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黑濃密的頭發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也是衡量健康的標準之一,但隨著精神壓力增大、睡眠時間縮短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出現,脫發和白發的患者越來越多,并呈現低齡化的趨勢。中藥在防治脫發和白發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優勢。 01 側柏葉 來源:柏科植物側柏的干燥枝梢和葉。 性味歸經:苦、澀,寒。歸肺、肝、脾經。 功效: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烏發。 適應癥: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熱咳嗽,血熱脫發,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6-12g。 02 制何首烏 來源: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 性味歸經:苦、甘、澀,微溫。歸肝、心、腎經。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化濁降脂。 適應癥:用于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高脂血癥。 用法用量:6-12g。 03 熟地黃 來源: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適應癥:用于血虛萎黃、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9-15g。 04 女貞子 來源:木犀科植物女貞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甘、苦,涼。歸肝、腎經。 功效:滋補肝腎,明目烏發。 適應癥: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目暗不明、內熱消渴、骨蒸潮熱。 用法用量:6-12g。 05 墨旱蓮 來源:菊科植物鱧腸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歸經:甘、酸,寒。歸腎、肝經。 功效: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適應癥:用于肝腎陰虛,牙齒松動,須發早白,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血熱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6-12g。 06 黃精 來源:百合科植物滇黃精、黃精或多花黃精的干燥根莖。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 適應癥:用于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9-15g。 07 桑椹 來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 性味歸經:甘、酸,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滋陰補血,生津潤燥。 適應癥: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早白、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9-15g。 《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一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腎氣的衰弱是脫發的根本原因。中醫認為“發乃血之余”,根據精血同源的理論,精虧則血少,血少則頭發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因而漸漸干枯而脫。因此,治療方法主要是滋陰補腎、填補腎精。不同類型的脫發有不同的病因,治療應依據中醫辨證分別給予清熱祛濕、補益肝腎或養血生發等中藥治療。不可千篇一律的選擇補腎藥,因為補腎的中藥大多性溫,不適合有內熱和濕熱的人服用。 本文為中國藥店原創/整理。 |
|
來自: 谷山居士 > 《皮膚 外科 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