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深陷泥潭,仍然仰望星空。 ——凱叔 “我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照亮哪怕其他一個人也好。” 前些天,清華大學一名貧困學生在“樹洞”的留言刷爆了朋友圈。 男孩來自一個單親家庭,七年前考上清華,5000元的學費,750元的住宿費,在他的面前就是天文數字。 入學時獲得的所有經費扣除學雜費,剩下的6500元,是他一年的經費。 每天10元的伙食費,軍訓時連塊西瓜都不舍得買,為的是省下錢買必要的電子設備,別說是奶茶了,他連1.5元的飲料都沒舍得買過。 盡管家境貧困,他并沒有被生活上的這些困難打倒。 他努力讓自己擺脫困境,做家教補貼自己的生活; 在他覺得自己有能力養活自己的時候,主動拒絕繼續領助學補助,每學期省下3200元,資助4個貧困山區孩子,把愛繼續傳遞下去。 在這個初冬的季節,這些帶著感恩、不失夢想、不否定過去卻又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文字,溫暖了人心。 我想,這樣一位擁有堅韌品格,又樂觀向上的男孩,背后站著的,絕對是一位了不起的家長。 看完這位清華學子的故事,讓我深深地明白,養育孩子,一定要給足他這三種養分。 給他根植內心的善良 認真看了他寫下的這篇文章,通篇讀下來,“感激”、“感謝”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在文中。 他說,有些同學拿了助學金便大手大腳地花錢,有些領到助學金的同學其實并不困難,更多的同學領到了助學金連感謝信都不愿意寫。 而他,對每一次生活給予他的“厚待”充滿感恩,他總是覺得,自己是借著學校的資源,收獲了別人的善意。 剛入學時,他收到了一輛愛心自行車和第一部智能手機,他發自內心地感謝那些捐資的企業家們,每年都手寫三五千字的感謝信,聊聊這一年的情況,規劃下一年的目標。 在他自己能夠自給自足,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時,主動放棄領助學金,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自己淋過雨,也想為別人撐把傘的情懷,每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4位貧困山區的孩子,定期與他們見面,聊聊這個精彩的世界。 有人說,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為自己添磚加瓦,但是能讓人深交的,一定是他的善良。 曾看到這樣一段視頻: 一位父親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席間,一位推銷員上前推銷商品。 父親一時有些急躁,對推銷員的態度不太友善,孩子看到這一幕,哭了。 父親急忙問怎么了,孩子哽咽地說:“你不買就算了,不用把人趕走這么直接。如果我的靈魂是他的,你一直趕我走,這有多傷別人的自尊心。” 這個孩子用他善良的舉動教會了父親什么是換位思考,讓父親羞愧萬分。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給予孩子根植內心的善良,會讓他們對自己真誠,對他人溫和,同時也收獲這個世界給予的褒獎。 給他健康向上的人格 在這個“樹洞”故事里,讓我們重新解讀了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對此,他的理解是:所獲得的,要有一定的德行相匹配。 深表贊同。 在這個故事里,這位清華學子的坦蕩,讓人覺得真誠可愛。 他不賣慘,不自卑,不抱怨,不用自己的尊嚴去換取什么,不泯滅心中的良善與信仰。 他接的第一家家教,一個小時一百塊,其實這個價格并不高,他用真心換來了學生的好成績,也收獲了家長的信任。 感恩于這位家長給他提供了機會,后來他一直沒有漲價。 白巖松曾說,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看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是否有健全的人格。 主持人楊瀾談起自己的育兒觀時,曾說,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而是希望他養成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于表達和富有幽默感這四種品質。 她認為,作為一位母親,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維方式。 楊瀾給自己設定了幾條規則: 從不敷衍孩子。無論自己有多忙,都會認真告訴孩子自己的行程,千方百計和孩子多相處,認真聽孩子說的每一件事; 從不苛求孩子。明明有能力讓孩子去貴族學校,她卻讓孩子去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為的只是讓孩子更真實地面對這個世界;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當孩子提出想學打網球時,楊瀾不僅鼓勵他們多運動,自己也主動加入。在她看來,身心健康是最關鍵的,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融入環境,需要母親細心地教導。 擁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懂得與自己、與世界相處。 給他樂觀向上的態度 一個人過得怎么樣,看他對生活的態度就夠了。 這位清華學子出身貧寒,生活實苦,但他足夠豁達。 在提到自己的家境時,他不卑不亢,輕描淡寫地把自己遭遇的困境徐徐道來,在自我調侃中讓人看到了他對待生活溫暖向上的態度。 他調侃自己的伙食,明明只是菜湯拌飯,他卻從不抱怨,吃得津津有味; 每個月四百元伙食費,吃飯花去三百,剩下的一百元,他稱之為巨款; 唯一的遺憾,也僅僅是大一的時候因為自己捉襟見肘沒能參加班集體的活動而已。 貧困的生活并沒有驅散他的積極樂觀,他一邊接受現實,一邊努力改變現狀,并一步一步讓自己變得更好。 他活成了一道光,為自己驅寒,也給路人光明。 央視主播歐陽夏丹,曾寫了一篇文章,叫《我的母親》,文章記錄了母親是如何教會她樂觀堅強的。 在她備戰高考的那一年,父親得了癌癥,家里的頂梁柱倒下了,可是她的母親卻沒有讓這個家倒下。 母親堅強地扛起了一切,和姐姐輪班照顧父親,既當爹又當媽,家里的事情一肩挑下。 父親去世后,母親因為長期操勞,得了乳腺癌。在歐陽夏丹眼里,母親這么愛美的一個人,又怎么能接受身體的殘缺? 可是,母親卻坦然解釋說:“噢,別擔心,我就是做過手術而已。” 之后的生活,未見頹色,依然精彩。 很多年之后,母親提起這段往事,告訴歐陽夏丹,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堅強、勇敢、樂觀。 這六個字,刻在了她的心里。 有人曾說,樂觀者在一個災難中看到一個希望,悲觀者在一個希望中看到一個災難。 告訴孩子,生活是一面鏡子,你怎樣看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回望你。 清華學子的這篇“樹洞文”,讓人覺得異常珍貴。這種珍貴在于他的真實,更在于他給我們帶來的力量和勇氣。 很久以前,我曾問家長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三個詞形容,你希望孩子怎樣過這一生? 大多數父母給我的答案是:陽光、自食其力、勇敢。 是啊,從孩子呱呱墜地起,父母們便對孩子的一生充滿了期許,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這一路,要走的彎路、面對的困難、遇到的意外常常讓人措手不及,孩子怎樣應對,取決于家長日積月累給予的滋養: 被善良環繞的孩子,溫暖自己,也會收獲別人的善意; 擁有良好德行的孩子,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迷失航行的方向; 積極樂觀的孩子,眼里見到的,是廣闊的星辰大海。 與各位家長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