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小雀斑的《丹麥女孩》確實驚艷到我了,其中一段對話我印象頗深: 舉辦完個人畫展的那個晚上,幾乎崩潰的女主格爾達無比渴求丈夫的擁抱,她回到家,瀕臨絕望地懇求穿著女裝的丈夫“莉莉”,“你就不能讓他出來嗎?至少試一試嗎?” “莉莉”憂傷卻堅決的說,“我做不到,抱歉。” 是啊,我做不到的。一個人一旦找到了自己,就絕不會丟棄,那是他多少年荒蕪人生里,終于握住的意義,是唯一的光芒。 就像在《無聲告白》里那個因為絕望最后自殺的女孩,用年輕的生命訴說著心靈的渴求,“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他人的期望。” 做最真實的自己。 two 回首自己,幾十年山河流轉,彈指一揮間的人生,比之蒼茫宇宙,人類的生命比朝生暮死的浮游還要短暫,彌足珍貴的一場人間修行,卻還在用盡力氣去實現社會及他人給予我們的價值。 或許,我如此喜歡王陽明,是因為他真正讓我將思維里那些混亂卻重要的“感覺”提煉成四個字——“自我意識”。 人,一旦擁有了自我意識,便是覺醒的開始。 不再人云亦云,不再盲從,不再通過他人的主宰來順從所謂的命運,而是穿透紛繁亂象,透悟事情本質。有自己的價值體系與人生觀,對于生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在每一次決定里更靠近自己。 three 當局者迷,不跳出思維定式,不退出周邊環境,不抬頭仰望星空,就永遠無法真正找到自我。以為個體的存在沒有價值,只能在群體(大眾)中找到安全感和活著的意義,這樣的人注定無法孤獨,因為沒有自我。 從善如流是我的選擇,而不是在某一種理論體系下的順從,或者趨利避害的本能,是自我的選擇。 你選擇成為怎樣的人,你就會靠近怎樣的人,人生需要一種仰望,才能一點點走向星辰大海。逐夢的路,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只有自己深切的懂得,但正是這種孤獨,給了我們深刻的成長,心靜時,一切真相才能清晰可見。 做最真實的自己。 我可以找一個條件適合的人,結婚生子,讓歲月淡云流水,可我不愿意。我選擇等待,等待一場可能永遠都不會等到的惺惺相惜,但我不后悔,愛情是一種信仰,我選擇守候,同時也承擔,承擔孤獨終老的后果。 我可以八面玲瓏阿諛奉承,在事業上走得更深遠更容易,可我不愿意,我選擇真誠,真誠于自我,也真誠于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我無法接受的我也不批判,因為那是別人的選擇,但我選擇做我自己,亦承擔失去的“機會”和更深遠的發展。 我可以安于現狀放棄追逐,在一畝三分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歲月過得樸實無華,可我不愿意。我選擇夢想,夢想是人生的意義,是我的熱血,我的價值,我的期許,逐夢的路上荊棘叢生我亦甘之如飴,那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自己,怎么可能輕言放棄?我選擇,亦承擔,承擔種種艱難困苦。 很多人都說,“人生是沒有選擇的”,“社會就是這樣”,“你不能改變社會,只能改變自己”“愛情都是騙人的,歸于婚姻都一樣”……大多都是父母灌輸給我們的金玉良言,我曾奉若神祗,割掉自己的棱角以換取多一個“朋友”,隱藏自己的想法以融于大眾,穿上單調的衣服以換取普通,全世界都在教你,“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只是,我再也無法在人生里茍且,“安全感”三個字,閹割了靈魂。我想要極致的絢爛,而不是虛偽的平靜,真正的安全感來源于內心的強大,而不是妥協與偽裝。一旦撕開面具,新的翅膀便生長出來。我知道,那一刻開始,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是真正的我。 上一代人其實是被犧牲的一代人,他們為這個社會所做出的貢獻遠超過自己的想象,他們為后代留下的財富也遠超過自己預料。生而有幸,在這樣一個寬廣而豐饒的時代,去擁抱自己的熱愛,燃燒自己的熱血,真正為自己活一場人生! 如果浪漫死在了上個世紀,那么就讓詩歌在這場歲月里橫行。 微信號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