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年前,地球經歷了第四紀冰川的洗禮,那時的赤峰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地方。大約1萬年前,冰雪逐漸融化,巨型的猛犸象和披毛犀開始在這里活動。約8000年以前,猛犸象、披毛犀已經在赤峰滅絕。由于1萬年前冰川剛剛過去,它們還可以在這里生存,但是隨著氣候變化,這里已經不適于它們生存…… 第四紀除了發生冰川活動外,還是人類誕生的時期。人類在幼年時期,便遭遇了多次冰河期,冰河期除了發育了冰川遺跡外,還孕育發展了人類。冰河期是全球氣候變冷的產物,而氣候長時期變冷便構成冰河期。第四紀冰期一次比一次干冷,人類生存的環境雖然一天比一天惡劣,但是人類卻一天比一天聰明、進化。可以說,冰河期造就了人類。其實,冰河期不僅造就了人類,還造就了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 鎮海珠 每每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都會想要知道,大自然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又是如何繪出這樣一個用現代科技無法復制粘貼出來的美麗景象。 冰川遺跡的發現 在赤峰這片九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崇山峻嶺中,第四紀以來數次冰期的冰川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無數冰川遺跡。冰臼這個“世界奇觀”,多少年來,一直默默地躺在那里,沒有一雙慧眼去認識它。然而,時光的歲月走到1997年10月,才有了轉機。 石甬峰 巴林左旗水泥廠化驗員任久奎在工作之余,順手拿一張1997年9月28日《中國環境報》瀏覽,一組照片和一行大字號的標題吸引了他:國內罕見的冰臼群。這篇報道拉動了他兒時的記憶之弦,也解決了他兒時的迷惑。20 年前,他曾在生產隊放馬。他將馬趕到平頂山下,生性好動的他便向山頂爬去。他在山頂轉時,發現了好玩的東西:山頂上有石盆子,里面盛滿了雨水,他脫光衣服跳進石盆子洗個夠。下山后,馬丟了。挨了隊長的訓,扣掉工分。因此,這加強了他的記憶。《中國環境報》的報道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韓同林撰寫的,報道河北省豐寧縣喇嘛洞山上十幾個冰臼發現經過。任久奎放下報紙,明白平頂山上的石盆子原來是冰臼。這石盆子原來還是自然科學遺產呢!平頂山上多的是! 平頂山冰臼 他與弟弟到15公里外的山頂,拍了兩個膠卷,沖洗后將照片寄給《中國環境報》。半個月后的一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韓同林、 勞雄二位教授出現在任久奎面前,要求他帶路去平頂山。當他們攀登上海拔700多米的平頂山時,兩位教授驚呆了:太好了!平頂山脊計有南北兩個大群落,30多個發育良好的冰臼,其中最大的直徑約4.5米,深度約1.9米。冰臼口小肚大底平,大都較為規則和完整。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和實際勘測,兩位專家得出一致意見:平頂山冰臼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冰臼群,規模大、群體最多、分布最高、類型最多,屬國內外罕見。 冰臼,大部分分布于冰川谷地的冰床上,而平頂山一帶的冰臼多分布于距地面100—200米左右的堅硬花崗巖組成的山脊、山峰上。形體保存之完好、形態之特征、分布之廣泛和數量之多,這在國內外實屬罕見,堪稱“世界奇觀”。 馬鞍山 然而,在1937年,李四光教授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地質學會上曾發表過《中國震旦紀冰川》一文,講到中國古代冰川,后經過多年研究,推斷華北北部、東北地區也應該由冰川發生。因為缺乏實地考察的證據,不被其他學者贊同,甚至有的學者反對這一觀點。 冰臼就是冰川曾經在赤峰地區存在過的最強有力的證據之一,也是赤峰地區古氣候、古環境變遷的十分重要歷史見證。除此之外,赤峰地區還保存有許多其他特征的冰川遺跡,如冰川U形谷、刃脊、角峰、冰窖、冰磧、冰川漂礫等。 平頂山冰臼的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人跡罕至的山峰,在人們的冰臼熱中也逐一被攀登,從此,引發了西遼河流域上游地區一系列冰川遺跡的發現,也因此,相繼有人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林西縣、翁牛特旗、敖漢旗等地發現冰臼。 冰川遺跡的確定 之所以確定赤峰地區發現的冰臼為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根據兩方面原因可以斷定。一方面是三大冰期存在的時間和中國大陸地塊所處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則是基于地球演化的歷史和赤峰地區乃至西遼河流域的地質變遷史。 因為地球的年齡很長,用數字來表示地球壽命的時間尺度很啰嗦,所以專家們把地球過去的歲月分段表示,分為代、紀、世。相應的底層年代叫做界、系、統。據研究,在已知的地球氣候史中,全球大部分時期是無冰雪存在的溫暖氣候。現在,為世界科學界所公認的有三大冰時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 勃隆克壓裂石 震旦紀大冰期(距今6億年),在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中,發現了冰磧層,說明以上地區曾經發生過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均有震旦紀冰磧層,表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氣候。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 (距今2—3億年),這一時期在南半球和印度發生過大冰期氣候。當時中國氣候趨于干燥,北方出現一條近似東西方向的干燥帶,在南部則是潮濕炎熱的氣候。 第四紀大冰期(距今300萬年至今),北半球有三個主要的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格陵蘭冰川中心、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冰川中心。 莽毛蓋山 赤峰地區大范圍冰臼群的發生時間,應該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發生,也就是說,赤峰冰臼的歷史在距今300萬年至1.2萬年之間。 赤峰地區是內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帶,這就決定了它的地勢狀態,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自西至東海拔迅速下降,構成巨大的階梯狀斜面,這一點與中國的地貌輪廓有相似性。西部為內蒙古高原臺地,緊連高原東沿的是兩條山脈——北為大興安嶺山脈,西與西南為七老圖山脈。以上為赤峰西部的第一階梯;中部為丘陵山區,起伏迭宕的山丘構成了赤峰中部的第二階梯;東部為平原、沙地,即科爾沁沙地,這屬第三階梯。 臥虎崗 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燕山諸山脈及大小興安嶺山脈褶皺成山。至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最后“加工”,我國西高東低,三級臺階地勢起伏的特點最終形成。由此可斷,赤峰地區的三大山脈(大興安嶺山脈南段、燕山山脈的七老圖山脈、燕山山脈的努魯兒虎山脈)在侏羅紀以后形成。而廣泛分布于大興安嶺山脈、七老圖山脈中的冰臼應該屬于在三大山脈形成之后的地質現象。 故此,赤峰的諸多冰川遺址屬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 赤峰境內的冰川 據考察,分布在赤峰境內的山脈和高峰有著大量的二級冰斗群、冰臼群、角峰、冰刃、U型谷、冰蝕洼地、冰川漂礫、冰石河、條痕石等冰川遺跡。 赤峰境內冰川遺跡分布圖 在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大興安嶺南段的北大山上,有一段長5.5公里,東西寬3公里的花崗巖石林,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阿斯哈圖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的花崗巖是由地球內部的巖漿侵入冷凝而形成,距今已有1.8億年。巨大無比的碩石,在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精雕細琢以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風蝕等共同作用下,變成了如今形單影只的個體。 阿斯哈圖石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堅硬的花崗巖石,雕磨成形態各異的雕塑藝術品,千姿百態,崢嶸險峻,滲透著天然原始生態的粗獷之美。置身其中,仿佛一腳踏進彌遠的時空,穿行期間,又像游蕩在歲月的藝術長河。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的石林,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風雕冰蝕,恢弘壯美,笑傲山巔。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無極》就曾在此拍攝外景。 和阿斯哈圖石林相比,大青山冰臼則更為壯觀。大青山第四紀冰川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大、海拔最高、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顯的古冰臼。 冰臼是冰川水的杰作,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蓋,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水沿著裂縫自高處飛流之下,猛烈沖擊著基巖,日復一日,以水滴穿石之力將山頂的巖石打磨光滑,日久天長,在堅硬光滑的巖石表面,出現了一個個渾圓、橢圓的冰臼。 大青山上方圓1000多平方米內,有數百個冰臼,被當地人稱為“九缸十八鍋”。這些冰臼,如鼓如盤,如杯如桶。最大的冰臼長軸10.3米,最小的只有幾公分,如紐扣般大小。大的冰臼里還長著幾棵白樺或松柏,如同天然盆景。 走進大青山冰臼群,猶如來到一個星外的魔幻世界,山頂空寂,昔人已去,空余遍地的鍋碗盆瓢,留下了生趣盎然的千古之謎。 真是人生不過一碗酒,崢嶸歲月一壺收。 如果說青山冰臼是一張平面雕刻,阿斯哈圖石林是一幅立體雕塑,而平頂山冰斗群則是大自然平面與立體交錯的雕琢杰作。聞名于世的平頂山古冰斗群,是地球遠古寒武紀冰川運動創造的又一奇跡。 平頂山冰斗群 冰斗是指山峰中的凹地,三面陡峭,一面開口的圍椅狀山崖。數以百計形如坐椅的第四紀冰斗相連,分布于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刀脊和角峰,遠遠望去,錯落有致,嶙次櫛比,綿延起伏,勢如天然長城。據中國地質大學田明忠教授和北京地質學院武法車教授的考證,平頂山地區的古冰斗群,是目前我國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冰斗群。 寧城縣黑里河冰石河 寧城縣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大壩溝、道須溝、蘭花山、藏龍谷,還存在著另一種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冰石河。其中大壩溝里的冰石河長達2100米,最寬處約100米。而道須溝的冰石則以巖石塊巨大奇特著名,最大的巖石塊有10多立方米,重達30余噸。溝內怪石嶙峋,堪稱奇觀。2013年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曾經在這里拍攝了紀錄片,向國內外觀眾進行介紹。 蘭花山冰石河 巴林左旗召廟冰斗群“形態完整,似'太師椅’狀,斗之兩壁見有一個與冰斗長軸平行的擦痕及巨型漂礫”。 召廟春雪 林西縣境內冰臼發現有兩處,一處在林西縣南部的九佛山,另一處在三棱山。 九佛山神韻 喀喇沁旗錦山鎮南4公里的馬鞍山有冰川槽谷。 馬鞍山 翁牛特旗冰臼存在于翁牛特旗中部地段的勃隆克地區,勃隆克,蒙古語,詞義為圓石頭。這里屬花崗巖石蛋地貌。勃隆克位于西拉沐淪河兩岸,朝克溫都蘇木(鄉)的蓮花山附近。這里沼澤、湖泊、沙漠并存,勃隆克山幾乎被沙漠覆蓋。 勃隆克石蛋 神秘奇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既是赤峰十分珍貴的旅游資源,也是人們了解地球古氣候變化和人類起源的重要自然科學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