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中國民族建筑 土家族是一個多神論民族,最基本的信仰是崇尚萬物有靈。在村寨擇址上認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將許多自然現象神靈化,認為它們和人一樣有“靈”。“風水”就是由于初民社會將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投射在對地形地貌、自然環境的崇拜上而形成的。土家族對村址、建房基地的選擇,都要看“風水”。土家先民在選擇地址上首先考慮的是生產生活的需要,便于靠近田地、捕魚狩獵和保護水源、柴草充足。其次,在選址上也要滿足精神信仰的要求。土家人對“吉”地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村寨前面要“空”,不“空”的話則不宜建房,民間流傳著“墳對山尖,屋對坳”的諺語;二是村前植大樹,拜為神樹,是村寨的保護神。按風水要求,一塊吉地應以山為依托,背山面水,在龍脈之前有一塊平曠的地坪,稱之為“明堂”,明堂之后常有一座較高的山稱為“祖山”,從這里分出支脈,向左右兩側延伸呈環抱的形狀,從而把明堂包圍在中央,由此形成一個以明堂為中心的內向的自然空間。 土家族習慣聚族而居,幾戶或數十戶聚居成一寨,寨子層疊錯落,井然有序。土家族村寨習慣以姓氏作為寨名,如覃家溝、牟家院子、冉家壩、郜家山等。還有的村寨以傳說來命名,比如魚木寨的“魚木”據說就來源于古代的一場戰爭。還有的村寨以地形命名,比如白溢寨。白溢寨東邊有絕壁橫陳,名叫白巖,白巖絕壁筆直如刀削,高約數百丈,崖下夾灣有冰洞,冬暖如春,夏天積水也有數尺那么深,白溢寨由此而得名。白巖絕壁崖左半壁有寨洞,是當年土司避禍屯兵御敵之所,僅一線可通,現在龍床、炮臺、水井等遺跡還依然保留著。 (一)建筑類型 土家族建筑歷來聞名遐邇,尤其是以吊腳樓獨領風騷。土家吊腳樓大多置于懸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下面用木柱支撐,同時為了行走方便,在懸挑處設欄桿檐廊(土家叫絲檐)。大部分吊腳橫屋與平房正屋相互連接形成“吊腳樓”建筑。湘西土家吊腳樓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進,出現了不同形式的藝術風格。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的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腳樓也很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土家族吊腳樓外形結構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單吊式:又稱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支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土家人建吊腳樓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和需要再建廂房。雙吊式吊腳樓的建造較為普遍。 圖 2 土家族雙吊式吊腳樓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后,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層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都適用。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 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征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往往高于正屋。 一字吊:它不是在正屋的廂房起吊,而是在正屋的一頭起吊,正屋與吊腳部分呈“一”字形,故名一字吊。這種吊腳樓較為少見,在咸豐、宣恩的個別村寨可以見到。 吊腳樓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土家族民居建筑除了具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以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觀。土家族的吊腳樓并不單單處于自然的懷抱中,同時宇宙也將吊腳樓緊緊包圍。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梁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二)建筑空間 湘西地區除土家族以外還生活著苗、漢、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與風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風格和空間排列有特殊的章法,在各民族干欄式民居建筑中最為獨特。土家住宅正屋一般為一明兩暗三開間,以龕子(廂房)作為橫屋,形成干欄與井院相結合的建筑形式。從最簡單的三開間吊一頭的“一字屋”、“一正一橫”的“鑰匙頭”,到較復雜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間為堂屋,后部設祖壇,位置與苗族民居無異。堂屋兩邊分別為火堂 (長子結婚分家后形成兩個火塘),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衛照明的功能。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邊或兩邊各建一個廂房,于是分別形成“鑰匙頭”或“三合水”式的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則由間或廊四面圍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門一般偏置一側,面對大門為廂房,進入天井后轉折到達敞廳或敞廊,城鎮的“四合水”布置則恰好相反。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為一體。雖然也有道教、佛教、天主教的傳人,但是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土家族的本土信仰。因此土家族的神圣空間多與其宗教信仰相關。 (一)村寨的神圣空間 自然崇拜是各個少數民族比較普遍的信仰形式,是初民對大自然的一種敬仰和崇拜的信念。由于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初民生活幾乎完全受到大自然力量的支配。各種自然物或自然力量比如水、火、山、石、太陽、雷、電以及風等隨時都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安穩。原始社會的人們由于相關知識匱乏,因此無法理解這些自然現象。久而久之,他們對大自然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于是便開始按照自己對自然的認識來理解社會,將人的意志力與自然力量相聯系,認為大自然由神秘的力量所主宰,有自己的生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對人類進行獎勵或懲罰,因此形成了自然崇拜。土家的自然崇拜中,特別信仰土地、山、水以及火。 圖 3 土家族村寨的神圣空間 土家族敬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人的化身,主要職責是保護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土家族敬奉的土地神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包括山木土地、橋梁土地、田園土地、長生土地、青苗土地。相傳土地公公娶了兩個老婆,一個姓柳,一個姓李。柳婆婆所生的四個兒子都得道成仙,李婆婆生的五個兒子則都沒有成仙,只好都封了土地,專管農事。敬奉土地神在土家族聚居區是十分普遍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前許多土家族地區每隔一里半里就建有一座土地廟。在日常生活及節慶之中,也常常有歌頌土地神的內容。 土家族崇拜梅山神。傳說狩獵女英雄梅嫦為救出被野獸追趕的同伴,犧牲了自己。土家人為了紀念梅嫦便為她修建了神堂。有的山口要道還修建了梅山廟,供狩獵者敬拜。土家人喜歡狩獵,善于馴養獵犬,男孩從小就要學習放獵槍、安獵套、置孔明槍、使魚叉等狩獵技巧。正是由于他們喜愛狩獵,每逢出獵必拜梅山神,以求平安和多獲獵物。 土家族敬奉火神,他們有多種火神,人們用巖石板建小廟祭拜。有的也供奉焚山神。傳說焚山神蛇身牛首,掌管人間煙火,常燒山焚屋,還有的說他用火燒山林是為了驅趕毒蛇野獸,保護村民。 土家族敬奉水神。土家山寨里面,一般都有水井,傳說水神就居住在水井里面。人從生到死,皆受井水哺育,因此逢年過節,土家人都要崇拜水神。 因此,土家族村寨的神圣空間遍布在村寨的周圍,體現了一種超脫的宇宙觀,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房屋內的神圣空間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中一種極為普遍的重要形式,以血緣世系為紐帶的氏族、家族的發展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更迭、延續,使祖先觀念和靈魂觀念牢牢結合。將已故先人的在天之靈,一代代升入神位,成為氏族、家族延續最可靠的保護神。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源遠流長,經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也各有不同,最久遠的祖先觀念是氏族始祖神崇拜。土家神話中的創世始祖有《衣羅娘娘》,講述衣羅娘娘用植物創造人類。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有傳說《巴山老祖婆》,說巴子從武落鐘離山出,春巴媽帕留巴子共居,春巴媽帕又稱巴山老祖婆,是生育女神,他們的子孫就是土家人,鄂西土家族多尊廩君(巴子)為其始祖。還有湘西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八部大王》的傳說,說苡禾娘娘食山茶而孕,生下八兄弟,是為八部大王,過去湘西很多地方都建有八部大神廟,等等。魚木寨土家人的祖神崇拜主要是家庭祖先,相信他們的靈魂不滅,把鬼魂觀念和血緣觀念融合,使之成為超自然力量的一部分,這是他們原始宗教信仰雛形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主要體現是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各種傳統習俗中。 土家文化當中,人與神祇,以及祖先共同居住是土家族建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在房屋內為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設置了接受全家人供奉的空間,這個空間主要是在堂屋的神龕或者相當于神龕的位置。其次是灶屋,人類還認為在民居的牲畜圈、磨坊等旮旯都有神魂。在不同的少數民族房屋中,神龕的位置、功能和形式各不相同,建筑中的神居空間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 圖 4 土家族民居內的神龕 土家族的神龕大都設在堂屋的后壁上,中部橫襯一塊木板,叫神臺,上面放置土家族的始祖神儺陀爺爺和儺陀娘娘、黃香爐、香蠟草紙、頂端罩塊木板,叫火焰板,用于防火。這就是土家建筑中的神圣空間。 ![]() ![]() 土家族民居建筑的裝飾物主要以雕刻、彩繪和結構布局為主。雕刻主要分為石雕和木雕,采用的技法則為浮雕和鏤空雕。土家的彩繪基本上以紅、黃、綠、青、黑這五色為主,采用題材主要是歷史典故、生活情節、梅蘭竹菊、花鳥蟲魚、琴棋書畫等。細部裝飾的主要對象集中在墻、窗、門、梁、柱、棋、天花板、屋脊、朝屋等部位。這些雕刻、彩繪和結構布局使土家民居的藝術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圖 5 土家族精美的民居裝飾 ![]() ![]() (一)村寨內的社會空間 土家族民眾集會的地方叫做擺手堂,是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土家族擺手舞的流傳地域十分寬廣,《永順府志》《永順縣志》《龍山縣志》《來風縣志》等清代志書中,對擺手堂均有詳細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甚至更早,湘西永順、龍山,恩施來風、宣恩等縣,凡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擺手堂。每到春節,土家群眾不分男女老幼,身穿節日盛裝,聚集擺手堂前,在梯瑪或掌壇師的引導下,“男女相攜,翩躚進退”,跳起纏綿的擺手舞,唱起歡快的擺手歌,表演各種藝術節目。 圖 6 土家族擺手堂 (二)民居內的社會空間 土家族民居內以“火床”文化為中心。“火床”在渝東南一帶被稱作“火鋪”。火床是土家族住宅活動的中心,做飯用餐、接待賓朋、晚上睡覺以及冬日取暖,都是在火床上進行的。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區,甚為寒冷,每年需取暖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高山地區則在半年以上。火床作為取暖場所,中間設有“火塘”,塘內架柴生火。到了冬天,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坐到火床上取暖。火塘還有一個作用是做飯。火塘里面有一個鐵質的圓形三腳架,做飯的主要器具是鼎鍋。鼎鍋是鐵質的,主體呈圓柱形。圓柱的直徑大約是16~32厘米,高約16~20厘米,上面有鐵質的蓋。鼎鍋底為尖端向下的倒圓錐形。做飯的時候,將鼎鍋置于三腳架上,下面直接燒火。 火床也是接待賓朋的一個重要空間。土家族人以火鋪代凳,勞作回到家里后,便坐在火床上歇息。一旦親朋好友,鄰居們到家里來之后,馬上請去火床上坐。由于武陵山區氣候比較潮濕,坐臥火床也可以抵擋潮濕。所以,對于土家人來說,火床有著極其特殊的作用。當然,火床的多功能并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多功能特征,它是床灶不分、床凳不分、床與取暖用具不分、床與客廳不分的產物,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具有典型的原始性。 同時,火床文化還具有其社會學意義上的價值,因為火床是土家人進行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場所。無論親疏或者男女,及至外來的客人,一到家里,就上火床聊天互動,沒有任何避嫌。火床展示了土家人熱情好客、直率豪爽和淳樸坦誠的性格,體現了土家族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同時,在這里,既不講究男女有別,也沒有男尊女卑。從這一點上可以說,火床文化是土家族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 圖 7 土家族民居內的床 ![]() ![]() 土家族的住宅建筑,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四次重大的變遷:第一次是唐宋以前;第二次是18世紀30年代“改土歸流”以后;第三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20世紀50年代;第四次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 在唐宋以前,封建王朝對土家地區基本談不上管束,土家先民還處于半原始時期。生產靠刀耕火種,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相當一部分還處于原始狩獵狀態。其“住房”是由樹枝樹葉搭建的“三穩”,又名“窩屎棚”,遮風避雨功能很差,如果遭遇豺狼虎豹的襲擊,只能坐以待斃。當時,他們與自然抗爭的能力還很差,尤其是野獸蛇蝎對他們構成的威脅最大。為了生存,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樹的枝葉和藤條在大樹腰上扎結為屋,上可以利用樹葉遮風避雨,下可以脫離地面,以躲避野獸的侵襲。由于這種“房屋”懸在空中,下面沒有任何支撐,故名——吊腳樓。 在土司時期,土司居處富麗堂皇,磚瓦鱗次,綺柱雕梁,極盡奢華。其屬下官吏的住處,雖然可以豎梁柱,四周立上板壁,但不準蓋瓦。一般土民只能叉木架屋,編竹為墻,樹皮或茅草蓋房。如果有蓋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這些規定,是農奴社會等級制度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 “改土歸流”以后,各地流官在嚴禁男女混雜坐臥“火床”的告示中,對土家族的住宅明確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臥室宜分別公媳,分別男女,分別內外;二是男女不得混雜坐臥“火床”;三是宅內須供奉祖先。 圖 8 土家族現代民居 在發出這些禁令的同時,也發出了“弛蓋瓦之禁”,即土民蓋房,亦可蓋瓦。據西陽州志的記載,經歷了近半個世紀以后,蓋瓦者僅十之二三。但是“火床”從永順第一任知府袁承寵開始禁止,至第三任知縣王伯齡仍在發出同樣內容的告示,說明禁了十余年之后,男女混雜坐臥“火床”的情況仍較普遍。 在“改土歸流”經歷了200年以后,即到了20世紀40年代,土家族民居已經有了很大改變:翁姑子媳的居室已經分開;堂屋已普遍設立,并有了供奉祖先的香龕;桌凳與床也已分開,一般來了客人都在桌上用餐;十有七八已經另設爐灶,爐灶有設在廚房的,也有與“火床”共設在一間屋子的;“火床”的設置仍普遍存在,就是20世紀50—70年代的新建住宅,仍建有“火床”。及至21世紀初的今天,進入土家族聚居的山寨,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火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