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個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發復雜。首先,再想要像之前一樣,兩人見面就直奔主題、簡明扼要的溝通,已經比較難以實現了——許多交流都是多方面的,人們難以三言兩語就說清楚。加之網絡興起之后,人們在社會交往時愈發依賴于各種社交軟件,在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反倒沒有太顯著的交流效果。其次,手機、網絡等便利的交往方式大大減少了人們在交往時所付出的成本,人們愈發重視這種方式,甚至有些依賴。現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已經患上“社交恐懼癥”,在面對面的交往當中甚至會顯得有些生澀。這種變化對于我們的生活便會產生一些顯著的影響,一個比較明顯的影響就是,人們習慣于通過個體的社交軟件當中的一些象征性特點去推測其本人的性格。微信頭像暴露了一個人的情感特質,不同的頭像代表著不同的心理,想判斷一個男人花不花心,也可以通過微信頭像作出初步評估。世間萬“像”其實宏觀來看,微信頭像或者是其他社交軟件的頭像,都是個體的一種身份象征。與你喜歡穿的衣服、喜歡的顏色甚至是自己的某些身份證明一樣,都能夠在別人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立馬就聯想到自己。比如在之前一段時間,美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NBA的球員斯蒂芬·庫里(Stephen Curry)曾經在自己的insgram上透露,自己現如今使用的頭像是自己花了高達18萬美元從作者那里買來的。網友們在得知這件事之后紛紛表示震驚。這個頭像就是一只猴子的卡通形象,看上去實在是平平無奇,僅僅是這個虛擬的東西就值得其傾注過百萬人民幣的錢去買嗎?事實表明,這位藝術家還是很有眼光的,在此之后,網上掀起了一陣“庫里頭像”風潮,網友們紛紛使用變色、變形版本的庫里同款頭像,一夜之間,仿佛這個頭像就等同于斯蒂芬·庫里本人了一般。類似的事情其實在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相信許多頭像十分有趣的好友在你心中都是比較有“存在感”的,而那些使用簡單頭像或者是一些常見頭像的好友,則會顯得比較沒有印象。那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使用什么樣頭像的男性會大概率是“花心蘿卜”以及“渣男”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也許有的人會表示很無辜——自己也用了動漫人物頭像,但是自己就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誠然,判斷一個男性是否“花心”的前提,當然是其是否做出了一些“花心”的行為。我們這里是預設一種男性已經做出了“撩”或者“勾搭”其他女性的行為,同時其頭像又是卡通人物的。使用卡通人物,起碼表示其本人對于此人物多少有一些認同;這樣的人用網絡上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中二”,認為世界是屬于自己的,自己是周遭人和事的中心。所以一旦這種人開始同異性聊天,其很大可能在想“我這么有魅力,你怎么還不夸我”這樣的事情。他們與異性聊天,目的不過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肯定,以此來滿足自己內心的“中二”之魂。 對于這樣的頭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的一瞬間會想起一些銷售從業者。這并不是對這個行業存在歧視,主要是因為這類行業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要與客戶進行大量的交流。那么使用工作照為頭像的男性,往往都是工作與生活使用同一個微信號的人,他們的微信好友數量往往是十分巨大的,其中包含客戶、朋友、家人、同學等等,工作原因導致他們每天大量時間花在聊微信上。所以一旦這樣的男性去“撩”一個女性,其很有可能同時在與許多人在聊天。對于內容的專注度尚不能保證,更不必說“專心”了。 很多男性表示,隨著各種P圖技術的發展,現如今許多女性的照片都是“照騙”,跟本人相去甚遠。其實這樣的現象也會出現在男性當中。某些男性為了吸引更多異性,往往會將自己的自拍照進行精心“修整”之后,作為自己的頭像,展示給外人看。那么他們的心理則十分容易揣摩:之所將自己的自拍照作為頭像,無非就是認為自己的顏值是能夠代表自己“顏面”的,十分自信。其次,既然用自拍照做頭像,那么多多少少會進行一些處理和PS,素面朝天的話也就沒有意義了。并且既然將自拍放上去了,那么肯定想以最帥氣的狀態出現。這種行為和心態隱含的一種動機,其實就是在異性當中“廣撒網、多撈魚”,用流行語說就是所謂的“海王”。如果作為女性,一時被對方的容貌所“誘惑”,那么就一定要小心對方“養魚”。這種現象更是令人費解。當一個男性,盯著一眼就能看出的“情頭”或者是自己與伴侶的合影來與異性頻繁聊天,那么其人品自然可見一斑。既然已經有了自己的伴侶,那么勢必要注意自己與其他異性的距離。偶爾在工作上與異性進行正常的交流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頻繁與異性聊天,那么無論是其伴侶,還是被其視作“聊友”的異性,都應該提高警惕:其動機自然是不純潔的,必要的時候要與其劃清界限,否則受傷的還是自己。綜上所述,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軟件的頭像都是個體本人情感特質的一種真實體現,作為外人,在于其進行交往時,最好還是留心一下對方的頭像。即便這種判斷不是百分百準確,起碼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你一些警示作用,不至于在發現對方很花心時措手不及。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