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抗日英烈名錄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視頻,也不會錯過以后的精彩內容,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這個日本人名叫宮川英男,現如今他的墓碑在濟南長清烈士陵園,雖然上邊沒有照片和墓志銘,也沒有出生日期和死亡時間,只有一個神秘的名字,但每年依然有人在給他掃墓。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無一例外都是在真心實意地把他當成抗日英烈來緬懷。2004年我國公布了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總共300人。名單中除了包括大家從小耳熟能詳的楊靖宇、張自忠等民族英雄外,也有像白求恩醫生這樣為我國的抗戰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國際友人,而宮川英男,則是這其中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日本籍英烈。 而他之所以能夠受到中國人如此的尊敬和追憶,是因為他曾經公開站出來宣傳反戰,協助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暴虐行徑,甚至因此奉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27歲的時候就被自己國家的人殘忍殺害。 圖|宮川英男和八路軍戰士的合照 日本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18年,日本山梨縣的一戶窮苦人家里,宮川英男出生了,不過他一開始叫宮川啟吉。中國人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小編認為這句話的適用范圍應該是全世界。因為家境貧寒,宮川英男讀完小學就沒再繼續念書了,開始四處跟人學手藝,做學徒,掙錢補貼家用。 21歲這年,宮川英男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日本侵略者沒能實現自己己“三個月占領中國”的夢想,反而是被奮起反抗的中國人民完全纏住了腳步,損失了不少的武器裝備,也傷亡了不少的部隊士兵。為了補充兵力,日方開始在國內大量征兵,后期人員缺口巨大的時候甚至開始強迫國內所有的可用勞力進入戰場。宮川英男也因此被強征入伍,成為了日軍第32師團的一名士兵,前往中國戰場和我軍將士進行作戰。 圖|開赴前線的日軍部隊 但宮川英男算是個十足的倒霉蛋,來中國不到兩年,還沒怎么上過戰場,他就成了八路軍的俘虜。1941年7月,八路軍在山東長清和一伙前來掃蕩的日軍發生了正面沖突,激戰過后,大部分日軍直接被八路軍用游擊戰術殲滅,剩下的不是負傷逃走了就是被俘虜。而這幾名被俘虜的日本士兵里正好就有宮川英男。 長久以來接受著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和武士道精神熏染,宮川英男和其他的日本俘虜一樣,對自己的國家有著頑固的愚忠,十分不配合八路軍的行動,嘴里一直叫喊著,時不時還想來個“為天皇陛下盡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宮川英男逐漸被八路軍的思想教育感化,成為了八路軍的友好伙伴。 圖|日軍俘虜 我軍一向提倡優待俘虜,因此宮川英男在八路軍這邊的生活其實是相當不錯的。當時國家處于戰亂,地里的收成都不好,百姓和軍隊都沒有多少余糧,而共產黨的部隊更以生活簡樸著稱,士兵們吃的都是小米粥加咸菜,很少能看見葷腥。然而八路軍的將士們還是聽從部隊的命令,把后勤僅有的肉給了宮川英男吃。因為不滿這個俘虜能頓頓吃上豬肉燉粉條,送餐的小戰士臉上難免帶了些情緒。其實一開始宮川英男不打算吃的,還想過打翻飯碗咬舌自盡,但是他雖然聽不懂漢語,還是從士兵的態度上感受到了自己是得到優待的,因此也沒再好意思浪費這些食物。 八路軍戰士見宮川英男狀態不佳,猜測他可能是因為被關在屋子里太久了,導致精神萎靡,告訴他可以在軍營里轉轉。得知自己被允許在軍營活動,宮川英男相當的震驚,他是見過日軍部隊折磨其他國家的戰俘的,第一次被八路軍這樣溫柔對待,他的心里甚至感覺到了被關心的溫暖。 圖|八路軍為日軍俘虜治傷 八路軍這邊見他態度松動,開始每天安排專人陪他吃飯、聊天,帶他了解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背后的侵略真相,由專業的“反戰覺醒聯盟支部”對他進行循序漸進的思想教育。漸漸地,宮川英男的想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開始傾向于反戰,并且希望和中國的朋友一起反對自己的家鄉日本。因為他深切地認識到,自己國家現在奉行的帝國主義是錯誤的,對中國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日本的士兵雖然很多都相當頑固,但這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被灌輸的都是法西斯宣傳教育,見到的都是單方面的東西,因此沒有產生過疑問。而當他們來到外面的世界,接觸到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思想,他們也會開始思考,想要重新進行選擇。而且他們在中國遇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們更是和自己國家的軍隊完全不同,不僅在生活上優待俘虜,也注重在精神上尊重他們,給了他們很大的活動空間,一直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從來不進行強迫。這一切的一切,都令這些日本戰俘開始對自己參與的侵華戰爭進行反省。 圖|反戰覺醒聯盟支部演講 其實,根據戰后的一些相關資料顯示,抗戰時期是有不少像宮川英男一樣被教育成反法西斯聯盟成員的日本戰俘的,僅最后加入八路軍反戰陣營的就有差不多1000人,更不用說那些回國之后默默行動的和平人士了。而且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對日本戰俘進行正確引導,中國共產黨當時還創辦了一所在人類戰爭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學校——日本工農學校。這所學校位于八路軍的大后方延安,無數深受軍國主義摧殘的日本戰俘在這里接受教育,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思考什么是真理,認清武力的罪惡,最終反省自身,不再踏足戰場,在回國之后撰寫回憶錄揭露國家的侵華罪行,或是直接從侵華日軍變成了國際反法西斯斗士,進行反戰宣傳,努力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 宮川英男在八路軍的關懷教育下自愿加入了八路軍的隊伍,之后還成功入黨。而與此同時,日本那邊卻在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情況下,直接對外宣布了他的死訊。宮川英男對此十分無奈,只好親自給父母寫信,表明自己現在的情況。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漢語,宮川英男在八路軍部隊里混得如魚得水,當然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最重要的還是大家感受到了他的真心。 圖|延安的日本工農學校 按照當時的規定,作為積極接受改造的日本戰俘,宮川英男是可以領取到一部分津貼的,還有更好的伙食待遇,但他總是把飯菜送給部隊身體不適的同志,自己和其他的八路軍戰士一樣吃普普通通、沒什么油水的米湯咸菜,還把津貼拿出來給部隊買東西。后來有一次,部隊的李洛夫同志感冒發燒,當時隊伍正在夜行軍,力氣大的戰士們都騰不出手,宮川英男就自告奮勇,背著李洛夫翻越了好幾個山頭,到鎮上的醫院進行醫治。 宮川英男的反戰工作成功入黨后,宮川英男也開始了正式的反戰工作。1944年,26歲的宮川英男跟隨部隊來到山東長清縣,這也是他最開始被八路軍俘虜的地方。 圖|八路軍敵工部戰士 宮川英男在上文提到的李洛夫同志的推薦下,進入了當地的第一軍分區敵工隊開展工作。在這里,他除了在兩軍對峙的時候對日偽軍進行喊話,更主要的任務是編寫一些瓦解日偽軍心里防線的宣傳材料,后期專門發布給日本方面或者日軍戰俘。因為自己就是個日本人,還有著在軍隊服役的相關經歷,宮川英男對日軍底層官兵的的心理把握十分準確,制作出了很多針對性非常強的宣傳單,觸動了不少日本士兵的內心,勾起了他們強烈的思鄉之情。 宮川英男在所有的宣傳單和慰問物品上都印上了“禁止扇士兵耳光”、“士兵也是人”和“我們都是勞苦百姓,即使打贏了戰爭,財富也還在日本軍閥手中”等字樣,專門針對日本軍隊里的霸凌現象和階級斗爭;也會抓住日本士兵漂泊異鄉、思念家鄉的心情,在材料上邊書寫“遠方的親人期盼你早點回家”之類的話語。遇上日本櫻花節,宮川英男更是會利用時機,制作并送出大量的小禮品和慰問袋,讓日本士兵渴望擺脫戰場、回歸家園的心理更為強烈。 圖|八路軍制作宣傳物料 這些宣傳單和慰問禮物被八路軍戰士通過老百姓的手散發到了濟南和泰安的各個角落,甚至還被帶進了日軍的駐扎營地。日本士兵對這些東西的態度各不相同,有的不屑一顧,有的留下自己喜歡的,把覺得沒什么用得上繳,而有的直接就私藏起來。有位小隊長看到這些東西,不僅沒有上繳還經常拿給其他的日軍士兵看,因此被上級領導關了禁閉。不過后來他直接趁著守衛松懈逃了出來,帶著自己視若珍寶的宣傳禮品跑到了八路軍根據地投誠。誠心最為難得,宮川英男用自己真誠的心,感化了一個又一個的日本士兵。 那時候有個叫做秋原的日本軍官,被八路軍俘虜后態度十分激動,一直以絕食表示抗議。而宮川英男看著這個和自己當初一模一樣的日本軍人,心中很是感懷,每天不厭其煩地跟他交流,給他講道理。慢慢地,秋原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開始主動和宮川英男聊天,表示自己其實也厭倦了這樣的戰爭生活,非常想念家中的妻兒。宮川英男將秋原的心聲傳達,軍區領導得知后決定找船送秋原回國。秋原欣喜若狂,臨走時深情地表示:“你們不一樣,八路是朋友!” 圖|日本士兵回國 宮川英男的工作越做越順手,使得八路軍敵工隊的攻心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了日軍高層的注意和忌憚。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因為他覺得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士氣是相當重要的,士兵一直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戰斗態度,才能更快地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宮川英男的所作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日軍底層官兵的戰斗決心,瓦解了日軍的斗志。因此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后,日軍的高層領導把宮川英男列為了“頭號恐怖分子”,開出了1000萬日元的巨額籌碼懸賞宮川英男,企圖通過多種方式除掉他。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個叫做渡邊的特務動了心思,冒充國際反戰同盟的成員,給八路軍部隊傳遞信息,表示自己可以給他們提供急需的食用鹽和消炎藥,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需要深入八路軍根據地進行考察,和宮川英男進行接頭交易。 ![]() 圖|偽裝的日本特務 渡邊想要通過這種方法竊取敵工隊以及宮川英男的活動情報,但八路軍這邊也不是傻子,他們召開會議,認真研究了渡邊傳遞過來的信件,覺得能在日軍的嚴密監控之下弄來數量這么多的軍用物資,還清楚地知道宮川英男的所有情況,這個渡邊身上必定有詐。因此八路軍這邊決定不再和渡邊進行聯系,對加重了宮川英男的保護,日軍的特務計劃宣告失敗。不過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日軍很快又策劃了更卑劣的伏擊計劃,也正是在這次伏擊中,宮川英男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遇伏擊,宮川英男被害1945年6月7日,宮川英男和李洛夫結束了之前在皮家店的宣傳演講工作,秘密轉移到附近的官莊根據地進行休整。到達目的地時天色還沒有完全暗下,兩人正準備吃些東西,這時村長急匆匆趕來,通知他們有一支日軍部隊進村來掃蕩了! ![]() 圖|日軍進村掃蕩 因為也是剛剛轉移過來,不了解具體的情況的宮川英男和李洛夫并不打算輕舉妄動。他們把手上的文件資料藏好,就開始悄悄地往村子的后方跑去,試圖進行突圍。但是剛到村口的時候,二人就被早就把守在這里的日軍發現,交火過程中宮川英男不幸受傷。李洛夫將宮川英男背回到村子里,找了一個麥秸垛把他藏了進去,自己跑去了另外的方向,吸引敵人注意力。本來二人分散開來是有了更大的生還幾率,但是這次日軍本來就是沖著宮川英男來的,打算活捉他進行嚴刑拷打,以警示部隊里其他浮想聯翩的底層士兵。因此他們對整個村莊進行了瘋狂而嚴密的搜索,每個角角落落都沒有放過,遇到麥秸垛也會用刺刀扎幾下。 見到日軍行事如此謹慎,宮川英男意識到這樣下去很快就會暴露,為了掩護李洛夫,他從藏身的麥秸垛里跳了出來,對著搜查的日軍連開數槍,然后一個就地翻滾躲到了對面的農舍里。身上有傷準頭不佳,宮川英男發起的突然襲擊只擊斃了兩名日軍,但是他的行動目的已經達到,對面的日軍發現了他的身影,紛紛朝他包抄而來,嘴里還用日語大聲叫喊著“抓活的”。 ![]() 圖|日軍圍堵八路軍 想要給戰友爭取更多的撤離時間,宮川英男一直頑強地抵抗著日軍,兜著圈子引誘他們,但是因為失血過多體力不支,他終究還是支撐不住摔倒在地。看著朝自己逼近的日軍,同樣出身日本部隊的宮川英男清楚地知道,一旦被抓回去,等待著自己的一定是慘絕人寰的嚴酷折磨,想到這里,宮川英男檢查了一下手里的武器,看到還有一顆子彈,他默默地在心里做出了決斷。就這樣,不想做日軍俘虜的宮川英男在自己曾經的同胞面前舉槍自盡,為中國的抗戰事業英勇犧牲,年僅27歲。 宮川英男犧牲之后,日軍從他身上翻出了一個帶名字的胸牌,確認了這就是日方高層領導懸賞的人,將他的尸身帶回了萬德據點準備領賞。而另一邊撤退的李洛夫聽到一陣密集的槍聲之后就馬上掉頭折返,但還是沒能趕上,正好目睹了日軍將宮川英男的遺體帶走。一直以來他和宮川英男關系最好,見此情景早就是淚流滿面,但敵軍人多勢眾,他知道自己出去也是白白送死,只能穩定情緒繼續潛伏,等到日軍離開就迅速回到部隊向上級領導進行匯報。 ![]() 圖|八路軍觀察地形 部隊將士們得知了宮川英男犧牲的消息,都十分痛心,軍區領導也表示:無論如何不能讓宮川英男的遺體落在日本人手中,那群人喪心病狂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事情來,我軍必須盡快將他的遺體搶回進行妥善安置,讓他入土為安。 八路軍通過內線情報得知了日軍的動向,制定了搶奪宮川英男遺體的行動方案,派出一支小隊前去實施,帶隊的正是李洛夫。6月21日的深夜,李洛夫等人在地方群眾的配合下,冒著暴雨沖破了日偽軍的封鎖線,搶回了宮川英男的遺體,這也正是文章開頭發生的故事。之后八路軍把宮川英男的遺骸用棺木裝殮好,葬在了當時的根據地孫家土村的大峰山上,立碑吊唁。后來新中國成立后,宮川英男的遺骸被濟南長清的烈士公墓。 ![]() 圖|八路軍戰士作戰 宮川英男去世后,每年清明,李洛夫都會來給他掃墓,也常常跟家人講述他們之間的故事,講述宮川英男這個日本人是怎么棄暗投明,幫助中國人民開展反戰工作的。這些事跡被李洛夫的兒女深深地記在了心里,他們也因此對宮川英男充滿敬意。后來李洛夫年老,他的兒子就接替了他,繼續來給宮川英男掃墓,從不間斷地掃了60多年。 2002年,李洛夫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留下一個心愿,希望家人可以想辦法把宮川英男送回日本故土,如果實在不能實現,就把自己葬在宮川英男的墳墓旁邊,不要讓他一個人在異國他鄉太過于孤獨。李洛夫的女兒孫雁鳴感動于兩人的戰友情誼,決心幫父親實現這個心愿。耗時三年,歷經無數波折,孫雁鳴終于聯系上了宮川英男的家人,親自前往日本,將他的墓土送回了家鄉,灑在了日本的富士山下。 ![]() 圖|李洛夫給宮川英男掃墓 宮川英男的父母早已去世,他的侄女見到孫雁鳴,激動萬分地表示:舅舅已經去世將近70年了,中國人民還是如此尊敬和紀念他,這個他們宮川家族的榮耀。這段建立在戰火中的異國友情,穿越了時空的桎梏,閃爍著純潔的人性光輝。 結語這場非正義的侵華戰爭終于在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結束了,日方企圖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宮川英男身為一名曾經的侵華日軍,在認識到自己國家的真實面目之后,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隊伍,和自己的國家為敵,進行著反戰宣傳工作,最終為中國的抗戰事業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 圖|油畫《和平必勝》 他只是成千上萬侵華日軍中的一個,所以他很渺小,渺小到無法阻止兩國開戰,無法改變日軍踐踏中華大地的歷史;但他又很偉大,偉大到僅憑一己之力就讓無數的日本士兵放下屠刀,離開戰場返回家鄉。世界上沒有突如其來的救世主,更多的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宮川英男只是一個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始終以一個和平使者的良知和愛心去幫助中國百姓,反對戰爭。而在戰爭年代,每一個真心呼喚和平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
|
來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