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師 五代詩僧齊己早上起床,發現有幾枝梅花開了,覺得開得很早,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鄭谷看后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鄭谷拜謝,稱鄭谷為“一字師”。 一字聯 清咸豐年間,有一個才子出了一個一字聯求對,曰:墨。不少人以書、筆等對之,均不合格。獨有一人對:泉。 此對句十分工巧:“墨”字上半部為顏色中的“黑”,下半部為五行中的“土”,而“泉”字上半部為顏色中的“白”,下半部為五行中的“水,“墨”“泉”二字詞性相同,平仄相對,世人稱為妙對,千古流傳。 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有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地表達出來。 一字嫁 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為女兒備辦嫁妝時,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治家座右銘。 一字家書 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 一字判詞 清代年間,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一字詩歌 北島有一首題為《生活》的詩歌,全篇只有一個字:“網。”非常精煉、深刻、形像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種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人際關系。 一字小說 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型小說、徵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後》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令人回味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