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英宗朱祁鎮遭俘,消息傳回紫禁城,大明舉國震驚,朝中文武跌跌撞撞呼天搶地,后宮太后嬪妃俱個嚎啕大哭,簡直都亂成一鍋粥。 為安定民心,太后只好傳旨,暫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由郕王朱祁鈺輔政,召集百官商議戰守之策。 當時北京守軍不過十萬,且多是老弱,民間又傳瓦剌軍很快兵臨城下,因此擾得人心惶惶,都想快點卷鋪蓋南下躲避戰禍。朝廷也有貪生怕死之輩,翰林侍讀徐珵率先啟奏:“臣夜觀天象,京城很快被難,陛下不如盡快遷往南京。” 這話一出,幾位同僚紛紛點頭附議。正這時,朝班站出一人,只見他身高七尺,神色凜然,用手一指徐珵,高聲喝道:“主張遷都者,理應斬首!”眾人閃目看去,乃是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錢塘縣人,自幼聰明好學,志向高遠,平生最是仰慕文天祥。據說七歲那年,有位高僧見他,不由驚呼道:“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大人物啊!”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宣宗御駕親征漢王時,于謙曾罵得朱高煦渾身發抖,不敢仰視,由此官升江西巡按,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明英宗即位后,于謙因沒有賄賂權臣王振,遭誣陷下獄,過后山西、河南數千官民請命這才官復原職。正統十三年,于謙因政績突出,被任命兵部左侍郎。 此時,國家危亡之際,他見臣僚有避難之心,于是挺身而出,張袖慨言:“京都乃國之根本,百姓之倚賴。一動則大事去矣,諸位難道全忘了宋室南渡的教訓嗎?”百官聽罷,不禁點頭稱是。 于是,于謙叩請郕王速調各地備操軍、備倭軍,抓緊籌措糧餉,準備誓死守衛北京城。郕王大喜,加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派人四處發榜,民心這才稍定。 接下來,還有件大事需要解決,鑒于瓦剌軍會拿英宗要挾北京防守;另外太子年幼,官民擔憂國無長君,不免上下離心。因此有大臣奏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郕王聽了,一時嚇得擺手拒絕,這時于謙又站出來說:“望郕王以大局為重,多為國家考慮,莫為個人打算。”郕王因此受命,于當年九月即位,為明朝第七位皇帝,改元景泰,史稱明景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君主既定,民心亦安,于謙料瓦剌不久便會大舉進犯,恐怕兵械不足,于是啟奏景帝,為固守北京萬無一失,急需招募大量士兵,修繕武器,準備火炮,請重用楊洪、石亨等文武官員,分兵把守九門,景帝一一準奏。 當年十月,瓦剌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挾持英宗朱祁鎮,率數萬鐵騎惡狠狠向大明疆域進犯,敵軍很快攻破紫荊關,逼近北京。 大將石亨主張堅壁清野,令所有明軍退入城中防守,但于謙不贊同,他說:“瓦剌氣焰囂張,我軍如再退讓,定會助長敵人氣勢。”于是下令全軍十幾萬士兵,分由諸將率領,列陣京都九門外,擺開陣勢以待來敵。 于謙本人也親率一支兵馬駐守德勝門外,隨后關閉所有城門,自絕后路,并重申軍令:與敵交戰,將領后退者斬,兵不聽指揮斬,均由后隊監督。部署完畢,全軍上下一片肅然,人人挺刀而立,勇氣倍增,誓與寇敵一決生死。 再說瓦剌鐵騎如風而至,大軍駐扎西直門外,偵察到明軍列陣情形,可汗和也先均吃驚不已,還是也先狡詐,他竟想出一個假意送還英宗的計謀,待明軍出迎時,再揮軍殺入北京。 當下派出使者入城通報明廷,景帝君臣未曾想到這點,一個個瞠目結舌,都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派人赴軍中去問于謙,于謙捋須對來人道:“下官目前只知有軍旅,其他皆不敢聞!”景帝聽說,下令拒絕出迎明英宗。 也先聞報大怒,號令兵馬向德勝門進發,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埋伏在空屋中,派出幾個騎兵前去誘敵,等把上萬瓦剌兵騙進埋伏圈,石亨立刻下令開炮,四下伏兵一齊吶喊殺出,先是火器一陣突突,接著大刀長矛一齊招呼,直打得瓦剌兵人仰馬翻,四散奔逃,也先弟弟孛羅被一發流彈擊中,當場死于非命。 敗報傳回,也先迅速將兵馬移向西直門,不料仍遭損兵折將,明軍沒有后路,一個個競相拼死抗擊,就連幾百個太監都奮不顧身沖進敵群搶功,瓦剌一路人馬退到土城,當地百姓看見后,紛紛爬上房頂,以磚瓦投擲敵人。 而此時,大明各路援軍也陸續抵達京都郊外,明軍猛增至二十二萬,雙方相持五天后,也先邀談不成,交戰又接連失利,不禁氣得暴跳如雷,又擔心后路被斷,忙派人先把英宗送回北方,以圖后計。 不料,當晚于謙偵知英宗離開了敵營,再無顧忌,號令所有大炮一齊開火,猛轟瓦剌軍營,直打的敵人哭爹喊娘,尸橫遍野,這下迫使也先全線撤退,于謙乘機分派諸將帶兵分路追擊,直把瓦剌軍全都趕出居庸關才回。 至此,北京保衛戰獲得全面輝煌勝利,軍民歡呼之聲此起彼伏,朝廷上下無不喜極而泣,于謙居功至偉,景帝當即加封他為少保,故此后世多稱于謙為于少保。 晨曦初露,壯麗的北京城終于迎來嶄新的一天! 網圖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