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智綱智庫成都中心項目總監高文山關于《王志綱論戰略》讀后感文。 王老師的《論戰略》一書面世后,我陸續推薦給一些不同行業的朋友,反饋很多,其中一位朋友的評價很有代表性,他說此書至少需要讀三遍,方能領悟其中精妙,讀第一遍感覺云里霧里,讀第二遍似有收獲,讀第三遍茅塞頓開,字字珠璣,筆底煙花,書中很多見解和觀點對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行業前景、如何解讀工作中的問題、乃至如何處理家庭關系,都很有幫助。 作為智綱智庫的一員,我更是深受《論戰略》一書中很多要義的濡染,個中的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不僅是我平日里策劃咨詢工作必備的良兵利刃,更是提升個人戰略思維能力的心法真經。 戰略不是戰略制定者的專利 王老師給戰略的定義是,面臨關鍵階段的重大抉擇時,如何做正確的事以及正確地做事。 跟隨王老師學戰略、做咨詢已十年有余,親眼見證過許多老板的沉浮起落,最大的感受是,不論是那些只顧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埋頭做產品,專心扣細節,事無巨細,鉆牛角尖的老板,還是那些八面玲瓏,吹糠見米,只愿意賺快錢的機會主義者,在傳統房地產發展高點的通道中,或多或少都取得了成功。 但伴隨著賽道的轉換和玩法的改變,這些人要么沉淪不振,要么在轉型的泥潭中苦苦掙扎,總之,昨日名利隨風去,江湖不見君蹤影。我并不否定他們曾經的成功,而是惋惜于他們常常忽視戰略的重要性。 反觀一些有戰略遠見、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家,看得清路,沉得住氣,穩得住陣腳,不僅有“長計劃”,還有“短安排”,最后不但轉型成功,還成為新賽道的領跑者。究其原因,無非“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背后是老板的戰略視野、戰略思維、戰略預判、戰略決策、戰略定力等系統在起決定作用。 由點及面,不僅僅是傳統房企,實際上大到國家、城市和區域,中到各行各業的企業主體,小到身處時代洪流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戰略思維,否則將“不審勢則寬嚴皆誤”,終究穿不透時局的迷霧,消匿在狂風駭浪中。 為什么我們需要東方式戰略 王老師經常講,千金難買回頭望。對過往的復盤、總結、反芻,是應該被傳承的教義源泉。盡管戰略一詞通常與未來相聯系,但理解規律則要向后看,因為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未來。 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古代直觀和樸素辯證思維方式、中世紀神學思維方式、現代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和大系統的思維方式,他們都在戰略思想史上留下痕跡。到了商業戰略當道的今天,更是百家自有百家言,定位學派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分析過程,結構學派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變革過程、文化學派認為戰略形成是集體思維的過程、企業家學派則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愿景構筑的過程……一時間眾說紛紜,亂花迷眼,雖然這些解構都對,但是都不全面。 改革開放之初,當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還在小打小鬧,力圖通過小修小補來擺脫中央計劃經濟困境的時候,鄧小平已經明確主張中國要探索一條“新路”,考慮的早已不是“治標”,而是要“治本”。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種具有長遠眼光的戰略思維最終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我們又到了一個歷史關口。《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把新冠疫情看作是歷史的分水嶺,稱之為今后的世界將分為“新冠前世界,新冠后世界”。危機不僅僅帶來麻煩,也蘊藏著無限的機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這是最考驗我們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決斷能力的時候。 挪威學者約翰·加爾通認為帝國對世界統治靠的是一整套迷糊人的光環,如美國作為“山巔之國”,肩負文明開化的使命,其制度和文化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一旦這種“魔力”在人們心中消失,帝國就走下神壇,直至崩潰。抗疫的潰敗,無疑是美國模式乃至整個西方模式“魔力”消失的關鍵年。 當西方的戰略理論在逐漸失靈,不再能解讀變幻莫測的時局時,能夠進行長遠戰略思考和規劃的只有中國。 這是一個數千年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的現代國家之疊合,她有“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的戰略哲思,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文化傳承,更有“虛懷若谷、師夷長技”的戰略胸懷,在亂云飛渡的今天,世界呼喚東方式戰略智慧的復興和繁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智綱智庫在這一歷程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大心法,快速提升你的戰略能力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深感戰略還是距離他們很遙遠飄渺,或者知曉了一些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的要點,但并不懂如何應用。 就如同我自己,加入智綱智庫之初,也“死記硬背”了一些方法論的口訣,但每每在做項目的過程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經常感覺言之無物,不得其要。 十年摔煉,方覺浮光掠影,窺得了一些皮毛,總結起來,對我個人而言,智綱智庫的諸多心法中,有三大心法,對于快速提升一個新手的戰略能力最為有益。 第一,認識升維 智綱智庫常常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來解剖一件事情:空間維度上,跳上月球看地球,時間維度上,站在未來看今天。 在很多人看來既大且空的兩句話,實際上蘊含著我們不同于其他同類公司的核心能力,即跳出事物本身看事物的戰略視野。 經常有其他公司的同行問我:“你們調研訪談的部門、收集的資料、考察的項目并沒什么特別之處,而且大家的咨詢報告也都是從宏觀、中觀,再說到微觀,但為什么你們的方案很容易獲得肯定和通過”……很多同行公司也經常效仿智綱智庫的報告撰寫形式,從國際形勢談到到國內政策、從省市戰略羅列到區域規劃,洋洋灑灑,堆文砌字,最后落到房地產的戶型分析。 孰不知,智綱智庫是通過對宏觀態勢的分析和把握,通過把不相關的要素整合提煉,牽一發而動全身,襟三江而帶五湖,經過分析解構,一是給決策者進行認識上的提檔升維,二是把項目撥正到規律的通道中,三是打通要素之間的關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那么,究竟如何快速對認識進行升維? 對于老板而言,快跑的未必得贏,力戰的未必得勝,認識升維,就是要先跳開眼前的誘惑和困擾,從去關注用戶(客戶)的長期價值,關注用戶(客戶)最本質的需求,多把眼光放在為客戶創造價值上,至于方法、路徑、認知,無非都是實現這一核心戰略的手段。 對于個人而言,認識的升維就以更高的眼光、更大的格局、更廣的視野,拿望遠鏡看路,拿放大鏡看自己,保證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只有這樣,不論你從事什么行業,遇到任何難題,都能從容地進行剖析解構和應對。 第二,直至本質 王老師常引用電影《教父》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那些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雖然戰略是可能性的藝術,但背后做功的,恰恰是對規律和本質精準把握。 是不是戰略高手,不在于知識面如何之廣、掌握的信息如何之多,而在于是否能直指本質。事物的本質是其骨架和血肉,文化點綴、概念主題、表達手法等,是其外衣和包裝,所以戰略制定的邏輯應當是先構建骨架和血肉,再穿外衣和包裝,而常規的規劃公司、廣告公司、營銷公司,主要精力就是拼命找主題、造概念,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外表華麗,內里空洞,既沒有根,也沒有“魂”。 成功的戰略,是大道至簡,戰略越精煉,就越容易被記得住、越容易被徹底地執行。戰略如果太復雜,將容易變形走樣,最終失敗。此外,對戰略的精煉表達也同樣重要,思考可以天馬行空,表達想法則需要謹慎小心。 第三,知行合一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我十多年的項目實踐中,經常會有客戶委托我們“炒回鍋飯”、“煮夾生飯”,什么意思呢?就是甲方出于照顧關系、節省費用、輕看民間智庫等等各種原因,委托體制內的學者、教授、專家為其提供咨詢服務。 這些專家學者名片上的頭銜正面印不下印反面,講起理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確實能夠自圓其說,聽者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回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上,他們往往環顧左右而言他,答非所問,避重就輕,或者把講過的理論再講一遍。情非得已,只好委托我們,重新找魂、找路、找體,解決他們的核心問題。 王老師經常講,專家是深刻的片面,官員是淺薄的全面,以前我們總當作笑談來聽,但歷經了諸多“炒回鍋飯”的案例后,我才深刻理解在這種辯證的矛盾中,智綱智庫作為第三方,有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知行合一、動態把握、解決問題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學者們來說,戰略是一種精雕細鑿的理論,用推演、數理、邏輯的方法,把思想變成規范的學術。 但對于智綱智庫來說,戰略不是高束于閣樓之上的學問,而是生動的,復雜的,日復一日的實踐。 27年來,我們積累了上千個經典案例,通過深度介入,解讀其臺前幕后,總結其共性規律,才有了《論戰略》這本書中的凝練和沉淀。知行合一,也就不是常掛在口頭假裝讀書人的一句箴言,而是真正能讓我們在每一次強手如林的過招中,保持獨立見解、直擊客戶的實際問題、繼而創造價值的核心法寶之一。 當然了,成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但簡單并不代表容易。知行合一的內功心法,不是讀讀王陽明的心學典籍就能獲得,需要長期的實踐積累,一定要躬身入局,有一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理論結合實際并作用于實際的過程。 知行合一,就是要善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役中修正戰略,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戰略,因為它不是一劑“百靈散”,畢竟“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于模仿以往英雄們的事跡,把它用于新情況中”。 知行合一,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里講的絕不是對付騎兵的戰術要領,而是要抓大放小、時時聚焦戰略重點的心法教義。 對戰略的理解,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不斷變化,每一次復盤反芻,都是升華深化的過程,因此,戰略的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是需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常講常新的永恒話題。相信自己也會永葆一顆戰略咨詢者的初心,跟隨著智綱智庫的腳步,不斷精進。 編輯:王一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