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感嘆人生:苦、累、難,辛苦勞累或許是常態(tài),如果再碰上心情不好、氣急敗壞,那簡直對心血管影響極大!【整理摘編:時英平】 著名心血管專家、北京安貞醫(yī)院老年心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洪昭光教授2021年6月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號“洪昭光談健康”上談到:科學實驗證明,氣、急、累極易導致心臟病。 洪昭光談健康 洪昭光教授表示,很多人,工作疲勞,一直加班,本來已經(jīng)很辛苦了。辛苦是辛苦,他還不至于突然猝死。但遇到一件生氣的事,這個生氣一來,包括家庭的生氣,包括工作和事業(yè)上的等,動脈很快痙攣、閉塞。你看很多人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還好好的,一會兒說猝死了。① 所以說,如果你本就工作疲勞,就不要讓自己太急、太氣! 一半的猝死源自勞累和情緒激動! 2020年4月一篇刊登在《中國急救醫(yī)學》的研究通過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體解剖特點,發(fā)現(xiàn)一半多猝死者“太激動”和“太勞累”!② 猝死的誘因為情緒激動(26%)、勞累(25%)、血容量改變(8.95%),其次為飲酒、過飽、輕微損傷等。其中,“情緒激動”排第一位! 研究截圖 越長壽的人,臉上越透露著平靜 常說相由心生。看看那些長命百歲的老人,哪里有性格暴躁的,都是感覺讓人如沐春風。 82歲的國醫(yī)大師盧芳2018年曾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自己并有什么養(yǎng)生秘笈可談,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不生氣”。 很多人口頭上說“沒有過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體事情時,卻又是毫厘不讓,經(jīng)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天翻地覆。更有甚者一氣之下,就此“駕鶴西去”,也是屢見不鮮的。 他認為調(diào)節(jié)情志的竅門有三點: 1. 提倡修煉靜功。人的精神心理修養(yǎng),要在靜守中去體驗,通過調(diào)心、入靜,或靜坐,或站樁,總以清心入靜,排除雜念,一心體會體內(nèi)氣血運行的變化,久而久之,則真氣充沛,五臟安和,形神健旺,自會長壽。 2. 培養(yǎng)“知足常樂”的生活態(tài)度。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可以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從根源上減少發(fā)怒情緒。 3. 培養(yǎng)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chǎn)生笑意、緩解緊張氣氛,自然可以減少發(fā)怒情緒,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快速擺脫困境。③ 79歲的國醫(yī)大師唐祖宣2015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許多人只重視飲食養(yǎng)生、吃藥保健和運動鍛煉,卻常常忽視情志養(yǎng)生。精神穩(wěn)定樂觀,神思就穩(wěn)定;神思穩(wěn)定,氣血就平和;氣血平和,就有利于保護臟腑功能;臟腑功能正常,人就遠離疾病和衰老。 而精神穩(wěn)定樂觀,平時最好做到3不生: 1. 不生餒氣:人生不會都一帆風順,不要一遇到逆境就悲觀嘆氣,失去信心,這樣氣泄則氣衰,氣衰就心竭,心竭則身亡。尤其是老年人,要老有所為,歡愉開朗,享受生活,頤享天年。 2. 不生悶氣:悶氣在胸,郁郁寡歡,不思飲食,胸悶氣短,有氣無力,危害很大。所以不論男女老少,都不要生悶氣。 3. 不生怨氣: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各種矛盾,對于不順心的事,不要怨氣連天。怨氣積壓日久,最容易損傷神氣和肺氣。人應該活的坦蕩一些。④ |
|
來自: 快樂英平 > 《養(yǎng)生之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