趙國命令官吏大夫的奴仆遷往九原,又命令將軍、大夫、戍邊的官吏都穿胡服。 十九年,薛侯來我國,在釜邱會(huì)見我王。 楚軍攻入雍氏,楚軍戰(zhàn)敗。 二十年。 原文: 魏 武侯 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史記·魏世家》索隱。)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記·宋世家》索隱。) (十七年,)于粵子翳(三十三年。)遷于吳。(《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齊康公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二十年)(于粵子翳三十六年。)七月,于粵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子錯(cuò)枝為君。(《史記·越世家》索隱。) (二十一年,)于粵大夫寺區(qū)定粵亂,立無余之。(《史記·越世家》索隱。) 齊田午就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國維案:《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紀(jì)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又據(jù)索隱引《紀(jì)年》,齊宣公薨與公孫會(huì)之叛同年。而據(jù)《水經(jīng)·瓠子水注》引,則公孫會(huì)之叛在晉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則康公元年當(dāng)為晉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當(dāng)為魏武侯八年,此事又后十年,當(dāng)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當(dāng)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成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訛。)則桓公(即田午。)十八年當(dāng)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當(dāng)在是年矣。年代參錯(cuò),未知孰是。 韓滅鄭,哀侯入于鄭。(《史記·韓世家》索隱。) 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于鄭,韓山堅(jiān)賊其君哀侯,而韓若山立。(《史記·韓世家》索隱。《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韓哀侯卒”。) 趙敬侯卒。(《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趙敬候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燕簡公(四十五年。)卒。(《史記·燕世家》索隱。)
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水經(jīng)·濁漳水注》、《史記·晉世家》索隱。) 晝晦。(《開元占經(jīng)》一百一。) 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史記·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瑩與公中緩爭為太子。”索隱引《紀(jì)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云云。案武侯元年當(dāng)作惠成王元年,據(jù)本文自明。《水經(jīng)·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國名紀(jì)》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隱引作“蔡”,乃字之誤。) 鄴師敗邯鄲之師于平陽。(《水經(jīng)·濁漳水注》。) 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水經(jīng)·河水注》。) 魏大夫王錯(cuò)出奔韓。(《史記·魏世家》集解。) 三年,鄭城邢丘。(《水經(jīng)·河水注》。) 秦子向命為藍(lán)君。(《水經(jīng)·渭水注》。《太平寰宇記》雍州藍(lán)田縣引“惠王命秦子向?yàn)樗{(lán)田君”,《長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yàn)樗{(lán)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水經(jīng)·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zhàn)于陽,我?guī)煍″汀#ā端?jīng)·濟(jì)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經(jīng)·渠水注》。《漢書·高帝紀(jì)》注臣瓚曰:“《汲冢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遷于大梁。”《史記·魏世家》集解、《孟子》正義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于粵寺區(qū)弟思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史記·魏世家》索隱。) 雨碧于郢。(《太平御覽》八百九、《廣韻》二十二昔、《路史·發(fā)揮》一注。) 地忽長十丈有余,高半尺。(《太平御覽》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伐邯鄲,取肥。(《水經(jīng)·濁漳水注》。) 雨黍于齊。(《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記》。) 雨骨于赤髀。(《路史·發(fā)揮》一注。) 齊桓公(十一年。)弒其君母。(《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水經(jīng)·洞渦水注》。) 晉取泫氏。(《太平御覽》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記》澤州高平縣條、《路史·國名紀(jì)》己注。) 王會(huì)鄭厘侯于巫沙。(《水經(jīng)·濟(jì)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水經(jīng)·渠水注》。) 瑕陽人自秦導(dǎo)岷山青衣水來歸。(《水經(jīng)·青衣水注》。) 十一年,鄭厘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軹道,與鄭鹿。(《水經(jīng)·河水注》。) 東周惠公杰薨。(《史記·六國表》集解。) 十二年,龍賈帥師筑長城于西邊。(《水經(jīng)·濟(jì)水注》。) 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jīng)·河水注》。) 鄭取屯留、尚子、涅。(《水經(jīng)·濁漳水注》。《太平寰宇記》潞州長子縣下引“鄭取屯留、長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鄭厘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厘于鄭。(《水經(jīng)·濟(jì)水注》。) 齊威王立。(《史記·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引“梁惠王十三年當(dāng)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今據(jù)補(bǔ)。) 十四年,魯共侯、宋桓侯、衛(wèi)成侯、鄭厘侯來朝。(《史記·魏世家》索隱。) 于粵子無顓(八年。)薨,是為菼躅卯。(《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五年,魯共侯來朝。(《史記·六國表》集解。) 邯鄲成侯會(huì)燕成侯于安邑。(《史記·六國表》集解。) 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太平寰宇記》鄭州原武縣下。) 鄭筑長城自亥谷以南。(《水經(jīng)·濟(jì)水注》:“自亥谷以南,鄭所城矣。《竹書》曰: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 十六年,秦公孫壯帥師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jīng)·渠水注》。)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經(jīng)·渠水注》。) 邯鄲伐衛(wèi),取漆富丘,城之。(《水經(jīng)·濟(jì)水注》。) 齊師及燕戰(zhàn)于泃水,齊師遁。(《水經(jīng)·鮑丘水注》。) 邯鄲四曀,室壞多死。(《開元占經(jīng)》一百一引作周顯王四年。) 十七年,宋景●[善攴]、衛(wèi)公孫倉會(huì)齊師,圍我襄陵。(《水經(jīng)·淮水注》。) 齊田期伐我東鄙,戰(zhàn)于桂陽,我?guī)煍″汀#ā端?jīng)·濟(jì)水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王劭案《紀(jì)年》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我桂陵,與此文異。”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隱:“《戰(zhàn)國策》作田期思”,《紀(jì)年》謂之徐州子期。) 東周與鄭高都、利。(《水經(jīng)·伊水注》。) 鄭厘侯來朝中陽。(《水經(jīng)·渠水注》。) 有一鶴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于襄陵。(《水經(jīng)·淮水注》。)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jīng)·淮水注》。) 王會(huì)齊、宋之圍。(《水經(jīng)·淮水注》。) 趙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水經(jīng)·沁水注》。) 二十年,齊筑防以為長城。(《水經(jīng)·汶水注》。《史記·蘇秦傳》正義引“齊”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記·越世家》索隱。) 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于汾。(《水經(jīng)·汾水注》。) 二十六年,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肦敗梁馬陵。(《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案《魏世家》索隱引“二十八年與齊田肦戰(zhàn)于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隱已改算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威王十四年田肦伐梁戰(zhàn)馬陵”,考《紀(jì)年》齊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帥師及鄭孔夜戰(zhàn)于梁赫,鄭師敗通逋。(《水經(jīng)·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齊田肦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jīng)·泗水注》。《史記·魏世家》索隱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齊田肦伐我東鄙”。) 九月,秦衛(wèi)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商君列傳》索隱引無月。)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史記·魏世家》索隱。) 王攻衛(wèi)鞅,我?guī)煍】儭#ā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秦孝公會(huì)諸侯于)逢澤。(《史記·六國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會(huì)諸侯于澤,徐廣曰:“《紀(jì)年》作逢澤。”《水經(jīng)·渠水注》引徐說略同。) 二十年城濟(jì)陽。(《水經(jīng)·濟(jì)水注》。) 秦封衛(wèi)鞅于鄔,故名曰商。(《水經(jīng)·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jì)》己。《后漢書·光武帝紀(jì)》注引作“衛(wèi)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jīng)·渠水注》。) 邳遷于薛,改名徐州。(《水經(jīng)·泗水注》。《史記·魯世家》索隱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于薛”,《孟嘗君列傳》正義引“梁惠王三十年下邳遷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奪“一”字。) (三十二年,)與秦戰(zhàn)岸門。(《史記·秦本紀(jì)》索隱。此年據(jù)《史記·六國表》補(bǔ)。) 三十六年。(《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 (二年,)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記·韓世家》索隱。) (九年,鄭)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五月,梁惠王會(huì)威侯于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 (十年,)齊田肦及邯鄲韓舉戰(zhàn)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jīng)·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經(jīng)注》引作晉烈公十年,索隱云《紀(jì)年》敗韓舉當(dāng)韓威王 十一年,(會(huì)韓威侯、齊威王于)平阿。(《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huì)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索隱曰:“《紀(jì)年》當(dāng)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齊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韓昭侯《紀(jì)年》亦當(dāng)作韓威侯。) 十三年,會(huì)齊威王于甄。(《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四月,齊威王封田嬰于薛。十月,齊城薛。(《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嬰初封彭城。(《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jù)《紀(jì)年》為說,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jì)雭沓#ā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十五年,齊威王薨。(《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 今王 (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yàn)楦咂健#ā端?jīng)·濟(jì)水注》引無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徐廣曰:《紀(jì)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據(jù)此補(bǔ)。又(秦本紀(jì)》集解:“徐廣曰:《汲冢紀(jì)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紀(jì)年》終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陽君之諸御產(chǎn)二龍。(《開元占經(jīng)》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殺公子平。(《史記·燕世家》索隱。) 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記·燕世家》集解。) 趙立燕公子職。(《史記·六國表》集解。《趙世家》:“趙召燕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集解:“徐廣曰:《紀(jì)年》亦云爾。”)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國名紀(jì)》己。) 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引作周隱王二年。) 七年,韓明帥師伐襄丘。(《水經(jīng)·濟(jì)水注》。) 秦王來見于蒲坂關(guān)。(《水經(jīng)·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孫隅來獻(xiàn)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水經(jīng)·河水注》。) 齊宣王(八年。)殺其王后。(《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楚景翠圍雍氏。(《史記·韓世家》集解。) 秦助韓,共敗楚屈丐。(《史記·韓世家》集解。) 韓宣王卒。(《史記·韓世家》集解。) 齊、宋圍煮棗。(《史記·韓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衛(wèi)。(《史記·魏世家》索隱。) 秦楮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記·樗里子列傳》索隱。本不系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經(jīng)·洛水注》。) 五月,張儀卒。(《史記·韓世家》及《張儀傳》索隱。) 楚庶章帥師來會(huì)我,次于襄丘。(《水經(jīng)·濟(jì)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fēng),河水溢酸棗郛。(《水經(jīng)·濟(jì)水注》。) 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圍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fēng)。(《水經(jīng)·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經(jīng)·汾水注》。) (十四年,)秦內(nèi)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史記·穰侯傳》索隱。)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陽晉、封陵。”索隱曰:“《紀(jì)年》作晉陽、封谷。”) 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經(jīng)·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來,會(huì)王于釜丘。(《水經(jīng)·濟(jì)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今王終二十年。”) 后記 泱泱中華,號稱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我國有確切記年的信史卻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迄今不過2850余年,再往上溯五帝及夏、商、周各帝王年代卻是眾說紛蕓。“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中,僅是記錄黃帝以降各帝王的名號,卻無具體在位年代,人稱這一現(xiàn)象為“有世無年”,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且《史記》對于上古帝王的記錄也存有諸多錯(cuò)漏)。西晉時(shí)期出土并被整理成冊的魏國編年體史書《汲冢竹書》(又稱《竹書紀(jì)年》,據(jù)傳有13篇,上記于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史事,本可完善自黃帝來一脈相承的中華歷史年表,可惜《汲冢竹書》存世不久卻被亡佚。殘存的《古本竹書紀(jì)年》在確切的上古帝王紀(jì)年中僅留下“堯元年景(丙)子”(西元前2145年,以下簡稱“前”)這一記錄,使得這一千年歷史遺憾繼續(xù)延續(xù)下去。為填補(bǔ)中華古史的年代學(xué)標(biāo)尺,自古以來有諸多學(xué)者作出不懈的探索,編定出不同版本的上古帝王斷代紀(jì)年,其中東漢皇甫謐的《帝王世紀(jì)》、北宋邵雍的《皇極經(jīng)世書》、北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jì)》、南宋羅泌的《路史》較為出名,仍然眾說紛蕓,至今未有定論。本文,以羅泌所著的《路史》為藍(lán)本,結(jié)合《古本竹書紀(jì)年輯證》、《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及其它各類古籍,試著推測黃帝以降上古五帝期間的中華紀(jì)年。 一、“五帝”時(shí)代的帝王 二、“五帝”的關(guān)系 黃帝與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五位“圣王”,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被認(rèn)為如后世的帝位繼承,且少昊等五帝均為黃帝之后,如少昊是黃帝五子清之子;顓頊?zhǔn)屈S帝子昌意的后裔;嚳是五帝子玄囂的后裔等等。然而,我認(rèn)為這一世系關(guān)系并非完全可信,按各帝生辰壽長與在位時(shí)長推算實(shí)是超出常理(如黃帝在位100年,壽長110歲,逝世當(dāng)年最幼子也應(yīng)有50余歲,少昊如是第五子,是年當(dāng)在80歲以上,而據(jù)《路史》記載推算其即位時(shí)年17,兩者相謬)。事實(shí)情況可能是,少昊等五帝是不同朝代(氏族)的開創(chuàng)者,即少昊代有熊氏而青陽氏王天下,顓頊代青陽氏而高陽氏王天下,嚳代高陽氏而高辛氏王天下,至于堯與舜之間的“禪讓”則是后世皆知的典故。我們從五帝建正的異同可以側(cè)面認(rèn)定這一點(diǎn),《宋書·禮志》引《推災(zāi)度》云:高陽、夏后氏、漢皆以十三月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為正,軒轅、高辛、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為正。夏、商、周三代初立時(shí)分別建寅、建丑、建子,以“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說明上古時(shí)期更改“正朔”正是改朝換代的標(biāo)志。 至于少昊等皆為黃帝后裔之說,可以作出如下推測:少昊等奪位,自然屬“篡”,是為大不道。為顯示自己受命于天繼大統(tǒng),比照史上篡位者的作法,他們應(yīng)該會(huì)采取多種方式,一則丑化被篡者,以表明自己是以德治天下,如斥之為“兇”;二則美化已出身,追認(rèn)賢祖表明王朝的正統(tǒng)性,如曹魏認(rèn)定“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為曹姓”,如晉司馬追認(rèn)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其始祖等。而在上古時(shí)期唯有作為人文初祖的黃帝功德最為顯赫,故而后世皆以黃帝為祖。為圓此說,所以各朝便自行編排氏族譜系,如此一來出現(xiàn)年代銜接不上的紕漏也就不足為怪。至于朝代交接方式,應(yīng)該是被后世孺家稱道的“禪讓(外禪)”,其中以堯禪舜、舜禪禹最為知名,無怪乎當(dāng)年曹丕代漢后言道“舜禹禪事,我今知矣。”正因“五帝”皆為篡位者,有悖于孺家學(xué)說,所以“孔子'刪書’、斷自唐堯”(斷自唐堯又與《今本竹書》暗和),造成上古時(shí)代的錯(cuò)亂。 按上所述,還可理解為何唯有黃帝將“帝”字冠于后,而其它帝王則將“帝”字冠于前(如帝顓頊、帝嚳):因?yàn)樯訇坏冉宰哉J(rèn)黃帝后裔,是為傳承黃帝大業(yè),故不可比肩黃帝。因而,五帝之說也可以認(rèn)定為少昊、顓頊、嚳、堯、舜,黃帝作為始祖不在其中而居三皇之列。古書《五典》即以少昊,顓頊,高辛,唐堯,有虞(舜)之書謂之五典,實(shí)際上也是認(rèn)同這一五帝說。同理,三皇之說我認(rèn)同于《古微書》的說法,即為伏羲、神農(nóng)、黃帝,古人將三者之書合稱《三墳》也是一個(gè)佐證,題外話。 三、黃帝及有熊氏紀(jì)年 確定“五帝”時(shí)期的帝王人數(shù)及世代關(guān)系后,即可推斷黃帝至帝堯之間帝王紀(jì)年。 一般認(rèn)為黃帝在位百年(《史記——五帝本紀(jì)》集解、《類聚》十一、《御覽》七十九引《帝王世紀(jì)》:「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則可推算黃帝末年為黃帝100年,即前2455年。《路史》載:黃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五行書》: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既望”是指農(nóng)歷十六日,表示滿月后一天。而前2455年建子八月(農(nóng)歷六月)十六正是甲戍日,即西歷8月15日。 有熊氏第二任君主為帝鴻(《路史》注:繼黃帝者也,是為帝鴻氏),姓厘名休,是黃帝次紀(jì)所生長子,治四十有七載。按多部古籍記載,黃帝崩后七年方立新君。如《路史》言:其臣左徹感思,取衣冠、幾杖而廟像之,率諸侯而朝焉,七年,而立子。《汲郡冢中竹書》言: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張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黃帝仙去,其臣思戀罔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故帝鴻元年為前2447年,末年為前2401年。 有熊氏第三任君主為帝魁,《路史》注明是帝鴻的曾孫,應(yīng)該是“四兇”之首渾沌,故無詳細(xì)史記。因此暫無法推斷其紀(jì)年,唯有根據(jù)其下任青陽氏少昊的紀(jì)年進(jìn)行反推。 四、青陽氏紀(jì)年 青陽氏第一任君主是少昊,《路史》記載其姓紀(jì)名質(zhì),變曰清,“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百有一”。《帝王世紀(jì)》也言:“少暤在位八十四年而崩”,《今本竹書疏證》引《逸周書》言,少昊位居司馬,應(yīng)當(dāng)是有熊朝的權(quán)臣。各類史籍均未記錄少昊元年的干支,所以運(yùn)用有限的文字資料并按照常理進(jìn)行推算。 作為權(quán)臣受禪,一般會(huì)盡量選擇黃道吉日,而在干支紀(jì)年中,朔旦某某當(dāng)是首選,如建子朔旦冬至、建寅朔旦立春(下文還將本著該觀點(diǎn)推測)。如前文所述,少昊建正丑月,故少昊元年正月如是朔旦小寒自是上佳。查詢?nèi)f年歷,自前2401年后二十余年間,最接近朔旦小寒為前2397年(十二月初一前六個(gè)時(shí)辰),而該年又恰逢甲子年。因此可以推定,少昊于前2397年代有熊,是為少昊元年,末年則為前2314年。 同時(shí),推測有熊氏帝魁在位迄止為前2400年至前2398年,共計(jì)3年。 青陽氏第二任君主應(yīng)是窮奇,即“四兇”之二、少昊的不才子。但包括《路史》在內(nèi)的史書均無對于窮奇的記載,只有《山海經(jīng)》中有關(guān)于窮奇神獸般的描述,對于帝王紀(jì)年推算自無用處。所以,對于窮奇的推測只能如同渾沌一般,依據(jù)其下任高陽氏顓頊的紀(jì)年進(jìn)行反推。 五、高陽氏紀(jì)年 高陽氏第一任君主是顓頊,姬姓,名顓頊。《路史》在顓頊紀(jì)中,鄭重提出“其立也,歲居豕韋;其崩也,歲在敦火”。這十四個(gè)字極為關(guān)健,是開啟顓頊紀(jì)年的重要鑰匙。按干支古名說,豕韋對應(yīng)亥年,意味著顓頊元年是亥年。《晉書-歷律志》記載“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shí)正月朔旦立春”,又說明顓頊元年正月初一還是立春。查詢?nèi)f年歷,前2314年后第一個(gè)亥年是前2302年(己亥年),而更重要的是該年正月初一正逢立春(注,萬年歷將立春記在除夕日上,但立春時(shí)刻是23時(shí)39分,按古代計(jì)時(shí)法應(yīng)屬次日的上子時(shí)),且數(shù)十年中再未有朔旦立春日。因此幾乎完全可以肯定,顓頊元年是前2302年。另外,因?yàn)轭呿準(zhǔn)鞘飞系谝淮我砸聻檎拢郧?302年2月23日是第一個(gè)與今相同的農(nóng)歷春節(jié)(史上多次因朝代更替而改正朔,直至漢武帝后才基本穩(wěn)定以來)。 關(guān)于顓頊在位時(shí)長,《史記》、《帝王世紀(jì)》、《今本竹書》皆言78年,而《路史》卻記載為76年。筆者傾向前說,即認(rèn)同在位78年。是故推定,顓頊元年為前2302年,末年為前2225年。而青陽氏窮奇則自前2313的至前2303年,合計(jì)在位11年。 高陽氏第二任君主當(dāng)是梼杌,即“四兇”之三、顓頊的不才子。與窮奇相似,梼杌形象多存于《山海經(jīng)》。不過在《路史》中曾有一段話“帝崩,而元子立,襲高陽氏,是為孺帝,尋崩,而帝嚳立”。這個(gè)“元子”應(yīng)該就是梼杌。如按字面解釋,“元子”為長子,梼杌則是顓頊謫長子蒼舒。但在顓頊在位七十一年駕崩時(shí),蒼舒應(yīng)該也是至少年過花甲的老者,與“孺帝”又不相符。當(dāng)然也不排除元子是謫長孫、謫玄孫的可能。 對于梼杌年考,同樣要依據(jù)其下任高辛氏帝嚳紀(jì)年來反推。 六、高辛氏紀(jì)年 高辛氏第一任君主是帝嚳。姬姓,名嚳,一曰逡。《今本竹書疏證》引《御覽》云帝嚳在位63年;《路史》也記載“帝生三十而御天,六十有三載”,唯《帝王世紀(jì)》云“帝嚳在位七十年”,兩者相差七年,本文取63年說。繼帝嚳者為其子帝摯,《史記》、《帝王世紀(jì)》、《御覽》、《今本竹書疏證》等眾口一詞認(rèn)定帝摯在位九年,《路史》也是如此:“高辛崩,而帝摯立,襲高辛氏。帝摯之立不善,九載以其仲立,是為堯”。據(jù)此,可以明確的高辛氏的繼承順序與年數(shù):帝嚳在位63年,傳于帝摯;帝摯在位9年,禪于帝堯。高辛氏一朝二帝72年,以帝堯元年前2145年反推,可知帝嚳迄止為前2217年至前2155年,帝摯迄止為前2154年至2146年。在此,特別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帝嚳元年即前2217年恰逢甲子年,而帝嚳將高陽氏以寅月為正月,改同于黃帝以子月為正月,正是因?yàn)榈蹏窟x定在甲子年、甲子月代高陽。而且,這也為前文中推斷的少昊甲子年建丑正、朔旦小寒代有熊氏,顓頊己亥年建寅正、朔旦立春代青陽氏這一論述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以帝嚳反推高陽氏梼杌,可知其迄止為前2224年至前2318年,合約7年。另,路史提及梼杌時(shí)曾注明“尋崩”,古時(shí)“七(或八)尺曰尋”,不知此處“尋崩”是否可理解七年而崩?此外,《帝王世紀(jì)》記錄帝嚳在位年數(shù)與其它史書相差7年,應(yīng)該是將梼杌七年列入帝嚳在位年中,因有多部史書言顓頊直接傳位帝嚳,無未記錄梼杌。 在“四兇”之中,居末的是縉云氏不才子饕餮。按前三兇的對應(yīng)推理,饕餮即為帝摯,故縉云氏應(yīng)是帝嚳的別號,《路史》注解也提到“古史X(異體字)云”,漢許慎《說文解字?jǐn)ⅰ酚性啤翱N云相黃,共承高辛”,不知是否為該說法的注腳。 七、陶唐氏紀(jì)年 陶唐氏即帝堯,伊祈姓,名放勛。《史記》言帝堯仍帝摯之弟,皆為帝嚳之子,此說應(yīng)不可信。按帝堯即位時(shí)帝嚳冥壽高達(dá)102歲(陽壽93歲另加帝摯9年),而帝堯即位時(shí)僅21歲,兩代相差不就有80年。《今本竹書》引《宋書——符瑞志》言“高辛氏衰,天下歸之”,也證明是陶唐氏代高辛氏。《史記——五帝本紀(jì)》、《資治通鑒外紀(jì)》、《路史》、《帝王世紀(jì)》、《論衡——?dú)鈮燮方栽啤皥蛟谖痪攀四辍!笨芍赖蹐蛟谖黄骨?145年至前2048年。 八、有虞氏紀(jì)年 有虞氏即帝舜,姚姓,名重華。帝堯崩后三年正式即位,然在位有50年(《路史》、《資治通鑒外紀(jì)》)與39年(《史記》)兩說,相差11年。個(gè)人傾向于在位于39位,所誤11年,應(yīng)是攝政八年與大喪三年之和,《史記——五帝本紀(jì)》云“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資治通鑒外紀(jì)》也小注“(舜)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崩”。故帝舜在位迄止前2045年至前2006年。 九、結(jié)論 “五帝”時(shí)代帝王世系年表 2、有熊氏 3、有熊氏 4、青陽氏 5、青陽氏 6、高陽氏 7 、高陽氏 8 、高辛氏 9、高辛氏 10、陶唐氏 11、有虞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