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 張家口 曾是一個濃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是硝煙烽火彌漫、邊城號角長鳴的古戰場,它還是個名播四海的內陸商埠、旱碼頭,也是人們俗稱的 東口 。
600多年前
張家口堡 庇佑了一方安寧。
張庫大道,溝通塞外重鎮和蒙古草原腹地,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陸路商埠,成為一條遠銷歐亞的國際貿易運銷路線,被稱作“北方絲綢之路”,而這條商道的集散點就是大境門,通過這里做買賣就叫做“走東口”。
400多年前
老通橋 “普濟”而生,搭起了橋東、橋西的第一條聯通線,飽經滄桑,深刻雋永,令我們久久難以忘懷。
100多年前
“咣次咣次”的蒸汽轟鳴聲劃破了晚清張家口的寧靜,那就是詹天佑打造的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同時,鐵路的修建也繁華了一條老街——百年怡安街。
張家口市內的街道上一座寫有“邊關重鎮”的牌坊。
沿著老街走,仍可見居民在過著自己的生活。上班的、上學的、買菜的,騎車的、步行的、開車的,或者只在自己院門口坐著,什么也不說。
張家口歷史悠久,古老的街巷比比皆是。老街是活著的文化,有歷史、有建筑、有生活、有花草、有音樂、有故事……
武城街東門口
張家口有城堡的概念是在明宣德年間。據記載,1429年,指揮張文在清水河西岸營建張家口堡,成為長城防線上重要的駐軍城堡和軍事要塞。建成的張家口堡堡內為駐軍地,堡外逐漸發展成居民區。
在明成化年間因守將是武官,有武將思武之說,因而命名東門口外長約一華里的街為武城街。武城街以東門口為中心,分南武城街和北武城街。在北武城街北口建有一座上書“武城勝景”的高大牌樓。1761年,當時的察哈爾都統府都統巴爾品到武城街巡視,看到北武城街有高大牌樓,而南邊卻沒有,于是下令在南武城街也筑起牌樓,并親書“武城煙景”,與“武城勝景”相對。
武城街老照片
據《橋西區地名志》記載,張家口堡始于明代的街巷共有54條,其中街17條,有武城街、馬道底、棋盤街、南關道、西關街、草場巷、教場坡等,這些街巷的名字都與當時張家口堡軍事活動有關。
堡子里
相傳,清康熙帝赴邊外狩獵回朝途中,經過張家口區,在大源永客棧住數日,這條巷子白天夜晚都異常安靜,康熙說了一句“這巷太平。”從此,這條巷子被人稱之為太平巷(現橋西區東關街)。到了清雍正和乾隆年間,上、下東營成為清步兵的營坊,上、下蒙古營為蒙古軍兵營地,這些街道名至今還在沿用。
近600年間,張家口堡由武城演變為商城,武城街也變成了商人經商的寶地。特別是20世紀初葉,因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的興盛而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成為張家口市最早的商業街,店鋪鱗次櫛比,街道繁華。
武城街上的天一香茶莊
武城街全長430米,街道最寬處約13米,最窄處7米左右。整個街道有大大小小店鋪的70余家。其中有實力雄厚的“永發和”煙酒茶糖雜貨店、“裕成泰”綢緞莊、“裕元”銀號和“天一香”茶莊,也有不知名的小百貨、裁縫鋪、肉鋪等。“武城街的黃土能變金,武城街的石頭能變銀,武城街的掌柜能成精。”這是對當時武城街商業盛景的描述。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宣化府開設了馬市,進行綢緞、茶葉等物品與馬匹的交換。互市貿易使宣化的商業得到了發展,城內隨之建起很多店鋪。從南關橋北進南門,穿南大街,從牌樓北到鐘樓,約四五里的老街上有吳德裕茶莊、王玉山剪刀鋪、德勝園飯莊、義榮理發館、白安氏藥房、永勝園清真糕點店、新明照相館等,而合眾印刷局是當時宣化唯一的二層樓房建筑。熙熙攘攘、熱鬧不凡的商業街有宣化“王府井”之稱謂。
宣化牌樓北路東
由于時代變遷,武城街現在的商家多已改換門庭,但曾經在這里發生的老字號艱苦創業、誠信守業的故事被記載在歷史中。
與張家口堡、宣化府的街巷相比,橋東的街道歷史要晚一些,它們起始于京張鐵路的修建。
怡安街
據文獻記載,怡安街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9年。當清政府決定修建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時,在天津投資地產的“怡和洋行”的買辦梁炎卿判斷出張家口所蘊藏的巨大商機。梁炎卿和陳祝齡立即籌集資金,成立了“怡安有限股份公司”,在張家口購買了大塊的地皮。
百年怡安老街
1909年京張鐵路的通車,讓張家口名聲大噪,車站附近土地價格飛漲。這時候,梁炎卿、陳祝齡等組建了張家口怡安房產公司,在東起建國街、西至大清河岸、南跨菜園街、北達沙河路及太平橋方圓540畝的土地上,修建了以怡安街為主干的商貿、住宅區域,成為張家口當時最繁華的地段,怡安街、福壽橫街、南市場、宣化路等街區也相繼形成,而怡安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商業街,聞名遐邇。原來只有三座小廟的橋東區,成為燈火輝煌、人氣旺盛的商業、文化中心。
老北站
怡安街不足200米,卻商賈云集,相繼有慶豐茶園、飯館、綢緞莊、金店、鐘表眼鏡店、照相館、百貨店等陸續迎客。
裕興長
裕興長糕點鋪開業于1909年,其獨特的風味一直是張家口市人民鐘愛的美食。裕興長糕點與北京的稻香村糕點同為北方人喜好的食品之一。建于1909年的華真照相館是京西北最早的一家照相館,慎昌鐘表店是上海總公司的分公司。怡泰綢布店是座有異域風格的三層樓建筑,門樓表面鑲有碧綠色的瓷磚,當時的經營者就極具宣傳意識,把招幌廣告“本怡安街北口路西號自置蘇杭綢緞羅紡縐紗呢絨洋貨布匹發莊”鑲嵌在建筑的近頂部,怡泰綢布店是民國時期“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怡安街“怡泰綢緞莊”已成追憶
聯興飯店是1912年建在長安街至怡安橫街轉角處的一家兩層樓飯店,當時為張家口條件最好的飯店之一。1912年,孫中山視察詹天佑設計修建的京張鐵路到達張家口后,就下榻于聯興飯店。坐落在怡安街持燕賓春是一家老字號飯莊,建于1924年,民國時期主要經營海味宴席,如燕翅席、海參席等,是商賈富豪、達官顯貴大宴賓客的場所,在張家口頗有名氣。
怡安街上的聯興飯店原址,孫中山曾在這里下榻。
怡安街張茂飯莊原址
京張鐵路通車后,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城市的框架,人口大幅增加,也方便了藝人的來往,張家口的演藝活動在這一時期極度活躍。
1909年建在怡安街的慶豐戲院落成開業后,十三旦侯俊山、郭寶臣唱彩戲后,梆子演員小李水、金剛鉆、金艷芳,京劇演員白俊英、鐘鳴岐、劉漢臣、尚小云、荀慧生、李少春、馬連良、袁世海、高玉倩,評劇演員芙蓉花、李小霞、金靈芝、喜彩蓮、花淑蘭等許多名角在此獻藝。
怡安街慶豐劇院
1920年以后,北市場(原橋東通橋以北至原人民電影院一帶)已成規模,一些鼓曲藝人、相聲藝人、雜耍藝人紛紛云集到此撂地,形成了一個“雜八地”。到了1935年,開始出現了專門的相聲場子。當時的藝人以來自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的為多。
十余年后,北市場日益衰落,怡安公司于1932年仿照北京大棚欄的格局在慶豐戲院前開拓了南市場。各種曲藝藝人來往頻繁,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鐵片大鼓、單弦、天津時調、樂亭大鼓、相聲中的“群活”、太平歌詞、雙簧等應有盡有,曲藝表演異彩紛呈。
張家口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走在大街小巷之中,總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比如橋西區的“明德街”和“至善街”的街道名都源于儒家經典著作《大學》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些體現中國傳統美德的街名,一直被沿用著。走在張家口的大街上,也會發現許多有趣的街名,如以作坊店鋪為名的堿店巷,以姓氏為名的馬路街,以方位為名的西沙河,以地名為名的書院巷,以吉祥寓意的太平橋,等等。
1950年,至善街上一家店開張留念。
每一條街道都有它古老的歷史,每一個街名都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雖然現在有些街有些巷只能在文字和照片中追思,但它們的故事卻讓我們長久的回味。
玉帶橋附近西沙河口
古宏廟街東口
太平橋西側東安大街
每當走近老街,城市的一種鮮活就會展現在眼前。每當走進老街,撲面而來的是真實而瑣碎的生活氣息。
一條街、一條巷留存的時光,以獨特的方式伴隨著我們,輕聲地告訴我們應親近歷史,傳承文化,熱愛家鄉。
(來源:張家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