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花糖試驗再解讀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試驗,叫做“棉花糖試驗”,他召集了600多名4歲的兒童,把他們單獨叫到一個房間,給每個小孩一顆棉花糖,并告訴小孩可以立即吃掉它,但如果他們愿意等候15分鐘再吃掉,可以再獲得一顆棉花糖。 12年后,研究人員對這些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當初那些能夠等待15分再吃棉花糖的小孩,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更好,面對困難時更有勇氣。這個試驗常常用來支撐多種理論,常見的是推遲滿足感和意志力的重要性。 最近讀到《從行動開始》一書,它從行為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另一種解釋,作者仔細分析了那些能夠抵抗誘惑的兒童的行為,有的選擇不看棉花糖,有的通過唱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另一些則把棉花糖當作玩具來做游戲。最后作者得出的結論是:讓這些小孩選擇推遲滿足感的,并不是這些小孩有多少意志力,關鍵是他們采取了合適的行為來抵抗棉花糖的誘惑。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就意味著,即使我們的意志力不是很強,我們還是有方法讓自己行動,并持續行動,進而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這也是作者想要分享的觀點。《從行動開始》的作者是石田淳,是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的第一人,他將分析行為學和行為心理學方法相結合,改進為“行為科學管理”,該方法已經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波音在內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并協助日本眾多公司解決了人才培育和組織活化的問題。 全書核心觀點:行動導致結果,如果想達成自己的目標,采取一系正確且可衡量的行為即可,你不必抱怨自己意志力不足或者自己性格缺陷等,因為這些無法衡量、觀察或改變。 全書核心回答了四個問題:為什么要從行動開始?為什么行動很難?為何行動了,但卻很難堅持?如何解決啟動和堅持的問題?我們分兩篇文章進行介紹,本文重點回答前兩個問題。 ——2——為什么要從行動開始?2.1 行動是改變的根本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直接,楊叔子院士寫過系列文章《創新之根在實踐》,他在這個文章中論述了“學習、思考、實踐”的關系,以及實踐在三者中的根本性作用,而創新是改變的典型體現。 對個人而言,改變發生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經驗替代”。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提到:“想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行動帶來的直接體驗的確是讀書無法替代的。就像跑步,如果你不親自體會,你很難從心底認同,只有當你真的這么做,并從中獲得了直接的體驗,讓你真正感受到它的好,你才更加容易去運動,進而帶來習慣的改變。 我們公眾號“精進學思行”也是受到楊院士理念的啟發,雖然“學思行”相互關聯,如果一定選擇最重要的,我認為是“行”,學習再多,思考再多,如果不去行動,一切都為零。 2.2 行動可被觀察意志力等特性可能很重要,但很難被觀察,而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自律,也是通過他每天能5:00起床等行為來判斷的,畢竟通過行為來判斷別人和自己相對比較客觀,所以俗話說:“不要聽他說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2.3 啟動和持續為什么書名叫“從行動開始”?我的理解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行動帶來改變,不動就不會有改變;另一方面,一旦行動起來了,人們更容易因為慣性以及它對情緒的影響,而讓行動持續下去。 2.3.1 啟動電機在搭載內燃機的汽車上有個部件是啟動電機,它的功能啟動內燃機開始運轉。因為內燃機雖然可以通過燃燒化石燃料產生巨大的動力,但是開始階段,它需要被啟動和點燃。類比自身,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心中都不乏天然的強大動力——渴望成長、成就和變得更好,但是缺少點燃它的機器,而行動就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2.3.2 行動-成就-行動只有行動才會打來我們想要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會給我們帶來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激勵我們采取下一輪的行動,我認為這是行為科學管理的一個核心。 2.3.3 情緒調節器后面我們會談到,我們有時放棄行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情緒問題,而行動本身是一個很好情緒調節器,聽上去有點像悖論。但實際經驗告訴我,行動是克服負面情緒的一劑良方。 我自己有時做事情會拖延,而這種拖延通常會帶來焦慮情緒,為了克服焦慮,我們本能會選擇一些放松的項目,比如看個電影、打會游戲,但是這些通常會帶來更大的焦慮,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我自己的經驗是,可以把事情分解到最小的步驟,立即開始自己現在就可以做的任務,一旦動起來,情緒自然就緩和了,而且一旦你動起來,就更容易做下去。就像物理學中的靜摩擦和動摩擦的關系一樣,克服靜摩擦需要的力最大,一旦克服,摩擦力反而變小。 ——3——為什么行動很難持續?明明知道行動很重要,為什么還是難動起來?即使行動了,為什么還是很難堅持下去?我將書中的理由總結為三點:恐懼、認知偏差、效果延遲。 3.1 恐懼不行動最典型的就是拖延,《把時間當朋友》對拖延的內在心理給了最佳的解釋:我們拖延源于內外兩種恐懼。 對內而言,當我們做一件稍微有點難度的事情,做的過程中總會磕磕碰碰,而當看到同樣一件事情,有人可以很嫻熟完成,在對比中就會感到如人,這種不如他人的特征,在遠古時代可能就意味著被淘汰,或者無法獲得遺傳后代的機會,這種恐懼是深植于基因的。 對外而言,我們恐懼外部批評。一旦動手做,就很有可能出錯,就面臨被評價和暴露自己弱點的風險,如果不行動,至少可以維持自己的完美的形象。擔心被批評,潛在的恐懼是擔心被孤立和排擠,而這在遠古時期也意味著死亡。 正是恐懼讓我們駐足不前。 3.2 認知偏差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小王是一個工程師,沒有女朋友,平時喜歡宅著,有一天公司來了個女同事,小王很心儀,他了解到對方也是單身,而且這個女生性格不錯,也善言談,和同時關系都挺不錯,平時和小王工作交集挺多,交流中小王覺得對方對自己也有好感,于是小王在情人節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但對方法的回復是:“不好意思,我今晚和朋友有約了,改天吧。” 如果你是小王,你會怎么想? “我就是一個不討女生喜歡人” “我這種性格比較內向的人,就是找不到女朋友” “裝什么裝,拒絕就直接說唄” “……” 小王的這種解讀有沒有可能是對的,當然,但更有可能是過度的解讀,這種現象被稱為“認知偏差”,這種偏差源于人類特有的“自動化思考”,據說我們每天會產生700次自動化思考,而且大部分都是負面的。這些想法大部分可能都不是事實,但是我們容易堅信這就是事實,結果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進而影響行動。 除了書中提到的這種導致認知偏差的原因,我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抽象思維”,這也是我們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現在的科技文明成果可以說都是建立其上的。但是,在我們的心理世界,如果過度使用抽象化的標簽處理,容易導致僵固性的思維方式,進而導致自己裹足不前。 比如一次數學成績不好,就解讀為“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天賦”,工作中犯了一次錯誤,就抽象為“自己是個馬虎的人,干不好細致的工作“。這些想法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偷懶,放棄努力帶來的痛苦,因為反正自己是……人,做什么都很難改變了,干脆就不動了。 3.3 效果延遲不對稱吃一個蛋糕,立即就會獲得快感,而運動需要一段時間,才可能看到體重明顯的下降和精力的改善;飯后一支煙,立刻可以獲得“似神仙”的快樂,但是它帶來的身體問題可能十幾年后才能體現出來。 這種效果的延遲不對稱,讓人們本能地選擇那些能夠立竿見影的行為,讓我們回避那些長期可能有用,但是短期效果不明顯的行動。這兩種行為方式沒有什么優劣,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也很好理解。 在遠古時代,祖先的壽命都很短,且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所以“今早有酒今早醉”是合理的選擇,遇到一個蜂蜜,最佳策略是立即吃掉,遇到一個生育期女性,最好能快速實現播種。但困境在于,時代變了,壽命普遍延長,選擇長期性策略反而是更理性的,但這是反人性的,所以很難做到。 ——4——總結石田淳的《從行動開開始》,重點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要以行動開始,為什么行動難以啟動和堅持,如何改進等問題,本文重點分享了前兩個問題,主要收獲如下: 1、行動是改變的根本,可以調節情緒,行動帶來的成就感,讓行動本身更容易堅持下去。 2、意志力、性格特質等很難衡量,而行動更容易觀察和評價。 3、人們因為恐懼、認知偏差以及效果的延遲不對稱,常常容易駐足不前或者放棄行動。 那么該如何啟動我們想要的行動,并讓其持續呢?請聽下回分解。 |
|
來自: 新用戶36625pr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