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注 電 影 派,和 片 荒 說 拜 拜 電影派Vol.3202 一男一女,在昏暗狹小的隔間里對峙。 男人的手,在女人身上肆意游走。 她想逃,但無能為力。 轉瞬間被扯進房里,除了凄厲地尖叫,沒有反抗余地。 這是壓抑絕望的劇情片? 不對,再看。 一群人歇斯底里地爭吵。 打, 砸, 掐, 崩潰地互相質問,和瘋狂扇嘴巴子。 這是狗血撕逼的家庭倫理片? 還不對,再來。 身穿校服的女生從樓頂直直墜落, 臉上寫滿了驚恐與無措。 意外?謀殺? 墜樓前的一秒,她否看見了兇手。 好嘛,懸疑片! 結果, 鏡頭一轉。 天真稚嫩的童聲響起: “你幫我媽媽,打敗了黑暗怪獸” “我只是站在門口,幫你媽媽打出了一道光” 溫柔的注視,親切的回應。 這其實是一部治愈片? 既緊張刺激,又溫馨治愈。 光一個預告,反轉又反轉。 這到底是個什么片子?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嘮嘮—— 《女心理師》 《女心理師》,柯汶利導演新作。 這位導演,年輕。 2014年,才拍攝首部短片《自由人》 但,有實力。 首部執導的電影《誤殺》,就成為當年的賀歲檔冠軍。 74萬人,評出7.6分。 可算是給“國產翻拍”爭了口氣。 懸疑,是他的拿手好戲。 不管是《誤殺》,還是網劇《唐人街探案》 柯汶利個人風格獨特,拍攝手法鏡頭語言,消除觀劇距離感。 《誤殺》的結尾,秦沛意味深長的一笑, 《女心理師》中楊紫一抬頭,眼神敏銳。 讓演員直視鏡頭,看向觀眾,打破第四堵墻。 不只是為了搞氣氛,讓你心驚肉跳。 更是為了讓你看見屏幕里的“我們”,角色出現自我意志,讓虛構的情節一瞬間有了實感。 (上《女心理師》,下《誤殺》) 《唐人街探案》的主角林默,有敏銳的嗅覺。 氣味在他眼里呈爆炸式涌現。 ![]() 《女心理師》的主角賀頓,有超常的聽覺。 聲音在她腦海里會勾勒每一個事件的細節。 ![]() 用影像表現意象,畫面傳遞情感,達到通感的效果。 就像《女心理師》中患者咨詢時會出現的棋盤。 棋盤上的一進一退,代表的是人心中的博弈。 用視覺化呈現方式,探尋內心世界。 通過鏡頭語言,讓觀眾感受到被心理問題困擾的不適,更容易產生共情。 ![]() 獨特的拍攝手法,讓《女心理師》極具電影感。 電影感,聽著高級,但容易玩脫。 就比如說,“打破第四堵墻”。 一旦演員表現力不夠,墻沒“破”,那就是弄巧成拙,必然引起爭議。 所幸這劇演員挺給力,穩穩當當,接住了這一棒。 倪萍、楊紫算是穩定發揮,一個眼神,確實有洞穿人心的力量。 ![]() 開拍前,井柏然讓人不咋放心。 但目前來看,演技沒拉胯,哭戲相當動人。 ![]() 不光是幾個主演,配角的戲份也是可圈可點。 不管是聲嘶力竭的宣泄,還是循序漸進的細膩情感,都狠狠拿捏住。 演技,撐得起這劇的野心,風格化就是加分項。 ![]() ![]() 但是吧,瞅一眼他們的題材...... 《女心理師》講述了心理咨詢師賀頓在事業經歷巨變之后,創立獨立心理咨詢室,在一個又一個來訪者案件中抽絲剝繭挖掘出驚天秘密。 戴上了我的痛苦面具。 心理題材不好拍,并且是費力不討好。 輕不得,重不得。 輕了,沒意義;重了,太壓抑。 類似的題材拍成紀錄片,得到的評價都是“太淺” ![]() 更何況是拍電視劇。 專業性和娛樂性怎么把握? 走治愈系還是致郁系? 拍深了能不能過審? 一琢磨,都是問題。 從這種角度說,有人干這費力不討好的事,難得。 所以包容度是有的: “只是看到有人做,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 放低了心理預期,派爺先去看了兩集。 實不相瞞,有點眼前一亮的感覺。 女主賀頓(楊紫 飾),一出場就表現出很強的專業性。 面對電話那頭想跳樓的姑娘,她沉著冷靜。 上一秒還在駁斥接聽人員的不專業: “你問她在哪兒有什么用?想跳樓的人在哪兒都是危險的” 但她接起電話的時候,聲線瞬間轉換,變得溫柔、堅定。 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循循善誘,救下輕生的人。 ![]() 同時賀頓又是極具人情味, 她的咨詢者張燕患上肺癌晚期后隱瞞病情,選擇離婚。 張燕的女兒卻因此報復賀頓。 在她眼里,自己的媽媽是接受了心理咨詢才會鬧離婚。 天降大鍋,賀頓背了,甚至承認:“是我提議讓她離婚的” 寧愿自己被誤解,也不想讓孩子經受喪母之痛。 ![]() 等回到家里, 她從干練的心理咨詢師,變成媽媽的小棉襖。 就“到底什么時候找男朋友”這個問題,跟自己老媽展開親切友好的“探討” 插科打諢,斗智斗勇,看起來就是最尋常、且和諧的母女關系。 直到母親給她過生日的時候,一句“我們俊俊長大了” 好像打開某個隱秘的開關,母女倆久久對望,然后無聲落淚。 倪萍和楊紫的對手戲,情緒轉換恰到好處。 只一眼你就能get,這里面肯定有故事?。?/p> ![]() 開篇兩三個場景,賀頓這個人物就立住了。 她身上的秘密,讓人抓心撓肝。 再看眼后續內容,更是期待值拉滿。 比如預告片中出現的神經性貪食癥,是現實里曾經被報道過的“兔子”群體。 ![]() 一位母親流淚表示:“有時候,我想殺了我兒子”,聚焦的是產后抑郁。 ![]() 男孩成長成青年,依然擺脫不了心理陰影,崩潰地質問:“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卻被輕描淡寫地回應一句:“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說的是校園關系。 ![]() 這一樁樁、一件件。 不得不說,是真敢拍。 看之前派爺對這劇有很多設想, 它可能太沉重,變成“致郁片”,或者治療過程太無聊,變成說教片。 事實證明,想多了。 用賀頓當主線,串起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治療案例。 治療過程是“福爾摩斯式場景重現”,讓醫患對話“動”起來。 所有的壓抑、絕望,不是實時發生,而是治療的必經過程。 我們看到的傷痛,都正在被治愈。 治愈片,誠不欺我。 ![]() 雖然有時候為了烘托情感,會搞出來超現實手段,乍一看,尬住。 但還是愿意說一句瑕不掩瑜, 因為這劇,有誠意。 開篇用長鏡頭勾畫人物群像。 在街上表演的小丑、被催婚的女生、遭遇事業危機的中年人...... 旁白從全球自殺率,講到中國自殺率,再到弗洛伊德理論解釋自殺成因。 最后鼓勵所有人積極求助,帶出心理干預中心。 一上來,就定了基調。 ![]() 劇中賀頓的心理咨詢不是“超能力”,每一次治療都有科學依據。 她跟輕生者談話,詢問兩次后得到了回應。 是因為賀頓在第二次詢問時增加了“設問邏輯”,瓦解對方的心理防備。 她教輕生者數數,阻止對方的自殺行為。 是因為在認知神經學上,數數能夠喚起人的自控力和理性思維。 ![]() 當男主直接給心理干預中心打電話,想要找到賀頓。 我以為要開啟偶像劇的重逢套路, 結果對面一句“身份信息需要嚴格保密”,把他懟回來。 如此種種都在說:“拍心理題材,我們是認真的” 同時《女心理師》請來資深心理咨詢師擔任專家顧問, 盡力找到專業性和可看性的平衡點。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給出的評價是:電視劇一開頭自殺危機干預體現了一定的專業性,賀頓在對自殺者尤娜(有自我傷害傾向)的情緒問題處理上,有盡量復原熱線危機干預話術中的重要部分。 ![]() 當然涉及到這種少見題材,爭議也是難免的。 這劇開拍以來就很有話題度。 大家爭論的焦點無非是“不好演”、“很難拍”、“不看好” 有爭議不是壞事,既然不少人都對題材的特殊性心知肚明,不妨就多給他們點時間。 等劇情層層鋪開,再下定論。 ![]() 同時也得明白,這題材難拍,但需要拍。 現在網上滿屏的“禿頭小寶貝”、“熬夜冠軍”、“網抑云” 脫發、失眠、抑郁情緒,各種焦慮狀況被玩成梗。 每個人都生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 心理問題早該撕開偽裝,被捧到大眾面前。 這種時候《女心理師》敢于聚焦心理行業,讓大眾對這一行有認知,是邁出了很好的一步。 看劇不能解決問題,但是,也沒人想靠一部電視劇包治百病。 只要他能讓你意識到“也許我生病了”、“也許我需要幫助”,就是這部劇的成功。 先看見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當我們能坦然討論自殺的時候,其實是在討論如何活下去。 《女心理師》,值得被看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