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清晨 江 雁  微雨。老街的清晨如同這雨一樣,靜寂無聲。塵世的喧囂,仿佛與她無關。 正值周末,老街主街道的兩旁,除了飯店開門營業之外,其他店鋪都還處在關門上鎖之中。即便是開了門的飯店,食客也寥寥無幾。
老街兩旁的房屋,依山而建,拾級而上。極目望去,一兩個花白頭發的老者背著手,緩慢而堅定地朝前走著。
這樣的老街,和絕大多數的老街、古鎮相比,有著鮮明的區別。她太過安靜了。安靜得幾乎匹配不上“街”的稱呼。但她又的的確確是老街,甚至比眾多老街都要老得多。不光是歷史,還有街道兩旁那些建成于民國時期的石頭建筑。
她是連云老街,是隴海鐵路的東段起點、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
國內但凡叫得上名字的老街,無一不帶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安靜或許有,那也是經歷了日間的繁華過后,短暫的休憩。一旦夜幕被撕開,總會被哪怕是一兩嗓的叫賣聲打破,何況有的商鋪更本就是徹夜不眠的。
可是,連云老街不一樣。她也不是沒有熱鬧,但那熱鬧需按季節計取。據說夏天來,這里便大不相同了。吃海鮮,喝啤酒,還可以觀賞到極具異域風情的表演。總之,人們有大把時光在這里揮霍。
我來得不是時候,所以聽不到那樣的人聲鼎沸。
我來得正是時候,因為我更喜歡眼下的寧靜祥和。
容我掉一下書袋吧,可以帶著您約略了解一下老街的前世。
老街,原名老窯,又稱“連云港老街”、“連云古鎮”。許多年前,她原是黃海岸邊、云臺山腳下的一個小漁村。北宋宋真宗祥符年間,港城的先輩在此間勞作,生息,形成老街的雛形。到了近代太平天國時期,這里變成犯人流放燒窯的地方,所以又被當地人稱之為“老窯”。
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老街的規模才慢慢形成。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連云港海岸線的東移,港口遷至老窯。時任隴海鐵路局局長廖秋杰認為港口建成后仍稱老窯不夠雅致,便從港口北邊的連島和南邊的云臺山各取首字,名曰“連云港”,自此沿用至今。
連云港經民國政府管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如今遺留下來的民國建筑基本上為那個時期所建造。因為有很多建筑、路面都以石頭壘砌、鋪就,故此又有“山海石城”之稱。
漫步清晨的老街,倘若不看鋪面招牌,幾乎以為穿越到了民國時期。寬闊的石板路,高大的法國梧桐,古樸的石磚,在如絲的細雨中靜默著,卻又無聲訴說著歲月更迭帶來的滄桑。
不同于許多靠復制而成的老街,連云老街的歷史遺跡多多。諸如上海大旅社、果城里建筑群、連云港老火車站、連云港人民影劇院,等等。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使得連云老街又具備了歐洲小鎮的風情,讓人陡生穿越時空的恍然。
據說老街多為原住民,且多是老人。近年來會有一些藝術家走進老街,他們或租房,或置業,在老街經營他們的生活,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傳遞他們對老街的認知和熱愛。
如此,就不難理解老街的清晨何以如此靜寂了。與是不是節假日無關,與晴天雨天無關,老街已經不再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商業港口,至少那么不純粹了。當下的老街,更適合用來生活。就像沿坡而上的那些老人們,走得固然慢,但并不踉蹌。
他們和老街一樣,有了歲月的沉淀,自然也就多了幾分沉穩與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