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分的震顫,肢體僵硬。相當于中醫學“顫證”范疇。1991年,在第三屆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老年腦病學術研討會上,通過了“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標準”(試行草案),將本病病名確定為“顫證”,包括了原發性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綜合征。 1 中醫部分 顫 病 顫病的病因何在? 風性動蕩,搖擺不寧。震顫、強直、拘痙為風邪內動之象,為虛風內動,內風暗煽。肝血虧虛,腎精不足,陰不斂陽,陽無所制,肝陽上亢,虛風內動。內風觸動素有之死血頑痰,夾死血頑痰走竄四肢經脈。經脈不通,筋脈失養,而見肢體震顫,行走不利,強直拘急。虛風內動,擾逆竄動,影響氣化、水運的正常進行,進一步加重瘀血內生,痰濁阻滯。瘀血阻脈,留滯不去,經氣受阻,瘀血日久化熱生風。風動愈烈,瘀阻痰凝愈深,內風、瘀血、痰濁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使病情逐漸加重。內風是顫病病變過程貫穿始終的因素之一,且為震顫、強直發作的主要動因。顫病患者中,邪實有以瘀血表現為重者,有以痰濁表現為重者,但無論何種情況,均應與“內風”并重。顫病有以震顫為主癥者,也有以僵硬、少動為主癥而不見震顫者,還有以震顫與僵硬、少動并存者。內風旋動在本病患者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為內風旋動之象外露,顯示出明確的風象,而見震顫不止之癥;一為“內風暗煽”,不顯露明確的風“動”之象,不見震顫,而以肢體僵硬、拘痙,甚則言語發緊之癥為主。不同的臨床表現,相同的病機,內風旋動是發病的動因。 顫病患者震顫、強直等癥多為非持續性。放松、平臥、睡眠時可消失,靜止性震顫在睡眠時亦可消失。情緒激動、勞累等因素可使癥狀加重,非持續性的發作特點說明內風旋動的重要作用。有肝腎不足、腦髓受損的根本,有死血、頑痰的存在,內風時時而動,表現出顫病的一系列癥狀,同時病情在反復發作過程中逐漸加重。培本祛邪,消除內風旋動產生的基礎,調暢情志,減少情志不遂、氣機不暢而誘發的內風旋動,以期減少震顫、強直的持續時間,是治療顫病的重要方法。 顫病的病機轉化特點是什么? 顫病常因年老體虛、情志過極、久病臟腑受損或勞逸失當,致使肝腎、氣血不足,髓海失充,肢體失主,并與肝陽、痰熱、瘀血等互阻絡道;其病雖在筋脈,但為腦髓與肝、腎、脾、肺等臟器受損有關;本病病性為本虛標實。 顫病慢性起病,病程較長,逐漸加重,在長期的病變過程中產生復雜的病理機制,因精血不足,腦髓不充,陰不制陽,陰虛陽動,陽動化風,虛風內動,臟腑之氣衰減,氣化不利,血運不暢,各種“實邪”內生。或邪實為主,或本虛為重,多種“實邪”同時并存,相互作用,“正虛”涉及多臟腑功能的減退。正虛邪戀不去,進而復傷肝腎,肝腎更虧,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逐漸加重,難以逆轉。病機的根本改變在臟腑之氣漸衰,使病情加重的惡性循環關鍵在“本虛”。雖然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可出現痰濁、火熱、腑實等邪實癥狀,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本虛之征。標本之間相互影響,風、火、痰、瘀之邪因虛而生,諸邪又進一步耗傷陰津氣血,如:風因陰虛、血虛而生,也有陽亢動風或痰熱化風者;痰因脾虛不運化水濕而成,或熱邪煎熬津液所致,痰又與肝風、熱邪兼夾為患;火有實火、虛火之分,虛火為陰虛生熱化火,實火為五志過極化火;久病多瘀,瘀血常與痰濁并病;故單一或復合因素導致了顫病的發生。 顫病如何與痙證、瘛疭、中風之牽動鑒別? (1)痙證(風痙) 痙證常發病較急,可因感受外邪、出汗過多、熱盛傷陰、氣血虧虛、痰瘀內阻而發病,發病年齡以兒童多見;病性以實證者居多;臨床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特征,其四肢抽搐動作較大、力量較猛,即使神志昏迷、人事不省,也仍抽動不停;其病情較重,但治療得當,常可痊愈。而顫病多因風氣內動,筋脈失養所致,以老年人發病為多,以虛或虛實夾雜證居多,以頭部或肢體頗抖、搖動為主要表現,其病程綿延,漸進加重難以治愈。 (2)瘛疭 兩者雖均為風動所致,病位多以肝為主。但瘛疭發病較急,多有原發病,多見于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作,且以兒童多見,病性以實證居多,臨床癥狀筋脈拘急與弛縱交替而見手足屈伸牽引,常伴見發熱、神昏、兩目竄視等癥狀,若治療得當,常可痊愈;而顫病則為慢性疾患,發病較緩,少有原發病,以中老年多見,病性以虛證居多,臨床癥狀以頭、肢體的顫動、震搖為特征,一般病程較長,治療亦較難痊愈。 (3)中風之牽動 中風多由憂思惱怒、飲食不節、恣酒縱欲等致陰陽失調、臟腑氣偏、氣血錯亂所致,發病急劇,變化迅速,病性多虛實夾雜,臨床以卒然昏仆、口舌?斜、半身不遂為主要特征,亦有未見昏仆,僅見?僻不遂者,其局部肢體或肌肉動,常與?斜不遂同時出現,牽動較為重遲,病情多較急重;顫病則多因攝生不慎或他病所傷而致風動顫生,其發病較緩,病性以虛為主,臨床表現不伴?僻不遂。 顫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 顫病是指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輕者僅有頭搖或限于手足或單一肢體的輕微顫動,尚能堅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顫動、頭部震搖大動,甚則扭轉痙攣,手足及四肢顫動不止,筋肉僵硬,頸項強直,四肢拘急,甚者臥床不起。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某些錐體外系疾病所致不隨意運動,如震顫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動癥等,凡出現以頭部及四肢震顫、抖動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均可按本病論洽。對本病的治療,應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和標本兼治的原則。若病人顫震劇烈,其風火、痰熱、瘀血癥狀明顯者先宜平息風火、清化痰熱、活血化瘀;若顫震無力,表現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者,則重在填精益髓或補氣養血;若本虛標實者,又當補虛瀉實,攻補兼施,以填精補髓、息風解痙,健脾益氣、化痰散結為其治療大法。綜上所述,本病多由年老體衰,或先天稟賦不足,加之七情不遂,飲食不節,房勞過度,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受損,氣血乏源,髓海空虛,筋脈失司所致。病位在腦髓、筋脈,病理性質當屬本虛標實,本于肝腎、氣血虧虛,標屬風(內風)、火(肝火)、痰(濕痰、熱痰)、瘀(瘀血)四端為患。臨床多見虛實夾雜之證。發病之初,以肝風、痰濁、瘀血等標實相互兼見;病久則肝、脾、腎三臟虧損,正虛與邪實并見,此時病勢轉重,纏綿難愈,且易變生他證。因此,以預防為主,并積極防止中毒、中風、顱腦外傷等的發生,對顫病防治有重要意義。此外,顫病病程綿延,治療難取速效,當攻則攻,當補則補,或重攻輕補,治療均應攻補兼施,最終應歸到以補為主,長期堅持治療,緩緩圖之。病情可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病根難去,病勢難轉,治療有很大困難。 顫證的中醫用藥特點是什么? (1)養肝健脾益腎是治本之法 顫證病位在筋脈,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肝風內動,筋脈失養是其基本病機。肝藏血主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腎藏精生髓,年老體衰,攝生不慎,房事過度或他病所傷,可使肝腎陰虛,精血虧少,筋脈失養而致肢體拘急強直。肝腎陰虧,肝陽偏亢,風從陽化,則震顫。因此,養肝健脾益腎是治本之法。常選用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桑寄生、何首烏、龜甲、續斷、杜仲等。若病久腎陽亦虛者,可加肉桂、肉蓯蓉,若脾胃功能尚可,也常選用阿膠、紫河車、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補髓。 (2)顫證屬“風病”范疇,平肝息風是貫穿始終的治療大法 中醫學認為,凡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因為陽盛或陰虛不能制陽,陽升無制,出現動搖、抽搐、震顫等病理反映,是“內風”的具體表現。由于“內風”與肝關系密切,故又稱為肝風內動。因此,臨床對各證型的治療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配合平肝息風之法。常用藥物有:重鎮潛陽類,如珍珠母、生龍齒、生龍骨、生牡蠣等;息風解痙類,如鉤藤、羚羊角粉、天麻、刺蒺藜、僵蠶等,其中羚羊角粉、鉤藤、珍珠母為首選藥物,羚羊角粉常以1.5~3g沖服,鉤藤入湯劑要后下,防止久煎破壞有效成分;珍珠母宜重用至60g,先入久煎方能發揮最佳藥效。 (3)重視祛瘀滌痰藥物的運用 顫證總屬本虛標實,標實除風外,可夾痰、瘀等邪。而無論表現為何種病證,日久均有痰濁瘀血阻滯經脈,氣血不暢,筋脈失養的表現。據“血行風自滅”之理,重用祛瘀活血養血之品對減輕震顫療效較顯著,常選用當歸、白芍、赤芍、雞血藤、川芎、桃仁、紅花、毛冬青、丹參等,其中白芍是養血濡筋、緩急止顫的良藥,宜重用至15~30g。滌痰藥常選用石菖蒲、天竺黃、膽南星、海藻、白僵蠶等以消解頑痰。 (4)注重蟲類藥物 蟲類藥物兼具有活血化瘀、搜風通絡、息風定痙等作用。故有“蟲類搜風”之說。常用蟲類藥各有特點,如地龍咸寒,能息風止痙,又善清熱;蜈蚣辛溫,長于息風止痙,散結通絡;全蝎辛平,功擅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僵蠶咸辛平,能息風止痙,并兼有化痰之效。運用蟲類藥物,以焙研為末吞服為佳,入煎劑效遜。另外,蟲類藥物多有毒性,易出現過敏反應,故用量宜從小量開始,用時應密切觀察。 (5)強調通腑法的應用 由于本病以肝腎陰虛為主要病機,陰虛則津虧,易出現腸燥便結。在這方面,當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運用通腑法,腑氣通則濁氣降,清氣得升,腦竅清利,臨床癥狀也可改善。根據常見的三種證候,采用不同的治法:熱結腸道之熱秘,治以養血潤燥,選大黃、厚樸、枳實、秦艽、虎杖等,通便而不傷正;陰血虧虛之虛秘,治宜養血潤燥,選生地、首烏、當歸、桑葚、麻仁、桃仁等;若陽虛內寒之冷秘,治宜溫補腎陽,潤腸通便,選濟川煎或肉蓯蓉、懷牛膝、肉桂等。此外,還應根據兼證靈活加減:若陰虛內熱,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知母之類以養陰生津;若兼肝陽亢旺,可另服更衣丸(蘆薈、朱砂)以清肝通便;若津液已復,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橘皮)以潤腸通便。另有年老下元虛損之便秘,大便雖數日不解,卻無脘腹明顯不適,伴見形體消瘦,精神不振,肌膚欠潤者,除用溫潤之品外,可加用黃芪、當歸等益氣養血,使氣血流暢,則大便自調。 (6)用藥禁忌 本病屬風證范疇,常見肝風內動、痰熱動風等表現者,鎮肝、息風、化痰為常用治法。然而,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由于銅代謝障礙,每日銅攝入量應限制在1.5mg以下,故在避免進食含銅量高的飲食之外,尚需注意用藥禁忌,貝類、蟲類息風之品如全蝎、僵蠶、蜈蚣、地龍、珍珠母、牡蠣等含銅量較高,故不宜使用。而黃連、萆薢屬低銅高鋅之品;半枝蓮、大黃、萆薢、黃芩等均有利尿、通腑之功,有利于促使體內排銅。據報道,中藥肝豆湯(大黃、黃連、黃芩、穿心蓮、半枝蓮、萆薢)治療本病,療效較好。 顫證的轉歸和預后是怎樣的? 顫證多見于中老年,隱襲起病,慢性進展,多屬原發,亦可由溫熱病、痹證、中毒、顱腦外傷等引起。一般治療不易,或取決于原發病本身的治療進展。顫證日久可導致氣血不足,絡脈瘀阻,出現肢體僵硬,動作遲滯乏力等現象。病情較難逆轉,運用中醫治療部分病例能緩解癥狀,延緩自然加重過程,若能通過治療控制病情,并在平日注重生活調攝,堅持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望恢復。若失治或調攝治療不當,則逐年加重,可致使生活不能自理,甚則癡呆,不能活動,當避免繼發感染而加重病情,預后不良。 顫證之脈,以小弱緩滑為佳,虛大急疾者預后欠佳;若久病而脈反實大,暴病脈反弱小,皆為難治之象。 本病主要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有關,故本病以虛為主,由虛生風;臟腑氣衰,水運不暢,痰濁內停;運化無力,血行阻滯,瘀血內停;風陽夾痰瘀擾動,腦髓、肢體、筋骨、經脈失養;日久累及他臟,出現變證、壞證;腎虛及脾,脾胃失和,見胃脘不適,納呆,便秘等;腎水虧耗,不能上濟心見失眠心煩等;腎水虧耗,肺金亦損,不聞香臭;病位在肝、腎、腦髓,涉及脾、胃、心等臟腑。使病情加重的惡性循環的關鍵在本虛,故應不拘泥于緩解期和進展期,保持標本兼治、補瀉并進之法,延緩病情進展,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 中西醫結合部分 帕金森病 帕金森綜合征和帕金森病的區別是什么? 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緩慢進展性運動障礙疾病。1817年,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報道了六個病例,首次提出“震顫麻痹”這一名詞,之后這一疾病就以他的姓氏來命名。該病病因不明,若某些家庭中有多個成員患病,遺傳因素則可能在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另外,環境因素如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也可能誘發該病。患者腦內一些神經核團,包括黑質、藍斑和迷走神經背核等部位的色素細胞發生變性,導致多巴胺遞質生成障礙,造成多巴胺能系統與膽堿能系統的不平衡,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表現。典型帕金森病具有四大癥狀: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強直和姿勢平衡障礙。患者表現為面部表情減少,稱為“面具臉”;手指節律性震顫,形成所謂“搓丸樣動作”;站立時特殊姿勢——頭部前傾,軀干俯屈;行走呈慌張步態,即“小碎步”;字跡改變,字體變小,出現“小寫征”。除此之外,患者還會出現一些非運動癥狀,如個性改變、認知障礙、感覺異常、睡眠障礙等。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帕金森病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7%,55歲以上人群中約有170萬人患有該病。 很多疾病或因素可以產生類似帕金森病的臨床癥狀,稱之為帕金森綜合征。其中有明確病因者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如感染、藥物(多巴胺受體阻滯劑等)、毒物(MPTP、一氧化碳、錳等)、血管性(多發性腦梗塞)和頭部外傷等因素所致的帕金森病。另外,有些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也可伴有帕金森病癥狀,稱為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包括多系統萎縮、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質基底節變性、路易體癡呆。這些疾病除了帕金森病表現之外,還具有其他特征,用左旋多巴治療效果不明顯。多系統萎縮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異常,該病患者可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大小便障礙、出汗異常等自主神經受損特征,其中的帕金森型需要與帕金森病進行鑒別。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表現為頭頸部和軀干肌肉明顯僵直,患者具有頸部過伸、仰臉、下頦突出的特殊姿勢,眼球垂直運動障礙,易向后傾倒,智力減退,情感淡漠。皮質基底節變性表現為首發一側上肢笨拙、僵硬、陣攣和感覺異常,患者感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患肢,稱為失用癥。路易體癡呆患者除了帕金森病表現之外,還會出現明顯的記憶減退和認知障礙,80%患者可有幻覺,且該病癥狀往往呈波動性。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和帕金森病的鑒別? 帕金森病根據發病原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為繼發性病變,又稱為動脈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綜合征。是有別于帕金森病且由腦血管病及相關因素引起的一類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常合并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形成腦血管障礙危險因素的疾病。此病多發于中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發病早期多以雙下肢僵直、疼痛、步態障礙、表情呆板為其特點,較少出現肢體震顫。常留有癡呆、失語等嚴重后遺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尤其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趨明顯,心腦血管疾病的逐漸上升,此病的發病率亦日趨上升。典型的帕金森病病理改變主要累及大腦黑質蒼白球及紋狀體等部位,而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損傷部位主要在大腦白質和基底核,呈彌散性改變,反復發作的腦部小梗死是引發本病的重要原因。由于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治療使用左旋多巴幾乎無效,抑制病情進展的關鍵在于預防腦梗死的再次發生。另外,運動康復鍛煉也是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重要手段,對緩解肌張力過高有較好作用。因此加強對此病診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醫師必須根據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做出正確診斷。 目前中醫仍將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同歸顫證范疇,屬異病同證,實際上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和帕金森病皆有其自身的臨床特點,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多出現脾腎兩虛、痰瘀內蘊和氣虛血瘀;而帕金森病患者多表現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和血虛生風,可以認為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病機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標實為痰濁,瘀血。可能因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年老五臟功能衰減,其中脾腎虛弱尤甚。依據中醫舌、脈、癥狀的觀察,吳松鷹等發現大部分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74%)患者皆伴有瘀證,提示血瘀阻絡是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發病的重要病機。也有人主張治療本病無論辨屬何型,均應重視活血化瘀,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帕金森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是什么? 西醫治療可直接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但不能改變疾病的進程,并且長期的西醫治療,不良反應較多,部分患者難以堅持治療,影響療效。長期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耗損現象、開關現象等不良反應,對治療影響較大。中藥治療在緩解癥狀方面雖不如西藥生效快,但仍有緩解主癥作用,對減輕僵硬感較為明顯,配合西藥可增強療效,長期服用無明顯不良反應。中藥治療還可以減輕服用西藥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以延長患者的有效治療時間。中西藥結合治療帕金森病,可充分發揮兩方面的優勢,起到良好的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發病早期患者癥狀較輕,以單側肢體震顫或強直為主,不影響基本日常生活能力。這一階段應以中醫治療為主,控制癥狀,盡量不用或少用西藥,西藥應用苯海索、金剛烷胺等作用較為緩和、不良反應較小的藥物,以盡可能延長這一階段的治療時間,減緩病情的發展。 病情中晚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震顫、強直累及多肢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時,應選用左旋多巴、復方左旋多巴等藥物治療,以補充腦內多巴胺含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此期間積極采用中醫藥配合治療,可減少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利于患者堅持用藥。盡可能延長西藥的有效時間,減緩西藥加量的過程,增加每單位西藥的治療效果。 病情晚期或癥狀較重的患者,部分應用西藥效果衰減,難以服用西藥治療,可選擇手術,但仍可配合使用中藥治療以改善患者全身功能,減少合并癥、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減輕患者痛苦。此時常與頭痛、郁證、心悸、水腫、陽痿、耳鳴等病證合病,各證型交雜出現,使病情更為復雜化,故臨證須知常達變。 3 小結部分 王永炎院士是如何認識和治療顫振病的? 王教授認為顫振病病程綿延,治療難取速效,當攻則攻,當補則補,或重攻輕補,或重補輕攻,攻補兼施。最終應歸到以補為主,長期堅持治療,緩緩圖之。 (1)病機復雜,本虛標實,本虛為發病基礎 本病起病隱襲,病程較長,病理機制復雜。或邪實為主,或本虛為重,多種“實邪”同時并存,相互作用。但基本病機為肝腎不足,主病在肝在腎,可涉及脾、胃、心等臟腑。顫振病病損及腦,傷在泥丸宮,僅以部位而言,病深難及,病重難治。因精血不足,腦髓不充,陰不制陽,陰虛陽動,陽動化風,虛風內動。臟腑之氣衰減,氣化不利,血運不暢,各種“實邪”內生。邪戀而不去,進而傷及肝腎,肝腎更虧,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逐漸加重,難以逆轉。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可表現痰濁、火熱、腑實等邪實癥狀,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本虛之證。治療均應攻補兼施,或邪實去后,以補為主。 (2)死血頑痰,實邪難去,標實為發病依據 顫振病患者臨床多見口角流涎、脘悶納呆、或神情呆鈍、舌苔白膩或黃膩,臨床表現痰濁為患。因臟腑氣衰,水運不暢,痰濁內停,病程漫長,痰濕膠著,凝結不化。臟腑氣衰,運化無力,血行遲滯,瘀血內停。顫振病患者多數見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為瘀血內停之表現。瘀血久留不去而成死血,死血留滯新血難生,濁邪不化,運化難復。又兼老人臟腑之氣漸衰,無力抗爭,邪盛正虧,進而傷及肝腎,使本已衰弱的臟腑之氣進一步耗損,正不勝邪,病情逐漸加重。死血、頑痰留滯,是老年顫證癥狀產生的直接原因。瘀血之象明顯,一般活血化瘀之藥難以奏效,所以選用破血逐瘀之品。隨舌質、舌底脈絡瘀象的逐漸減輕,臨床癥狀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3)虛風觸動,挾瘀挾痰,內風為發病動因 風性動蕩,搖擺不寧。震顫、強直、拘痙為風邪內動之象,為虛風內動,為內風暗煽。經脈不通,筋脈失養,而見肢體震顫,行走不利,強直拘急。瘀血阻脈,留滯不去,經氣受阻,瘀血生風。風動愈烈,瘀阻痰凝愈深。顫振病患者震顫、強直等癥多為非持續性。放松、平臥、睡眠時可消失,靜止性震顫在睡眠時亦可消失。情緒激動、勞累等因素可使癥狀加重。非持續性的發作特點說明內風旋動的重要作用。有肝腎不足、腦髓受損的根本,有死血、頑痰的存在,內風時時而動,表現出顫振病的一系列癥狀,同時病情在反復發作過程中逐漸加重。培本祛邪,消除內風旋動產生的基礎,調暢情志,減少情志不遂、氣機不暢而誘發的內風旋動,以期減少震顫、強直的持續時間,是治療顫振病的重要方法。 (4)平肝息風、活血化瘀為治療通則 平息內風主治在肝,治可以鎮肝息風,養血柔肝息風,滋陰潛陽息風。應辨證論治,但無論何法,均可加入息風藥物羚羊角,以平肝息風。陽亢明顯,重用金石類藥物以重鎮息風,如生龍骨、生牡礪、生石決明、珍珠母等。顫振病慢性起病,治療過程較長,病難驟去,風難速息,平肝息風應堅持不懈,可合用養血柔肝息風之法,藥用當歸、赤芍、白芍等;以及息風化痰通絡之法,藥用天麻、鉤藤等,以上諸藥,均可作為治療顫振病常用之藥。瘀滯之血為死血,為干血,治當破血逐瘀,搜風通絡。臨床選用蟲類藥物,如水蛭、虻蟲等,但蟲類藥物作用峻猛,耗氣傷陰,不能單獨使用,應配以益氣養血,滋補肝腎之法,攻補兼施。 (5)扶正培本,緩圖其功 息風、活血、化痰為治療通則,但治療顫振病的根本在于固本培原。調理脾胃以助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得升,濁氣得降,則中焦轉樞通利,運化有度,氣血生化有源,散布精微,滋養五臟,延緩臟腑功能的衰退。治以調補、清補為主,藥物選用太子參、西洋參、黃芪、茯苓、白術、淮山藥等。肝藏血,主濡潤筋脈,腎為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老年性退行性改變都以肝腎不足為根本因素。治療藥物選用制首烏、生地、熟地、山萸肉、杜仲、川斷、枸杞子等。若病久腎陽亦虛者,可加肉桂、肉蓯蓉。若脾胃功能尚可,也常選用阿膠、紫河車、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補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