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寫了本《姚明傳》,用章回體,寫了整整八十一回,原本他是打算八十回了事,姚明聽了創作計劃,說為什么不是八十一,九九八十一難,在美職籃所經歷的,不會小于這個數。聽完,楊毅姚明相視大笑。 時間回到十九年前,悉尼奧運會。那會子我五歲,家里搬了新居,一個副科級單位的職工房,一排房子中間偏左,還要交租。家里有新家什,電視換了長虹,有線信號,能收到包括湖南衛視在內的十五個頻道。 那個夏天,我舅舅就在這個單位不停地值班,值夜班,大院子里晃蕩著他的大肚皮,他瘆人的歌聲飄蕩在單位大樓的每一個角落。除了歌聲,他還喜歡體育,喜歡籃球。那一年的男籃比賽,他拉了一把藤椅,坐在一旁,我爸我媽還有他,加上我,四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里,看球。 我和老媽什么也不懂,聽兩個成年男人在吹扯。我的父親,長期以來在我所接觸的人類當中,從未見過誰比他更為理性,而當下,他也情難自已地夸贊籃球人的身高。 “姚明兩米二六,多高啊。” 他記得這數字,他說過,他對數字有著天然的感覺,就像魚對水的感覺,就像青果對瓜蒂的感覺,新聞播報了姚明身高,他記得非常清楚。 王治郅呢?他想了一會兒,“絕對不低于一米九!”對他來說,一米九是他想到的極限。某種程度來說,姚明是天縱之才,王治郅是優中選優,天才固可放寬尺度,優秀的代表卻有上限。在他的想象里,一米九,不能再高了,一米九,也高他一個頭多了。 我始終不記得舅舅說了什么,他的肥肉嵌進藤椅的樣子我難以忘卻。 這一刻,我第一次聽見姚明的名字。他是籃球世界第一人,是一尊神,是人民的榮耀,而現場解說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我記下來了。 “姚明、王治郅已經被NBA看中,不久也許他們要去那里開創新的輝煌。” 在我十六歲的認識論里,沒有誰,能在美職籃這種球類中最高級別的征程里順利完美服役,偉大如喬丹,也有過對陣活塞的三次敗北。2002年,姚明選為狀元,即招來各種挖苦,還有巴克利那張臭嘴巴胡言亂語。但這都是去了之后,去之前呢,很少有人知道姚明及姚明的家人付出了多少,金錢、心血和腦力用來解決球場以外的事情,這便是最心累的。 這些,楊毅寫了出來,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自己又參與式觀察,心得更為翔實深刻,而楊毅行文酣暢淋漓,文字間非常有溫度,內容上對體制內的官員,如信蘭成等,準確鞭撻,不僅三四巴掌抽了人,還鞭了舉國體育體制的尸。特別是重墨闡述了姚王赴美歷程、王治郅滯美不歸事件,相當于給整個傳記筑了一個四方堤壩,并在上面夯了十層混泥土。 姚明赴美,最后在和商人交割,錢談妥了就好說。王治郅赴美,核心不涉及金錢,最后要交割的,是固有思想、意識形態和封閉的體制思維。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看,姚明需要犧牲一些利益來實現理想,而王治郅卻身處于銅墻鐵壁之中,無的放矢,只能被動等待。所以后來,組織上派人尋王,王治郅拒絕歸國,情理上是通的,但結局卻非常令人惋惜。 全書之中,我最喜歡這部分。 現在仍未到說結局的時候,畢竟曾經的美職籃第一中鋒奉喻當了籃協主席,籃球早已拉開改革的序幕。 現在我們很可惜這樣的局面——姚王之后,再無體校背景的黃種人在美職籃有一席之地,曾經我們以為那是開始,沒想到這絢麗的開端,卻如燭苗一般,促地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