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來看《長恨歌》如何成為經典名作?一首名詩之所以能成為名詩,首先要看它的影響,要看它在詩歌史和文學史的地位。 這兩點《長恨歌》都已經具備,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一首名詩之所以成為名詩,它必須有能廣為人知、廣為流傳的名句。 一般而言,一首詩都有一個詩眼。也就是詩最出彩、最精彩、最高超、最讓人難忘的句子。 我們先用這個標準來看看《長恨歌》。 它的名句,不是一句兩句,而是好幾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些句子都讓人過目不忘,耳熟能詳,經常引用。 河南新鄭詩人白居易 尤其是其中還有一些句子,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已經越出了詩歌的疆域,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編表達愛情時常用的句子。甚至,成了愛人之間傳遞感情的唯一的金玉良言。 好詩就是好詩,名句多,朗朗上口,讓人難忘,還十分感人。 二、白居易為什么要寫《長恨歌》?很多人讀過《長恨歌》,甚至不止一次讀過,而且還很熟悉。 但是,有一點,他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也沒有去考究過,白居易為什么要寫《長恨歌》呢? 《長恨歌》是哪一年寫的呢? 那是在唐憲宗元和元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806,居易在陜西盩厔(讀zhōu zhì)做官,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周至縣,當時白居易任職那里的縣尉。 當時,白居易正好是30歲。 有一天,他和朋友陳鴻、王質夫到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 大家自然而然談到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 楊貴妃的形象多種多樣 王質夫就表示,像這樣獨特無雙、影響深遠的歷史故事,如果沒有大作家、大詩人來書寫,將來就有可能慢慢淡化,并為人們所忘記,那樣的話還挺可惜的。 于是,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可能正是這句話,打動了詩人白居易。于是,白居易深刻構思、孜孜創作,終于有一天,找到了寫作的靈感,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之作。 同去的陳鴻,同時還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但因為功力不濟,別說成為名作了,大多數人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如果不是因為有白居易的《長恨歌》,那么,陳鴻的《長恨歌傳》早已被忘記得干干凈凈了。 三、《長恨歌》的誕生對白居易意味著什么?白居易少年成名,16歲時,就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離別》。 一下子聲震長安城。一個少年從此得名。 那是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的應試之作。連考試的作品,都能寫得這么好,那隨心之作又當如何? 如果說,這是他的成名作的話,那么,《長恨歌》應該算是他的代表作。 當然《琵琶行》《賣炭翁》也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后兩部作品,在創作時間看,都在《長恨歌》的后面。 《長恨歌》寫于802年,白居易30歲。 對于皇帝而言,到底有沒有真的愛情? 《賣炭翁》寫于806之后,到820之前,白居易至少是在34歲之后。 《琵琶行》寫于816年,白居易44歲。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在他的代表作里,《長恨歌》最早。 那么,我們能不能說,白居易其他的代表作的誕生,都多多少少受到《長恨歌》的影響, 或者潛移默化的濡染呢。 有意思的是,《長恨歌》的寫作,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去世40年之后, 不可避免的,它的寫作動機和主題中,肯定有為皇帝之愛大唱贊歌哀歌之意。 然而,即便如此,白居易通過自己高超的詩歌藝術創作才能, 將這一點完全消弭在蕩氣回腸的詩句之中了,使你幾乎絲毫沒有察覺。 這是大師作為大師的又一高妙之處。 也就是說,從《長恨歌》開始,白居易開始真正步入一個大詩人的行列。 四、《長恨歌》到底好在哪里?《長恨歌》里,除了那些為人稱道的名句,還有很多詩句,和別的詩歌橫向比較的話,水平也要明顯高出很多。 比如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第一句里有兩個“蜀”,第二句里有兩個“暮”,第一句的“青”的韻,落在第二句的“情”上。 大家知道,不是詩詞高手,一般不敢用重字,用疊字。 只有劉禹錫敢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只有蘇東坡敢寫“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是北歸人”,也只有李清照敢于寫“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 “蜀江水碧蜀山青”,如今已經成為描寫四川山水的經典樣板。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兩句, 則較為集中地體現了白居易詩歌藝術語言水平的高超與絕妙。 看見月亮的顏色,不是白色,不是黃色,不是其他什么顏色,而是傷心的顏色。 下雨天,聽見風鈴聲響,聽見其他鈴響,居然聽成了腸子一寸寸斷裂的聲音。 傷心到底,傷心欲絕,悔恨到了腸子寸斷的程度。 喬榛與丁建華,創作了聲音版的經典之作 《長恨歌》藝術上的成就與特色很多,這里只簡單提到而已。 此外,還需要提到的是,從大體上分,古詩有抒情與敘事之分,而《長恨歌》基本上算是敘事詩,但也有抒情的成分。 或者說,抒情的部分非常自然、巧妙地融入到詩歌敘事之中。 前半截是跳躍性敘事,從“楊家有女初長成”到“六宮粉黛無顏色”,中間只隔了兩句,卻一下子過去了好幾年。 后半截是想象中的敘事,完全憑空想象,構造出一個半人間半仙界的世界。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兩個人在那里相見了,既像是夢中,又像是另一個世界,更像是在想象之中。 但是,敘事與敘述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讓人仿佛置身其境,為之感傷,為之動情,為之嘆息,或者落淚。 可以說,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長恨歌》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 五、如何欣賞《長恨歌》的藝術魅力?我們今天來看《長恨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個孤立的詩歌文本來看。 要起碼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講進行賞析、學習、借鑒,甚至,還可以從愛情絕唱的角度,從愛情心理的角度,從詩歌通感的角度,從詩歌本體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 它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但卻幾乎后無來者。因為,在《長恨歌》之后,我們沒有看到能夠與之媲美,哪怕是水平比較接近它的詩歌作品,都不曾有過。 相比之下,倒還是白居易本人后來創作的《琵琶行》,可以與之相提并論。但《琵琶行》的寫作,已經到了14年以后了。 總有人說,長詩《春江花月夜》可以頂半部唐詩,或者蓋住全唐。 我想,那應該是在《長恨歌》和《琵琶行》誕生之前,可以這樣說。 或者說,截至《春江花月夜》誕生之時,將它和之前的所有唐詩相比。 除了閱讀《長恨歌》文本,還要通過這首詩,來看白居易整體的創作。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還能通過白居易的創作,來看整個唐朝詩歌的創作。 這樣,我們從這一篇經典之作入手,就可以在白居易作品以及整個唐詩的藝術海洋中暢游。 這是得腦血栓之前的喬榛,他朗誦的《長恨歌》深入人心 六、將《長恨歌》作為起點,也作為終點!如果把《長恨歌》作為中國古典詩歌欣賞與學習的起點,那一定是一個很高的起點, 很正確的起點,很有價值的起點,很有前途的起點。 即便是,你對中國古典詩歌有很多的涉獵,有很多的學習,有很多的思考, 那么,把《長恨歌》作為一個終極樣本,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樣本來學習,應該也沒有任何問題。 初學武術的人,要學習沖拳。到了武林高手,仍然要練習沖拳。 就像初學書法的人,要臨帖。到了書法家的地步,仍然要臨帖。 道理是一樣的。 這也是經典的特點,也是經典的獨特,也是經典的魅力。 所以,一個偉大的作品,是永遠讀不完的。 它是一個具有生長性的文字空間,你每次去閱讀它,都會有新的收獲,都應該有新的收獲。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狀況, 你只要捧讀這首經典,都會愛不釋手。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而白居易則是詩魔,可以說名副其實。 配音演員丁建華對《長恨歌》的理解令人贊佩 所以說,面對《長恨歌》這樣的經典,要認真地讀,用心地讀,下勁地讀,深入地讀,反復地讀。 你一定收獲滿滿。 而且,讀懂了它,你就讀懂了白居易,讀懂了唐詩。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詩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