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事業?黃州儋州惠州。 這是蘇軾自題生平總結和評價,讀之令人握腕惋惜,慨嘆不止。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全能型文化巨人。千古之后,再無蘇軾,千年之間,唯此一人! 他似乎窮盡了生命的可能性,窮盡了中國文化的可能性。他抵達了生存的廣度與深度的極限。是中國士大夫完美個性和人格的化身。 他才華橫溢、瀟灑不羈、仁愛慈柔、個性不隨。他的曠達、堅韌、正直、寬容等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流芳千古,更讓后人在感動之余,有所沉思、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號稱“北宋第一慘”的蘇軾一生受盡貶謫、流放、牢獄、污蔑……盡管仕途上一貶再貶,但他從不氣餒,總是很投入地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無論淪落到什么地步,總能活得比別人瀟灑滋潤。 一蓑煙雨任平生,逆境還看蘇東坡。現在我們跟隨歷史的足跡,一起去聆聽被命運捉弄的蘇東坡,教你如何笑對人生。 一, 被貶湖北黃州 蘇軾入朝為官之后,他就一直反對由王安石領頭的“新法”一派,再加上當時的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很大,這也就間接阻撓了“新法”的推廣,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強烈的不滿,他的政治對手將他所有詩詞收集起來,成為在朝堂上攻擊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對他的不滿。 在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在密州為官。因“烏臺詩案”,蘇軾與司馬光、王洗、張安道、范縝、黃庭堅、米芾等四十多人有呤詩唱和往來,被當朝政客以“訕謗圣上,擾亂朝政”的罪名入獄。
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事已經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黃州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個有山有水、風景如畫的地方。蘇軾被貶黃州后,看到黃州的菊花,果然秋天落瓣,頓感羞愧,更加仰慕王安石淵博的文學修養,豐富的人生閱歷。 被貶期間,他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被發配到黃州,吃貨的本色暴露無遺。他創造出一道流傳千年的名菜——“東坡肉”。 二, 被貶廣東 惠州 元祐四年,蘇軾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率眾疏浚,動用民工20余萬,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當年去西湖的時候,我還不知道這一段典故,再游西湖時,我想一定會感受不同。 他把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名曰“蘇堤”,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后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至此新黨勢力倒臺。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但是這一次蘇軾可以說是很無辜的,守舊派的領導人物,當時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變法派抓住機會一度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守舊派因此被變法派大肆打壓,蘇軾也因為一貫所站的立場,再加上當時的他是元祐黨人的領袖,被變法派全面打壓,他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宋哲宗八年十月,蘇軾被貶謫到惠州。但是蘇軾是一個十足的樂天派,被貶后心里面也怡然自得。 時值深秋,蘇軾看見驛站邊的樹木依然翠綠欲滴,便問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樹,小吏回答是荔枝樹。生平酷愛甜食的蘇學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 惠州地處嶺南,氣候溫暖,一年到頭甜瓜香果不斷,其中以出產荔枝、龍眼、柑橘、楊梅等超甜果類出名。 還有一道名菜不得不提。發配到惠州,蘇軾又把東坡肉跟梅干菜結合起來,烹飪出“梅菜扣肉”。 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魚得水,大飽口福的同時心滿意足地賦詩一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
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三, 被貶儋州(今海南省儋縣)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這次被貶的原因比上次更簡單,新派雖然已經在朝堂上占了上風,但是為了將舊派徹底壓的再無出頭之日,新派對舊派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規模的打擊,所有的舊派人員被貶了一遍之后,為了以防萬一又再一次被貶遠,蘇軾也在其中。 1097年,已經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到了中國的南部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此地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 儋州是蘇軾生命中最艱難的歲月。那個時候海南島還是一個蠻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嚴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選場地。 他曾將自己的路線形象地描述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說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個半月形的弧線。 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遠,你造不了反,發點兒牢騷也沒有人聽得見的。家破人亡的蘇軾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準備。“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 蘇軾在海南詹州時的處境是這樣的: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泉。 即使在這種惡劣環境中,蘇軾做了三件事:第一,讀陶淵明的詩;第二,著書立說;第三,鼓勵后學。蘇軾居然辦起學堂,教起了書。培養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第一位進士符確。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蘇軾貶謫海南時,創制的“東坡笠”流傳了近千年。蘇軾還設計脫戴方便的高帽,謂之“子瞻樣”(東坡帽)。 蘇軾發明了“自來水”。他得知廣州人苦于飲用水含堿,建議“于巖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續處以麻纏漆涂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用竹管引山澗水的方法,被沿用很長時間。 而江蘇宜興丁蜀鎮窯場的一種叫做東坡提梁壺的茶壺,發明者就是蘇軾。 后來蘇軾離開的時候寫了一首《別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以此表達自己的留戀和離別之情。 而現在的海南還流傳至今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 在艱苦的環境里,蘇軾的筆并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在儋州創作了詩詞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書信40余篇。《書傳》一部,并對《易傳》和《論語》進行修訂。他用年邁的生命歲月書寫出了人生與文學的輝煌。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的魅力是一個永恒的謎,千百年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難望項背的文學成就和獨步天下的文豪風范,歷經再多磨難,他總是那么瀟灑豁達,自有一股豪俠之風,令人蕩氣回腸。 蘇軾不僅具有曠古爍今的絕世才華,還有著高貴的人格品質,使他獨領風騷。上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外國人都成為他的粉絲,使九世紀的后半葉成為文學藝術上的蘇東坡時代,這是一個非文化巨人所不能及的獨一無二的現象。 蘇軾的處世哲學就是在己體道。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大的快樂。” 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乞丐平民。 有人評價:學習他的生命哲學,可得“清歡”;學習他的藝術哲學,可得“境界”;學習他的工作哲學,可得“欣然”;學習他的處世哲學,可得“超脫”;學習他的交往哲學,可得“天真”;學習他的生活哲學,可得“趣味”。 從政40年,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竟被貶謫流放了33年。最高時,做過中央部長、皇帝秘書。最低時,做過縣處級民兵副團長。在官場,他從不違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你做得好,我就點贊;做得不好,我就拍磚。”無論何種境況,都本性為人、本真示人、本色待人。 真實而不虛飾。表里如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發于心而出于口,敢于坦露自己的心襟肺腑,勇于表達真實情感和喜惡愛憎,雖因詩文獲罪而屢遭貶謫,亦不改弦更張,淳厚而不做作。 蘇軾一生樸實無華,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他極富悲憫情懷,在密州時收養棄嬰數十名;在惠州時收葬暴骨,施醫散藥,療救孤苦…… 他親和尊重他人:對所有人包括曾經排擠甚至是誣陷過自己的人,都抱有親、愛之心,真實、率性、淳厚。 在散文方面,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在詩歌方面,他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在詞作方面,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在書法方面,他被尊為“宋四家”之首; 在繪畫方面,他是中國文人畫開創者之一。 這樣的蘇軾一定是個愛做夢的人,在心胸中繪制屬于自己的藍圖與夢寐,亦是一個飛揚跋扈的人,會以他認為的不甚倨傲的方式去踐行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 他是豁達的,是寬廣的,但他終歸不是一個神人,所有的艱難,所有的苦辛與悲愴終究是積攢在他的底的,而這些又會變成他自我排遣所需要的新的能量。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林語堂曾言: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