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問》【工具】:讀千卷書之第203本—每天1分鐘讀1本書 今天分享關于職場工具的第二十五本書籍:《如何有效提問》。 作者提出在與人的交談中能否提出好問題能檢驗一個人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本書列舉了大量高水平的談話實例,比如村上春樹、斯皮爾伯格等人的訪談實錄。只要你懂得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那你跟誰都可以“聊得來”。 一、三種現代社會必備能力。不用別人教也能抓到重點技巧的“模仿(偷學)能力”、與本書有連結性的“策劃能力”,再加上可以抓重點提問的“表達能力”。這三種能力是在現代社會中生存所必備的。 用三色圓珠筆的綠色寫出疑問,對方說的話用藍色畫起來,重點部分用紅色標注。也就是說,對方所說的客觀事項用藍色和紅色,自己主觀思考的問題則用綠色。 二、問題是一張網。能達到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融入對方的世界,并巧妙地萃取精華,再延伸至自己表達的內容里,這種境界是最好的。交往時間越久,越知道彼此的經驗世界,交談的話題也會更豐富。 問題是一張網。只要編織得扎實,就可以得到好魚。提出問題要先揣測對方的狀況、興趣、關心程度,然后配合自己的興趣或關心程度才行。只是出于自己單方面的興趣而向對方提出問題,只會讓對方感到困擾。重點是要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所提的問題位于哪個象限。碰壁時就思考自己的愛好和對方的愛好,然后再次提出問題。 三、共鳴—歸納—整理。首先是附和技巧,主要是附和對方并且和對方的內容產生共鳴的方法——“共鳴法”,和歸納對方的想法——“歸納法”,以及進一步整理對方雜亂的思考——“整理法”。將對方說的話用比喻的方式來表達,即是將自己的和對方的話題融合的方式。也就是“用自己的關鍵詞來說的話,應該是這么說吧”的一種交織方式的提問技巧。 孔子也曾經說過:“為什么同樣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答案?”為什么那個人這么說,這個人卻不這么說呢?因為回答時要先看穿對方的水平,這些偉人不見得總是說普遍性且絕對的真理,而是依據發問者的不同說出不同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