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的衰老,不在于白發和皺紋,而是停止接受新的生活。聰明人看退休,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啟。 01 有句諺語說得好,“人生六十才開始”,這是退休后的自由狀態和一種豁達。正如孔子所說,“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六十歲以后,思想和行為才更符合外界客觀規律,得心應手,成熟老練,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諦。 大多數人退休后就把自己看成是“老年人”,過一天算一天。所以很多人往往放不穩心態,總感到退休后的日子沒味道,不知如何過。 其實,人生六十才一個甲子,是生命新的開始。 一個人,六十歲前是為他人活。退休后才是為自己活,為何不好好地活一把呢?放正心態,做自己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開開心心、輕輕松松過日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退休是人生新的開始。 50歲是傲霜的白菊,60歲是雪中紅梅,70歲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80歲是滿山遍野映山紅! 老年是人生的又一個港灣,生命的風帆在這兒停泊,又將在這兒重新鳴笛啟航。 大文豪肖伯納曾說過:“六十歲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02 一對80歲的老夫妻靠“舊衣服”穿搭爆紅,一個月吸粉60萬! 原來,定義人生的從來都不是年齡,而是你是否擁有熱情。 爺爺叫萬吉,奶奶叫秀娥。一起經營著一家70年的洗衣店,兩人天天變幻新造型,靠穿那些被主人遺棄的舊衣服爆紅網絡。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變老一點都不可怕…… 開店多年,洗衣店堆積了成百上千件無人認領的衣服,萬吉和秀娥覺得很可惜。這些衣服就像他們兩個人一樣,到了老年無精打采,堆放在那里,無人問津。 孫子發現爺爺奶奶在店里經常無聊到打瞌睡,于是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銀發模特養成計劃”。 “我發現他們總是花很長時間看著外面發呆,沒在做任何事。在我從小的記憶里,他們會去燙頭發,穿衣服也很講究,老了之后卻越來越隨便了,好像放棄了很多事。” 于是他決定,為爺爺奶奶開通社交賬號,通過搭配洗衣店里失去主人的舊衣服,讓祖父母找回生活的動力和樂趣。 經過孫子的“造型指導”,那些閑置的衣服成了閃閃發光的存在。對于萬吉、秀娥來說,工作了半個世紀的店鋪直接成了他們展示自己的秀場,兩位老人瞬間年輕了許多。 “真的感覺自己忽然年輕了十歲!”自從洗衣店穿搭拍攝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爺爺奶奶的臉上多出了許多笑容,原本在他們眼中只是“孫子閑著胡鬧”的項目,漸漸成為了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為了更好地和世界各地的年輕粉絲交流,兩位老人還從頭開始學起了英文。 從勇敢做自己的萬吉和秀娥兩位老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80歲照樣可以活得很新鮮,一切都由我們自己決定和安排。 03 一頭灰白的短發,身著一件馬甲,架著副掛脖眼鏡,說話干凈利索。 72歲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因為硬核科普物理的視頻走紅網絡。 能被這么多人看到并關注,吳教授感到有些意外,她覺得物理科普只是一件自己應該做的小事。 退休前,吳於人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她拿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帶出一眾“高精尖”學生。 2010年,60歲的吳教授從同濟大學退休后,仍然專注做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吳教授找到了新的傳播形式, 在吳教授手里,雞蛋、花生、硬幣等,都能成為實驗用品,這些“腦洞大開”的道具,總是會在吳教授的馬甲里出現。而這樣滿是口袋的馬甲她還有很多件,伴隨著她的教學實驗生涯,已經穿了幾十年了,如今72歲的吳教授仍然在堅持。 對于網友稱呼自己為“吳姥姥”,吳教授表示自己很喜歡這個稱呼,“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我覺得自己是吳姥姥進科學大觀園,永遠對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吳教授說做科普是自己的責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物理的魅力,領略到科學世界的樂趣。 “只要還有精力我就會一直做下去”,她說。 04 湖北漢川77歲的江成祜從教學崗位退休后,仔細研讀《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從2015年10月開始,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勾畫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用5年時間手繪出一套長達50多米的四大名著畫卷。 雖然沒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但江成祜仔細研讀每一部名著,并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勾畫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經過五年多的時間,基本上完成了這四本名著的人物繪畫。對自己來說,可以提升繪畫技能,也從這個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五年多的傾心創作,江成祜的四大名著畫卷終于繪制完成。他說做這些只是希望退休后能夠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用這種簡單生動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經典文學的奧妙,為傳承國學盡一份力。 江成祜的小孫女江紫苒表示,“《西游記》是我最喜歡的小說,爺爺畫得非常好,我長大也要跟著爺爺學畫畫。” 05 美國老人曼弗雷德·施泰納曾是一名事業有成的高校醫學教授,退休后卻苦學物理,終于以89歲高齡實現年輕時夢想,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施泰納十多歲時曾立志成為物理學家。不過,二戰后,他的家人認為時局動蕩時學醫更好。施泰納接受建議,1955年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對這名血液學專家而言,醫學研究雖令他感到滿意,但他始終無法忘懷對物理學的迷戀。 老人說:“這就像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愿望,總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老是想,一旦我完成了醫學研究,我余生實在不想就這么閑坐著、打高爾夫球或做類似的事。我想保持思想活躍。” 施泰納70歲時開始在美國布朗大學學習物理學本科課程,2007年攢夠學分,報名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量子力學。物理學教授布拉德·馬斯頓起初見到施泰納時,懷疑他的能力,不久就意識到這名特殊的學生學習何其刻苦、態度何其認真,后來指導他寫論文。 馬斯頓說:“他寫了許多醫學論文,比我寫的物理學論文還多。他已經擁有年輕學生必須學會的科學思維方式……曼弗雷德確實鍥而不舍。” 雖然施泰納不是世界上獲得博士學位最年長的老人,但他的事跡鼓舞了很多人。 很多人都想問他,不再年輕時如何追逐夢想? 他的建議是,做你愛做的事,追尋你的夢想,無論夢想是什么。 結語 一個人的不幸,是從羨慕別人開始的。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被外界所迷惑,而忘記自己真實的美好。拿別人的成功,動搖自己的信心,只會走向“我不行”的邏輯死角。余生,尋得一兩個愛好,不再哀嘆、勇敢前行,活出絢爛的自我! |
|
來自: 東泰山人 > 《生活學\老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