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教育倒了,但優質教育不能倒,媽媽這樣做,會傷孩子一輩子】 優勝教育倒了,這家做了17年的頭部教育品牌也死在了今年的10月。 優勝教育,就是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的那家教育機構,曾經叱詫風云的大企業,一度做到年營收30億的規模,沒想到在疫情的影響下竟也轟然倒塌。 誰能想到當年還坐在BOSS席上神采飛揚構建著宏偉藍圖的陳昊,如果只能賣車押房貸款來還賬。 優勝教育倒了,倒在陳昊嘴里說的黎明前夕。倒在ST做價5億元的收購前,因為經營持續惡化,收購也取消了。陳昊沒等來資金進入,優勝也沒等來接盤俠。 優勝教育倒了,但優質教育還是不能倒的。倒下了優勝教育,還會有優利教育,勝利教育出現,但如果優質教育倒了,那就是真的倒了,再也沒有出現的可能。 教育,是一門大學號,不是誰都敢說自己會教育。哪怕是老師,也不敢說自己真懂教育。 學校有老師教育,家庭有父母教育,受教的都是孩子,都是學生。但在家庭教育中,媽媽如果做了這樣的事情,會傷孩子一輩子的。 3歲半的小孩子,坐在媽媽的懷里耍鬧,不斷的拽媽媽的衣服,拽一下拽的,把媽媽的衣服都拽的變樣了。 媽媽坐在那里一心惱火著周末要加班的事情,面對懷里的孩子不斷的拽衣服,先是說了幾句不讓孩子拽,可是沒有結果。在孩子又多次拽了之后,厲聲呵道“真煩你,再拽把你扔到外頭”。 就這一句話,剛才還滿臉笑容調皮的小孩,立馬收住了笑容,撅起了嘴,嘴部抽動著掩不住的想要哭。原本還活潑亂動的身子,一下子靜了下來,在聽到媽媽的厲聲批評中,沉默地往媽媽懷里鉆想要得到溫暖。可媽媽一個冷眼相看,讓小孩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坐在媽媽的懷里,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又不敢哭又傷心的難受。 一番冷漠后,小孩子不再動了,變得異常安靜。內心十足的委屈和傷心,為什么媽媽要吼我,為什么媽媽要把我扔到外面,為什么媽媽不喜歡我了…… 安靜的孩子內心要思想著什么,雖然他不會說,不會表達,但他用肢體語言表達著自己的傷心,他想要媽媽一個溫暖的擁抱,也讓媽媽對他笑一笑,緩解他害怕的情緒。可他沒有得到,坐在媽媽的懷里即使有體溫,內心也失去了溫度。 坐在一旁的爸爸,見孩子不再活動了,抱過來想要哄孩子睡覺,也許睡著了也不再傷心了,也許睡覺了夢里就有媽媽的道歉和擁抱。 厲聲批評,沒有錯,孩子調皮大可以批評,甚至打一巴掌制止也沒錯。可不該對孩子說,真煩你,真想把你扔到外面。這樣極傷孩子心的,“我做錯了什么,媽媽會煩我,我哪里做的過火了,媽媽要把我扔到外面。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媽媽是不是覺得我是累贅……” 孩子雖小,但情感豐富,尤其是3~7歲正是孩子情感的發育期,是與爸爸媽媽建立情感聯結的最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如果孩子感到的都是來自父母的嫌棄,他還能有什么安全感而言,他還去哪感受來自最真最深的關愛呢。 在往后的成長歲月中,內心的小孩是受傷的,哪怕他忘了,但在潛意識里依然會有絲絲感受,那就是父母不喜歡我,他們討厭我,要不怎么說對我說煩我,想把我扔外面。 批評孩子一定要注意用詞,比如孩子不停的拽衣服,說了幾次還是不聽,可以對他說再拽就打手了,再拽就把屁股了。而不是說我煩你了,想把你扔外面。 前者是讓孩子知道打他,是因為他做錯了事而受到的懲罰,并不是媽媽不愛他。而后者雖然沒有打,但語言的冷暴力比真正的打孩子身上還讓孩子心疼。后者的我煩你了,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孩子幼小,他并不能清楚的分辨出媽媽此時說的煩他,是因為他沒有聽媽媽的話,而讓媽媽生氣。他只會覺得媽媽突然就不喜歡我了,媽媽不愛我了,我在她心目中不重要了,我是不是可有可無了,那我以后還能不能在媽媽懷里撒嬌了。 而孩子在聽媽媽的厲聲呵斥后的沉默冷靜,就是內心的掙扎。他原本拽媽媽的衣服,就是一種撒嬌行為,可媽媽吼他后,他想鉆到媽媽的懷里緩解一下尷尬,可媽媽沒有回應他,還是沉浸在她的不開心中,而她的不開心只不過是因為周末要加班,并不是真的煩孩子和討厭孩子。可孩子,他哪里知道,他永遠也不知道那是媽媽另類的愛。 優質教育,是需要耐心與愛心的。沒有耐心,你難以用平靜心來對活潑調皮的孩子進行教育與引導,只會將你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沒有愛心,你無法傳遞出最真的情感,無法與孩子進行靈魂深處的交融。 教育,并不是以長者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教育也不是用厲聲呵斥才能讓孩子聽話。 再看看那些長大后乖乖的孩子,哪個不是曾經受過傷的天使,當他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內心那個小孩會不由得發抖,因為當年的他就是那樣被傷害的。 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長,做父母的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言行,別讓不經意的言語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