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帶全班學生一起進行趣味比賽。說是趣味比賽,因為所有學生都會且規則跟正常不一樣,即最簡單的剪刀石頭布比輸贏,五局三負,單場淘汰制,但是規則是選失敗最多的那一位作為最后的“勝者”,讓他得到最后的冠軍。 因為是玩游戲且所有學生都擅長,所以他們歡天喜地的對壘著。 在比賽之前我們進行了抽簽,因為其中兩個有事不在抽簽現場,所以我決定取消他們的參賽資格。學生們一臉茫然。 我告訴他們,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須要有規則,取消他們的參賽資格是因為我們要公平公正,即比賽要按規則來。就像我們在等公交車,公交車不會因為我們臨時有事而在站臺前多停留一會等到我們上車了才開走。 經我這么一說,學生們都笑了并點頭表示認可。 一輪,兩輪,三輪,四輪……比賽很激烈,學生們也很自覺,贏了的同學自動退場,他們少了往日里比賽贏了的喜悅。 比賽結束了,學生們還是一臉茫然,當我把象征贏得最后勝利的“冠軍”頒發給失敗最多的學生時,其他人先是一愣,然后才想起來對他表示祝賀。 “同學們,我們今天參加了跟平時比賽規則不一樣的趣味游戲,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平時都覺得成功那么難,可是想要真正的失敗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故意停頓了。 “同學們,我這里說的失敗和我們平時認為的失敗是不一樣的,我們平時的失敗可能是放棄了或者干脆就棄權了,那是我們沒有經過努力得到的失敗,是獲取不到任何經驗也不會促進我們成長以讓我們能以此為基礎而取得最后成功的失敗,我們這里的失敗是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爭奪,是吸取了很多教訓的失敗。我們這時所說的失敗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里的失敗。” 同學們一個個面面相覷。 “這就像我們去投籃(打籃球),有的同學投了十次一個也沒有進籃筐而有的同學一次也沒有投,請問他們得到的結果一不一樣?” “一樣啊,都是沒進球”。 “是的,結果是一樣的,可是過程卻完全不相同。投十次籃一次沒有進的在投籃的過程中是不斷調整自己的投籃姿勢和力量的,他們從中獲取了經驗和教訓,即下一次再投籃的時候不會再用之前錯誤的方法,他們是把投不進的各種可能都試了一遍,這好比在一百個簽里抽取一個只有記號的簽一樣,每抽去一個沒有標志的簽就會離抽取到有標志的簽越近,即概率會越大。而根本就沒有去投籃的人下一次讓他投他依然不知道怎么能把球投進。” 我的話讓學生們開始點頭了,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同學們,我還要強調一點,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且越逃避越害怕,越害怕就會離成功越遠。長此以往,就不成功了,自然也就不會成功了。” 學生們一個個盯著我。 “如果大家還不太明白,請想一下我們都知道的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的失敗,他是不是每失敗一次就離成功進一步?” 學生們這下真的懂了。 “這樣的失敗叫什么?叫嘗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懂的或者不會的,如果想要弄懂甚至搞會,就必須要不斷地嘗試,在嘗試中找尋到成功的路徑同時總結經驗和教訓。” 所以,我說,真正的“失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現在大家懂了吧! 學生們這一次是真的笑著點頭了。 這樣一次極不尋常的趣味游戲比賽讓所有學生都認識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當下教育里非常重視的,如何培養?該怎么樣讓學生接受?讓學生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得到鍛煉?如何正確的認識思辨能力?這是一個長期且宏大的工程。 今天,我們的這次活動只是在嘗試,只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告訴學生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待問題,并在此基礎上來解決問題。 就像我們想要去一個地方并不只是有一條路,我們要學會選擇,選擇一天既適合我們走又讓我們能盡快達到的路。即選擇最優解。 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們通過這次活動一定對其有了深刻地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