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寫材料成了公務人員的一大必備技能。 可能你都要下班了,領導給你來了個電話,讓你把某某某材料寫上來,明天交。 妥,立馬放下剛要邁出門的腿,邁著艱難的步伐回到自己的辦公桌。 得,又得加班了。如此工作,耗時費力又不知道能不能用。俗話說,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公文寫作實戰》的作者李永新說,研究如何去寫材料,一定要先問清自己的初心,接著就是重點研究如何去寫的問題,在實戰中,作者給了。磨刀子,定盤子,搭架子,敲鍵子這四個超級實用的方法。 平時多出力,戰時要出彩的實戰方法,讓你寫出好材料。寫出讓領導稱贊的材料,既能夠寫得像、寫的是,又能夠寫得好。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俗語大家都知道,那寫材料的時候,又該如何做好平時磨刀的準備呢? 作者說材料的深度、廣度、厚度,這些都取決于平常閱讀、調研、實踐及思考的程度。 這就類似于在做美食的時候,要準備好菜的原料。不然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呀! 作者說,要把事搞透是寫好材料的基本前提,那就需要我們,把自己單位和相關業務工作研究透,把各方面情況整清楚,才能夠把材料寫得過關并且出彩。 2.定盤子——正確把握領導意圖 定盤子這個話挺有意思,材料老手們經常問候,盤子敲得怎么樣了? 通常接到材料任務之后,不是自己馬上就悶頭去寫。而是要弄明白這項任務的來龍去脈,這才是材料能否對路的關鍵所在。 作者說,我們需要研究這個材料,來源于哪一級單位,要追溯源頭,把相關通知、方案逐一進行研究和對比。 接著呢,就是吃準領導的意圖。這些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動態把握領導意圖。 比如說,當你接領任務的時候,能當面授命就當面授命,有批示的就去要批示,有錄音的就要去錄音,有筆記的就要記筆記,一定要弄清楚領導為啥要這個文稿,這個文稿要聚焦解決什么問題。 3.搭架子——按要求列材料提綱 知道了領導的意圖之后,我們就要開始正式下筆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寫全文,而是先要列提綱,通過這個提綱來搞清楚文章的結構。 這個有點像我們看書時候的目錄,知道我們這本書的重要點在哪里。寫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把整篇文章的結構搭建出來,那剩下的就是往里添磚添瓦了。 對于工作報告、匯報和總結,這些常見的文體,我們通通都可以搭建好自己的結構,這樣模板出來就可以備好經常使用。 對于快速列出提綱還有一些小套路,作者給我們出示了一些梳理,可以讓我們拿來就用。 4.敲鍵子——寫一篇優秀的文稿 有的寫手在寫材料的時候,經常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打開word,費了半天勁,好不容易寫下標題,然后糾結于怎么開頭,怎么敘述,結果打了幾行字以后,就覺得下面的內容適不適合接著寫呢?在糾結的過程中,一天過去了,還沒有憋出半頁紙的內容。 而作者說,寫材料特別是寫總結匯報,這些事務性材料時,真的不適合一個字一個字的現敲。我們需要找素材。 怎么找?是抄嗎?我們要改。我們先找提綱的每一個小標題,我們就要先摞這方面的素材,把平時儲備的相關講話稿、理論文章翻出來。 摘選出能夠支撐提綱的論述,摞在提綱下面備用。并且可以把這一篇文章下面的內容,從頭掃到尾,看看是否還有支撐其他部分的論述。如果有的話,一并也拿出來。 最后,摞出來的文章,我們把所有的內容,一起集中比對,去粗取精。 《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公文寫作實戰》這本書,就是公文寫作人員的字典,是一本真正的公文寫作教科書。想要練成筆桿子,就來照這個方法去實踐吧,能夠讓你寫的材料更出彩。 但是大家也知道,寫材料這個事兒,不是一本書就能解決的,師傅領進門,徒弟還是需要踏實地去做、去實踐。這樣,你才能有一天,成為某一領域的筆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