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天倫之旅》,挺有意思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弗蘭克的男人,曾是個給電線涂保護層的工人。他和妻子養育出了四個優秀的孩子,老大艾米在廣告界混得風生水起,老二羅伯特是樂團指揮,老三羅絲是個舞蹈家,還有最小的大衛是個畫家。在妻子去世八個月后,弗蘭克感覺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于是不顧醫生的勸告踏上拜訪孩子的旅程。- 先是老大艾米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已經和丈夫分居三個月了;
- 老三羅絲早已不再跳舞,她對自己的性取向有懷疑,而且還成了單親媽媽;
一直以來,無論是妻子還是孩子,都對弗蘭克報喜不報憂。每一次打電話回家,我們會告訴父母的,一般都是升職加薪,婚姻幸福,孩子聽話……- 在大城市努力了很多年,還只是公司一個小職員,因為疫情的緣故還降薪了50%;
- 和老公越來越沒話聊,他每天回家也越來越晚,你甚至有了離婚的打算;
- 還有孩子沉迷于手機,成績一塌糊涂,老師連連家訪讓你頭痛不已;
在電影《天倫之旅》中,父親弗蘭克對他的孩子們寄予了厚望。比如,他和小兒子大衛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父親:不要做畫匠。畫匠是在墻上畫畫的,會有小狗在墻上撒尿,要做就做藝術家,藝術家的畫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那你想做什么?一個嚴格的父親,“不允許孩子成為畫匠只允許成為畫家”,一個不愿讓父親失望的孩子。這樣的配對,其實在很多家庭中可見。“30歲了還沒結婚,是我人生最大的敗筆,我讓父母徹底失望了。”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養育是比較嚴格的,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并且達不到有可能會有懲罰性體驗時,那么,孩子出于恐懼會努力去達成他們的要求。就如同一只不斷朝著胡蘿卜奔跑的兔子,“我要足夠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即有條件的愛。他們建立自尊和自信的重要基礎,是來自于父母的認同。而內化一個“嚴厲”的內在父母,孩子本身的自尊體系可能是比較脆弱的,在現實中的麻煩和困境,也會激活他們“我不夠好”的體驗,并伴隨著一定的羞恥感。在電影的后半段,弗蘭克感受到孩子們越來越多的隱瞞。他終于在女兒羅絲前問出那個問題:為什么你們對媽媽無話不談,卻對我有所隱瞞呢?女兒答:“你對我們要求太嚴格了,我覺得大衛感受最深,他不想讓你失望。”著實令人感慨,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有著很綿密深厚的愛,他們的初心,只想要更好地承擔父母的職責,養育教導孩子,給他們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享受更多的幸福和成就。當你內化的父母是“控制”的,你也可能會報喜不報憂。后來聊熟了,小九說起自己出國大半年,跟家里的聯系最多是給父母發發路上的風景照片,還有提下遇到的新鮮事。“那你遇到麻煩時呢,會跟他們訴苦、吐槽嗎?” 我問。“絕對不會。”小九一臉的句號,“依我爸媽的性子,如果告訴他們我遇到的麻煩,保準他們每晚都失眠。而且肯定會對我說,'看吧,當時我讓你不要出國你非不聽’。他們就更有理由對我指手畫腳了,我才不會主動送上門呢~”所以,小九獨自出國,無論是工作多辛苦,生活多疲憊,她都不和父母吐露一字。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對孩子充滿控制,哪怕孩子成年,仍然大事小事都要橫插一腳,那么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更多地如小九那般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作為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來使用。在控制型的家庭當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比較近,彼此人格的分化程度不夠高,那么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用“一鍋粥”來做比喻。家庭成員里任何一個人的情緒,都會毫無防御地直接滲透進入其他成員的內心深處,并可能會起到疊加的效果。比如小九的麻煩,會讓父母擔心、焦慮到失眠。而父母的過分擔憂,又會成為小九的負擔,讓她感到痛苦、憤怒或內疚。有些父母可能會耐受不住對孩子的擔憂,會直接付諸行動,比如說“自己擼起袖子想替孩子解決”。而在解決麻煩的時候,他們可能會不自知地侵入孩子的自我邊界。外交上說,干涉他國內政。“我也曾跟媽媽說起感情上的不順利,可她居然瞞著我偷偷找了我男朋友。” 小九說。所以,對于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朋友來說,與其說是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不如說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穩穩不被侵入的自我空間。當你內化的父母是“匱乏”“虛弱”的,那你也可能會報喜不報憂。我跟我媽在糧站的米倉里住到三歲,后來她再婚了,我一直跟著我外婆生活。在我的記憶里,我媽很少笑,總是哭。她對我說過得最多一句話就是,媽媽好難,你一定要爭氣,你要懂事。我充分了解她的窮,她的難,她的不開心。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我這個拖油瓶,她的人生會不會就幸福一點。所以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撒過嬌,現在我成年了,我會把我的不開心告訴她嗎?我不會。因為我太明白,那種幫不上忙的愧疚,那種無能為力的難受,比具體的不開心更難挺過去。 當我們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所體驗到的對方是匱乏的、虛弱的,我們可能也會更少地向對方表達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或是不太舒服的感受。因為一旦你報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在攻擊對方或者傷害對方,從而激起內心的愧疚感。而在什么情況下,你會內化一個“匱乏的”內在父母呢?一種情況是,在小時候沒有被重要的撫育者(比如說父母)好好地看到需求、好好地回應過。這里面的缺乏回應,有可能是感受到外在環境或物資上的實際匱乏,比如傅首爾和媽媽小時候住在糧店的米倉;也有可能是來自孩子對父母情緒的直接感受,比如傅首爾媽媽對女兒說,“媽媽好難。”但每次吃她總會加一句:“螃蟹可真貴啊,幾只就去了大半薪水。” 本來自己就少的東西,還要給出去一些,接受者會體會到犧牲感、損耗感,甚至有些,還會產生哪吒“剔骨還肉”的感覺。再有,很多成年的子女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時,也會不舍向他們報憂。這里面也可能是體會到與衰老、虛弱有關的內在父母。越是體驗到對方的匱乏,我們就越舍不得告訴他們,我們自己的悲傷與憂愁。在《天倫之旅》的結局,弗蘭克獨自躺在病床上,那時,他已從其他兒女那得知大衛因過量吸毒死去的消息。意識混沌之際,他仿佛又一次看到曾經的小大衛。父子倆又聊了一次。但這一次不同的是父親告訴他:你可以是畫匠,也可以是畫家。無論你做什么,都是我的驕傲。其實,在我看來,孩子對父母報喜還是報憂,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彼此心中,是否有以下這三個感受:- 這段關系是不是具有容納性的,無論是我優秀或者不優秀,你都能接受我本來的樣子?
- 這段關系是不是足夠分化的,你是否能夠允許我做自己,同時又和你在一起?
- 這段關系是不是足夠結實的,你能不能接受我的愛,同時也能扛住我的憤怒和攻擊,又或是我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和感受?
如果是,那我們都可以在關系中感受內心的真實表達,情感的親密流動,得到牢固的滋養和支持。本文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超過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ID:zqfxlgzs),本文作者:無限延伸的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