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農,手提三尺劍,千群雄逐鹿中獨占鰲頭,一統天下,開創了兩漢王朝四百年的基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但楚漢之爭中的英雄,從來不姓劉,而是姓項。 司馬遷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雖然笑到最后的是劉邦,但真正的英雄,卻是那個西楚霸王。相比劉邦的游手好閑,項羽自幼便學習“萬人敵”;相比劉邦的自私自利,項羽更加重情重義;相比劉邦的玩弄人心,項羽更加直率坦誠。劉邦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但真正的英雄一直是那個西楚霸王。 不僅野史上對劉邦的人品評價低,就連正史上對劉邦人品的評價也不高。司馬遷自己也在史記中說;高祖好酒及色。反觀史書對項羽的評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有人認為項羽剛愎自用,但在我看來,那是他作為英雄的霸氣,作為霸王的高傲。 縱觀項羽短短的一生,他對于或興或亡的結果,似乎從未特別留意過。事實上,項羽自始至終對于結局怎樣確實是毫不關心的。看重結果的不是項羽,重過程輕結果的英雄才是項羽。項羽滅亡秦國,做諸侯統帥完全是順勢而為、率性而為,無意而得之,這與劉邦刻意先入關破秦搶王形成鮮明對照。如果說項羽有做王的念頭,憑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搶在劉邦之前入關,他之所以北上與秦軍主力決戰,根本不關心“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的約定,就因為他本是一個只重過程而不重結局的絕世之雄,這個率性而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人生本是一臺戲,這臺戲被項羽表演得淋漓盡致、精彩至極。項羽把人生這出戲演得自然真純、酣暢淋漓,看不見絲毫是非功過、成敗得失的瞻前顧后。 反觀劉邦,他的人生不能說不精彩,但他在人生這臺戲中,一定很累。史書記載,劉邦被項羽擊敗倉皇逃竄時,在樹林中碰見了自己年幼的女兒和兒子。隨行的隨從將兩人抱上馬車,劉邦卻為了減輕馬車的重量,數次將自己的親生子女踹下馬車,這也間接造成了漢惠帝劉盈的懦弱;在項羽威脅劉邦要烹殺他父親時,他卻說:“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他的人生充滿了刻意的表演和無盡的虛偽。他不在乎過程,他只要結果,他只要成為那個至高無上的皇帝。為了這個位子,他可以拿親情去換,他可以放棄一切。當他坐到那把椅子上時,他也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美人和寶馬,似乎是英雄的標配。霸王與虞姬的愛情,不知讓多少人為之流淚;霸王對烏騅的愛惜,也是由于他骨子里那份英雄的傲氣。項羽有著在我看來完美的人格,不屈、不傲、親兵、為民。有人說他剛愎自用,他卻不知項羽為求將時收服英布是何等豪情,只身一人來到英布的山寨,獨臂舉起千斤鼎,大丈夫亦莫過于此;有人說他有勇無謀,但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巨鹿,有秦帝國的核心部隊,秦末最杰出的猛將,章邯,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將軍,天才的項羽不懼怕他,以三萬精兵三天時間為限,每人都報死而后已的決心渡河,無不以一敵十,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一時間,威震天下,名揚四海,天下諸侯莫敢仰視。說他婦人之仁呢,這很容易讓人誤解,項曾三次放走劉邦,這正說明了他重情比過江山,放走劉邦因為劉邦是他的兄弟。 而劉邦成為皇帝后,卻向幫自己打天下的兄弟舉起了屠刀。他曾經給自己的每個兄弟都發了一塊丹書鐵契,也就是后人說的“免死牌”。但帝王的契約承諾,從來都是一紙空文,劉邦也不例外。就算是用最堅固的鐵鑄成,也會輕易地被摧毀碎裂。世人皆道,兄弟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富貴。當年這丹書鐵契發下來,鐵契還嶄新得閃閃發亮,而劉邦的屠刀便已經落下。所以丹書鐵契在之后便不被稱為“契”,而是“券”這種充滿交易意味的字眼了。而帝王的背叛,重點其實并不是“叛”,而是“背”。那種表面上笑語盈盈,暗地里卻擦亮屠刀,才是最可怕的。劉邦為每個功臣都頒發了半塊丹書鐵契,然后自己留下了另一半,藏在金匱石室之中。表面上是和睦如初,但私下卻如鯁在喉,待帝國安定之后,便按著那些免死牌上面的名字,一個接著一個地除去。這根本不是免死牌,而是催命牌。相比劉邦所做之事,項羽可謂是仁至義盡了。 真正的英雄,即使失敗了,也輸得有氣魄,輸得有英雄的豪情與形象,這樣,人們才能把他稱為英雄。劉邦贏了,他是一個帝王,但不是英雄。項羽輸了,但他,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1719字) 李曉輝,涉縣第一中學18實驗2班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