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此時皇太子朱標已病故六年,根據(jù)太祖遺詔,百官擁立朱標之子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 消息傳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朝野上下頓時暗流涌動。原來,太祖爺生前為鞏固朱家王朝,曾三次分封自己二十四個兒子為各地藩王,作為京師屏衛(wèi)。這些人歷經(jīng)多年軍事磨煉,非但兵強馬壯,還生出一顆顆勃勃野心,常翹首遙望南京,高唱《我和皇位有個約定》,其中尤以寧王、燕王、周王勢力最盛,這幾位久經(jīng)沙場,為大明天下保駕護航,多立戰(zhàn)功,如今一聽“什么?秉性懦弱,長相丑陋的皇侄兒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成為大明二代天子,這、這,嬸可忍叔是真不想忍??!”事實,這些皇叔壓根就沒看起年輕的朱允炆。 話說回來,匆忙即位的朱允炆難道不清楚這些嗎?呵呵,他雖然相貌丑陋,人卻聰明絕頂,在當皇太孫時,就曾擔憂過四方擁兵自重的那些皇叔,日后能否和自己愉快的相處,還與侍讀黃子澄議過此事,那時黃子澄就勸他盡快削藩,不要幻想能與老虎和平共處。 這天,建文帝在書房重新翻閱《漢書》'七王之亂’一節(jié),看罷重重合上書,悠悠嘆了口氣,這一幕恰被黃子澄瞅見,便拱手奏言:“陛下且請寬心,臣昨日與兵部尚書齊泰商討過,為防夜長夢多,養(yǎng)虎遺患,懇請陛下速速降詔,還是盡快削藩!” 建文帝聽完眼睛一亮,忙道:“先生與齊尚書為國操勞,朕心甚安。只是這削藩說來容易,具體卻如何實行才好呢?”黃子澄道:“陛下不如找來齊大人,臣等就于今日議定此事如何?”建文大喜,很快召來齊泰,三人頭觸一處,開始密議削藩策略。 齊泰性情火爆,他主張'擒賊先擒王’,開始便向最大老虎——北平燕王朱棣下手(這時二叔秦王,三叔晉王已死),余人則皆不足慮。建文帝一聽,立刻蔫了,他說:“朕素知四叔擅長用兵,頗有太祖文治武功,何況北方士兵久經(jīng)戰(zhàn)事,十分勇武彪悍,動他莫要急切?!?/span> 黃子澄看出建文心思,也道:“陛下高見,臣也是這么想,自太祖遺詔禁止藩王入京奔喪以來,臣暗查諸王多有不滿之辭,其中,周王于大喪期間依舊飲酒狎妓,實在大不敬,余下齊王、湘王、代王等人也多有不法之事,這時恰好成削藩之名,一一剪除,也防止與燕王枝蔓相連,等平定這些諸王后,再削燕王卻也不晚?!苯ㄎ牡垡宦牐闹袎K壘消散大半,連呼“先生高見!” 說來也巧,次日早朝偏有周王一個兒子來到京師,告發(fā)其父圖謀不軌,奏疏還涉及到燕、齊、湘三王,建文帝一高興,立刻拍案而起,即刻下詔,命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為名,率兵赴開封抓捕周王及其女眷,李景隆領(lǐng)旨前往。 這時,前軍都督府斷事高巍預(yù)感不妙,他匆忙上疏,勸建文帝千萬不要學(xué)漢景帝削藩,一旦釀成兵禍,天下百姓可就遭殃了。理應(yīng)效法西漢主父偃的推恩令,把東南諸王子孫與西北諸王子孫對調(diào),使其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小,數(shù)年之后則諸王不削自弱。建文帝一聽也有道理,便猶豫起來,想放歸周王。黃子澄和齊泰二人勢在必行,以為皇上這是“婦人之仁”,因此連日再三苦勸,終使建文帝下定決心,全力削藩。 就這樣,僅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數(shù)月間,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被削去封地和王號,其中周王被廢為庶民,發(fā)往云南;湘王畏罪自焚而亡,余下也是被廢的廢,被禁的禁。眼下就只剩下實力最強的燕王,駐守北平,還尚未尋到抓捕他的借口。 齊泰乘機獻上一計,以邊境傳來元朝殘部進犯警報,京師調(diào)派將領(lǐng)守衛(wèi)開平(今蒙古多倫西北),需將燕王護衛(wèi)調(diào)往塞外防守,如此剪去燕王羽翼,然后削藩便可一蹴而就。 建文因削其他藩王順利,此時不免洋洋得意,認為齊泰所言甚好,下詔依計而行,隨后又向北平派去張昺、謝貴兩位心腹,擔任副布政史和副指揮使,名義上幫朱棣助守北平城防,暗地乃是監(jiān)察燕王的一舉一動。 黑云壓城城欲摧,南京建文帝這一番疾風暴雨之舉,聲聲都敲打著本就懷有異心的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七月,他實在忍無可忍,在謀士僧道衍的鼓舞下,終于打出“奉天靖難”的大旗,以“清君側(cè)”為名,開始了爭奪帝位之舉! 網(wǎng)圖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