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本的《竹書紀年》基本找不到網上所說的一些具有爭議,但是很符合當時王權競爭的記錄。 竹簡寫書 引起巨大反差的爭議的記錄有以下幾點: 1,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的兒子),使不與父相見也。 堯的影響力漸漸衰弱,形勢已經被舜控制住了。就算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都沒有增強影響力,反而增加了舜的影響力,讓舜不會殺掉自己與后代。偃塞就是囚禁的意思,堯的兒子丹朱想反抗也失敗了,被后稷帶到丹水一帶,讓父子二人不能相見。 秦漢時期,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將歷史全面儒化,改變了很多古書事跡,有了堯舜禹湯四位禪讓賢君,然而后世每次禪讓無不是形勢所迫,都是被逼的。儒家思想也是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雖然不完全對,但是實用。孔子曾經很困難過,后來就通過儒家思想找到了古代“煉金術”來發財。(當個彩蛋,后面會寫煉金術方面的相關文章。如今工業時代煉金術會漸漸失去優勢,還會誕生新的“煉金術”。) 2,《史記》中的美談“伊尹放太甲”這一記載: “帝太甲繼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與桐宮,三年,伊尹攝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于宮中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 這是儒家與司馬遷極力倡導的君臣相得的美好愿景,君王昏庸,于是臣子代政(像不像明朝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君王迷途知返,然后回歸朝政,勵精圖治(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寫的楚莊王當王之后玩了三年,大臣看不下去了,就說了這段話。之后楚莊王勵精圖治,這歷史上果然也有同樣的事情)。 臣子也不留戀已經得到的權利,選擇繼續侍奉君王。這是多好的教材,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理想鄉。但在《竹書紀年》之中,詳細記錄的卻是丞相伊尹與帝太甲爭奪王權的故事。賢臣伊尹在第三代商王去世之后,直接流放了新王太甲,然后并自立為王。而太甲則是臥薪嘗膽七年,最終奪回王位的獅子王一般的故事。 這段描述很歷史,朱元璋就是殺掉各大功臣來穩固接班人的地位。就算是后來王爺之中爭權,王位也在自己人的后代手里。之前與之后的歷史中都有發生同樣的歷史事件。 朱元璋被畫成這樣,就是殺功臣殺的,這還是美顏后的效果(臉上沒麻子) 3,武王伐紂的原因也找到了:文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九代君主,武乙之子。武乙繼位的時候,諸侯國周王是季歷。季歷被武乙任命帶部隊征伐,先后滅掉了程國(今陜西咸陽)、義渠國(今寧夏固原)、西落鬼戎(鬼方)等。后來武乙死了,文丁繼位,周王季歷又率兵征服了余吾戎(今山西長治市西北),新王文丁一開始是很高興的,有得利干將的輔佐下征服天下多順暢,于是任命季歷為牧師,全權管理商朝西部地區的軍事。后來季歷愈戰愈勇,越打越順,征服了始呼戎、翳徒戎,使得周的聲威大振。文丁看到周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非常的害怕,于是召季歷回朝封賞,意圖削弱周的發展,畢竟兵權不在自己手上會很害怕(所以歷史上有杯酒釋兵權)。 季歷回到殷匯報戰況,上交俘虜與戰利品,文丁給予季歷豐厚的賞賜,并且封季歷為西伯。當季歷想要返回周的時候,文丁一個回首掏,下令將季歷囚禁再殷,罪名竟然是刺殺武乙。季歷一氣之下就死在了殷。季歷死后其兒子姬昌繼位,下決心要為父報仇,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武王伐紂,殷商最終被周所滅。 紂王帝辛對姬昌為啥這么沒來由的狠?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而是從他父親文丁開始就要限制“周”的發展。所以要囚禁姬昌,也就有了“文王拘而演周易”。 4,“共伯和干王位”。西周晚期的“共和行政”是西周史上的一個奇特的歷史事件,在還沒有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時候,中國歷史惟一有確切紀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開始,共和行政有“共伯和干王位”、“召穆公和周定公二相行政”、“共伯和攝王與召周二公參與行政”這三類觀點,結合先秦時期的典籍、金文等記載來分析判斷得出:“共伯和干王位”是較符合歷史實際的。“共和行政”是以共伯和為傀儡,召穆公與周定公掌握實權的共和,是西周歷史上極為特別的諸侯代行王政的事情,在當時極有危機的情況之下,共伯和能夠聯合召、周、榮等公,挽救了周朝亡國的危機,并使王權較為安穩地傳遞到周宣王手中,使其歷史貢獻十分巨大。這個事件比上面講的伊尹與太甲的故事要真實并且厚道得多。 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的開端,使得此后的中國歷史脈絡清晰,延續到今天都沒有讓時間線出現間斷與錯誤。正是共和行政事件能讓我們能夠上溯幾千年并且沒有差錯。在此之前的歷史都只能被看作傳說,讓《山海經》被視為傳說與神話故事,時間脈絡十分模糊,只能夠通過更巨大的文物考古工程來繼續追溯,準確性很差。(看到共和是不是眼前一亮?會不會想到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 ![]() 凱撒大帝 外國有個專家反對天主的時候有個觀點:古代發生的事,能夠在現世找到同樣的例子。換成現在的話就是天道好輪回,歷史故事正在現實中不斷地上演。所以唐太宗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 現行本竹書看不到這個記錄,原因是“今本”是明萬歷年間藏書家范欽的藏書閣之中翻出來的那一本。后世有人懷疑,范欽的那本書,是被人為篡改了一部分內容的記載。 ![]() 永嘉之亂,竹書紀年的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傳世。現在對竹書中已經失傳的內容,均在其他史書的引用中發現。 ![]() 永嘉之亂 幸好古代史學家對歷史的態度很認真,大多數竹書中的內容出自《路史》,這不是道聽途說的路昂,路是指大的意思。 南宋初年,羅泌覺得現行各種史書都是寫了一部分歷史,自己想寫個全的,從盤古開天辟地一直到南宋,因此《路史》中引用了很多古籍,十分可靠。其中上古篇章就引用的竹書紀年的內容,讓現在人能夠窺探一部分未修改的竹書紀年的原文。 ![]() 自從竹書紀年出土之后,晉朝人直呼看不懂上面的蝌蚪文,因為秦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焚書坑儒。竹書用戰國魏國蝌蚪文寫的,幾百年不用的文字,甚至都燒掉了,后來翻譯得很艱難。但是晉朝對翻譯竹書紀年十分重視,也編寫了很多竹書紀年的翻譯本傳世。卻因為戰亂再次讓原件丟失,就出現了那幾百年,再次莫名其妙的被毀了。 后來方詩銘綜合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編寫于考證,與王修齡等人輯錄成《古竹書紀年輯證》,并且收錄了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算是現在最全的記錄了。 ![]() 哎,研究歷史真不容易,不是看幾本書,知道個大體意思就可以的。想寫好一本書甚至講述好一件古代事情真的很難的,反復找到新東西,不斷加入,判斷是非,尋找延伸義,然后再表達出來。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學習強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