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師獎勵了一支好看的鉛筆,不小心被同學損壞了,哭一個多小時,怎么也哄不好。
小區里和同學一起玩,被小朋友說了一句“你真笨”,生氣的連飯也不吃了。
課堂回答錯問題,一天都在懊惱,總覺得別人在嘲笑自己,聽不進去課。
你家孩子有沒有上述經歷,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讓孩子不開心好久,小小的人心事很重,影響學習生活。
這種情況,對于有些孩子來說經常發生,因為他們對“不愉快的事”記得最清楚,會把這些失敗放在心上,一直無法走出來。但有的孩子遇到同類事情卻能夠很快調整情緒,專注于別的事情中,這其中就差在家庭環境和教育,讓孩子養成了不同的性格,比如有的孩子心思敏感,有的孩子大大咧咧,不拘小節。
依據情緒需求理論,每個人的情緒,都源自于他自身的精神需要!
生氣其實是一種很詭異的情緒,它是偽裝專家,它的背后可能隱藏著很多東西,比如羞愧,沮喪,妒忌,愧疚……
那么我們的孩子為啥會因一個芝麻粒兒的小事影響心情一整天呢?很多時候是家庭環境或家長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你家孩子是“愛生小氣兒”的人么?如果是,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期待過高,被過于要求完美
有的孩子從小被要求被渴望的期待過高,導致他們凡事都苛求完美/優秀,而不允許自己犯錯,久而久之就會因為哪怕一丁點兒小事就否定自己,情緒失控,因一點小事生很大的氣。
所以,要強的母親,她的小孩反而會有“強烈恐懼失敗”、“興致低落”、“愛生氣”的傾向。
對孩子既要有高的期望,也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表妹總是要求5、6歲的孩子去做她能力無法達到的事情,并且說:"都6歲了,這么簡單都不會,不慚愧嗎?"等等,甚至有時候孩子已經做得相當好,但從她作為母親的眼光來看,卻未能達到十全十美,于是忍不住地加以斥責。
完美主義者的家長,不但自己做事要求完美,對孩子亦如此要求;但是孩子無法滿足媽媽的要求,可能會羞愧沮喪,因一點小事兒而生悶氣。
2、很少被認可,缺少適度的肯定贊揚
有的家長很少認可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經常對自己指出不足之處,卻很少表揚自己。這s使孩子見到自己的成績比別的同學差時,不是從方法、勤奮等方面找原因,而是進行簡單的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太笨了。
鄰居對孩子就很少認可,孩子學習成績不錯,一直在95分以上,但每次孩子拿回成績單,他媽媽就說這個題不該錯,那2分丟的可惜,都是平時學習不認真造成的,即使孩子考了一百分,也不肯定孩子的努力認真,而是說這次碰巧出的題你會,下次就不一定了,所以不要驕傲。
遇到這樣的媽媽,孩子也是可憐,每次做錯了題就用手敲自己的頭,覺得自己太笨了。一次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就生氣一天,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了。
孩子在不被認可的家庭中長大,缺少適度的肯定贊揚,而是處于被否定被打壓的環境,這樣的孩子會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稍微出一點差錯或者被別人說一句就可能腦補一系列不好的事情,讓自己處于不開心中,久久不能釋懷。
03
對自我滿意的孩子,通常都很自信,他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般會就事論事,發現其實這件事也不值得生氣,所以很快忘記不愉快。所以家長給孩子適當的認可,不要期待過高,孩子有一點成績,不要吝嗇給予孩子適當的贊美和表揚,培養孩子做個自我滿意的孩子,孩子自信多一點就不容易成為“愛生小氣兒”的人。
當孩子遇到生氣的事情,家長首先引導孩子回想生氣按鈕是怎么被按下的,不要想與此事無關的,這樣就會發現這本來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只是被情緒放大了,這樣就不那么生氣了。
當孩子開始回想時,他可能就能慢慢冷靜下來。當然也很有可能這個事情就是讓他生氣,回頭想也沒用,還是生氣,那就采取行動化解讓自己生氣的事情。
比如,把它說出來,最好是跟自己信任的大人,比如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說說,和他們商量解決方法。
或者是站出來為自己說話,假如生氣是因為別人做了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事,那就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
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把生氣的感受寫出來,也可以畫出來,或者編成一首小詩,一首歌曲,也是釋放的好方法。