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開始后,德國北方幾乎所有諸侯都成了路德派,建立起自己的教會組織。 改宗后諸侯好處多多,自己成為本邦國教會首腦,可以不再向羅馬納稅,順勢還可以奪取教產。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德意志諸侯為自己的利益展開了堅決的斗爭。 在1530年召開的帝國議會上,路德派正式將其系統主張提交皇帝。 皇帝希望新教諸侯同他一道參加基督圣體節游行,遭到了拒絕。 勃蘭登堡侯爵站起來說:“我寧愿跪在陛下面前并砍下我的腦袋,也絕不違抗上帝和上帝的福音。” 他居然真的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嚇得皇帝連說“不要砍腦袋,不要砍腦袋”。 同年,新教諸侯和城市代表在薩克森的施馬卡爾登結盟。 經過長期斗爭,路德宗諸侯取得了合法地位。 1555年,皇帝查理五世公布《奧格斯堡宗教和約》,規定了“教隨邦定”原則,各邦諸侯有權決定本國和臣民的宗教信仰。 在誰的國家,信誰的宗教。 路德宗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認。 路德本人此前于1546年去世,葬在他貼出《九十五條論綱》的那個威滕伯格教堂。
然而,“教隨邦定”原則確定后,新舊教之爭遠沒有就此結束。 相反,邦國利益和地緣政治的矛盾開始披上宗教外衣。 雙方都在持續擴充地盤和勢力。 1608年,新教諸侯組建了軍事聯盟組織“新教聯盟”。 天主教一方也組建了“天主教同盟”。 前者得到英國、法國、俄國、瑞典的支持,后者則有哈布斯堡皇帝、教皇和西班牙撐腰。 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大宗教政治集團,一場歐洲范圍的“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這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捷克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成為戰爭導火線。 捷克在1526年失去獨立,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十七世紀初,信仰天主教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試圖在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 新教首領被投入監獄,教堂被拆毀,布拉格市長下達嚴令,禁止新教徒舉行集會。 布拉格群眾憤怒了。 1618年5月,布拉格新教徒舉行起義,新教貴族沖進城堡,將兩名帝國官員扔出了14米高的窗戶。 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擲出窗外事件”。 那兩個倒霉蛋被從五層樓的高度丟下,竟然都保住了性命,天主教徒宣傳說他們得到了圣母的庇佑。 不過據好事者考證,實情是他們掉到了城堡壕溝的一堆大糞上。 把帝國官員丟出去以后,捷克成立了臨時政府,宣布脫離哈布斯堡的統治。 捷克人清楚要和皇帝做對必須要有強硬的靠山。 新教聯盟首領、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普法爾茨選侯弗里德里希五世被他們欽定為捷克國王,高高興興地上任了,渾然不知此乃惹禍上身。 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因而得名捷克-普法爾茨階段。 恰在此時,原來奧地利指定的捷克國王斐迪南,被推舉為新皇帝,稱斐迪南二世。 皇帝陛下眼看自家領地失守,非常憤怒。 他派遣名將蒂利率領天主教同盟軍隊進攻捷克。 新教這邊反而出于國家統一的觀念,沒有堅定地支持捷克。 1620年11月,捷克軍在布拉格城下的“白山戰役”中戰敗。 天主教軍隊占領布拉格,大肆屠殺新教貴族。 捷克淪為奧地利的一個省份。 弗里德里希五世的普法爾茨選侯資格被剝奪,只好帶領家族逃亡海牙。 如果戰爭就此結束,史書上估計只會把它當作捷克一次失敗的反抗。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1625年,丹麥、英國與荷蘭結盟反對哈布斯堡,并得到法國、瑞典和德意志新教諸侯支持。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借口支援德國新教徒,率領六萬大軍殺入德意志。 戰爭進入第二階段——丹麥階段。 從這一時期開始,三十年戰爭由德意志內戰演變為國際戰爭。 丹麥軍隊初期進展順利,占領了下薩克森。 這時,煩惱中的皇帝斐迪南二世收到一封自薦信。 寫信人是個波希米亞小貴族,信里表示他不求名利,愿為皇帝效犬馬之勞。 他就是“三十年戰爭”名人阿爾布雷希特·瓦倫斯坦。 瓦倫斯坦出身波希米亞貧窮貴族家庭,早年上大學攻讀神學,結果因為打架被開除。 通過改信天主教、靠攏耶穌會、迎娶有錢的寡婦、賣軍火等一系列手段,瓦倫斯坦在40歲時成為波希米亞最富裕的地主。 上書御前時他已經42歲。 皇帝把他召到維也納,要求他組建一支兩萬人的軍隊。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就該知難而退了。 但瓦倫斯坦絕不是一般人,他回答說:“陛下,兩萬人還不夠,應該達到五萬人。” 他還承諾了至關重要的兩點:幾個月之內軍隊組建完畢,不動用國庫資金。 瓦倫斯坦唯一的要求就是保證自己擁有這支軍隊的最高指揮權。 皇帝大喜過望,任命他為弗里德蘭公爵、神圣羅馬帝國全軍統帥。 瓦倫斯坦不是說空話的騙子,他很快組建起一支大軍,還真沒花國庫的錢。 秘訣就一條——以戰養戰。 和平時期瓦倫斯坦向地方大肆攤派軍餉,戰時就縱兵搶劫補充軍餉。 瓦倫斯坦靠這種方式維持軍隊的日常運作。 他的衛隊比皇帝還風光,裝備有1000匹戰馬和46輛戰車,士兵衣服上繡金線,長矛尖上鍍銀。 瓦倫斯坦的部隊能搶劫也能打仗。 1626年,瓦倫斯坦打敗了丹麥軍隊,進而把新教勢力趕出波羅的海沿岸。 1629年,丹麥被迫簽訂和約保證不再干涉德國事務,并退出所占土地。 皇帝決心讓德國重新天主教化。 這年3月,他頒布《恢復教產敕令》,下令新教沒收的財產一律返還天主教會。 于是利益受損的新教諸侯又引來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 這位國王信仰新教,能力出眾,將瑞典打造成北方強國,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他也夢想有主宰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天。 1630年7月,古斯塔夫二世在奧得河口登陸,很快得到勃蘭登堡、薩克森等邦配合。 戰爭第三階段——瑞典階段開始了。 此時,皇帝收回了瓦倫斯坦的指揮權。 接掌帝國軍的蒂利將軍屢戰屢敗。 1631年,瑞典軍深入德意志西南,次年又打進巴伐利亞,先后占領法蘭克福、紐倫堡、慕尼黑等重要城市。 蒂利也在一次戰役中被炮彈炸死。 無奈之下,斐迪南二世再次請瓦倫斯坦出山。 這回瓦倫斯坦爭取到幾乎絕對自由的指揮大權,不受任何監視,甚至可以同外國談判,作為全權代表簽署和約。 他很快組織了七萬人的大軍,并購買了80門大炮,準備與古斯塔夫二世一決雌雄。 1632年11月,三十年戰爭中的兩位“明星”在萊比錫和紐倫堡之間的呂岑展開決戰。 瓦倫斯坦身披猩紅大氅,身先士卒沖鋒陷陣。 但是,瑞典軍是根據義務兵役制征召的農民子弟組成,戰斗意志勝于德方的雇傭兵。 瑞典一方在數量上也占有優勢。 結果瓦倫斯坦軍損失了六千人,在援軍和夜幕掩護下撤退到萊比錫。 而瑞典也損失了四千人,更要命的是,古斯塔夫二世在混戰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后背,落馬死亡,尸體還被敵軍搶去了。 然而,瑞典國王的宿敵也沒能活多久,瓦倫斯坦現在已有功高震主之嫌。 法國首相黎塞留甚至寫來密信,提議他配合法國對德國的進攻,答應事成之后讓瓦倫斯坦當波希米亞國王。 瓦倫斯坦沒有同意,而是同黎塞留虛與委蛇,但他們的定期通信引起了皇帝的警覺。 皇帝在各種密報和謠言影響下,決心除掉瓦倫斯坦。 1634年1月底,皇帝免去瓦倫斯坦的職務,將軍權交給皇太子。 瓦倫斯坦部下的一些軍隊發起暴動,擁戴他為波希米亞國王。 盡管瓦倫斯坦沒有公開支持這些下屬,但這事本身已證明他具有謀反的實力。 不久,瓦倫斯坦在流亡中被刺死。 德國文豪席勒在歷史劇《瓦倫斯坦》中將他描繪為具有統一理想、憂國憂民的偉大人物,有些不符合實際。 但這位出身波希米亞小貴族的帝國軍統帥,的確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段傳奇。 傳說結束了,戰爭還在繼續。 1634年下半年,瑞典軍戰敗退往萊茵河西岸,帝國軍再次進占南德。 然而,1635年,法國向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宣戰,斐迪南二世只好出兵救援。 “三十年戰爭”進入最后的法國-瑞典階段。 此時戰場已經遍及歐洲,意大利、尼德蘭、德意志到處燃起熊熊戰火。 德意志諸侯在長期戰事中精疲力竭。 1648年,各方終于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宣告戰爭結束。 法國獲利最多,取得了阿爾薩斯地區,把疆界東推到萊茵河。 荷蘭與瑞士的獨立得到承認,瑞典也獲得不少實惠。 最倒霉的還是德意志。 經過此戰,神圣羅馬帝國受到致命打擊,它無法像同時期的法國一樣,通過加強中央集權打造強盛國家。 德意志在政治上進一步分裂,全境共有三百多個獨立邦國,神圣羅馬帝國完全“碎片化”,號稱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個小邦。 此外,三十年戰爭把德意志當作主戰場,各國軍隊大肆搶掠、屠殺,本國軍隊也是瓦倫斯坦這種以戰養戰的類型。 德意志人民受盡了苦難,僅人口就損失了三分之一,從二千一百萬下降到一千三百五十萬。 除了直接死于戰場的33萬人,大部分人死于戰爭引起的饑餓和瘟疫。 燒、殺、搶、掠成為常態,三百多座城市和兩千多個村莊被毀,大片田園變成荒地,德意志許多地方呈現出一片凋敝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